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求:繁體字簡化方案相關文件。謝謝。

求:繁體字簡化方案相關文件。謝謝。

國務院關於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

--------------------------------------------------------------------------------

作者:國務院

頒布日期:1956-1-28

(註解:壹九六四年五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中華人民***和國文化部、中華人民***和國教育部,壹九八六年十月,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分別對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作了說明。為了便於實施,現將漢字簡化方案的有關附件壹並附後。現行簡化漢字的使用,以壹九八六年十月經國務院批準重新發表的《簡化字總表》為準。)

漢字簡化方案,1955年1月由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提出草案,經全國文字學家、各省市學校的語文教師以及部隊、工會的文教工作者約20萬人參加討論,提供意見,再經1955年10月全國文字改革會議通過,並由國務院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審訂完畢。

漢字簡化方案分三部分。第壹部分即漢字簡化第壹表所列簡化漢字***230個,已經由大部分報紙雜誌試用,應該從1956年2月1日起在全國印刷的和書寫的文件上壹律通用;除翻印古籍和有其他特殊原因的以外,原來的繁體字應該在印刷物上停止使用。第二部分即漢字簡化第二表所列簡化漢字285個和第三部分即漢字偏旁簡化表所列簡化偏旁54個,也都已經經過有關各方詳細討論,認為適當。現在為慎重起見,特先行公布試用,並責成各省市人民委員會負責邀集本省市政治協商委員會委員征求意見,在3月底以前報告國務院,以便根據多數意見再作某些必要的修正,然後正式分批推行。

-------------------------

新中國成立以後,各行各生部需要廣大勞動人民充分發揮他們的生產建設才能,但是當時全國適齡人口中有80%以上是文盲。因此需要大力開展掃盲活動、而掃盲中最重要的就是實現解決識字問題。

陳章太說:“漢字繁難,這給勞動大眾確實造成很多負擔,第壹字數多,第二筆畫多,特別是書寫學習都困難,這樣來考慮來加速漢字的簡化。”

實際上漢字簡化自古以來就有了,手頭字實際就是壹種簡化字,早就在民間使用。

陳章太說:“中國的漢字簡化早已有之,從甲骨文,金文壹直到隸書、楷書,這裏頭相當壹部分是簡化字。”

從1952年起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就是收集在群眾中流行的簡體字進行研究,到1955年文改會就公布了《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第二年公務員批準了《漢字簡化方案》。

規範的簡化漢字公布以後,大大激發了勞動群眾學習文化知識學習漢字的熱情。

周恩來同誌在1958年政協會議上作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時說:“方案公布後,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歡迎,特別對初學文字的兒童和成人的確做了壹件很大的好事。”

隨著祖國各項事業不斷的發展,社會用字又需要得到進壹步的規範。

申堅說:“漢字簡化方案壹***推行了四批,搜集了很多意見,認為需要對漢字簡化方案做壹個總結。”

陳章太說:“1964年正式公布了漢字簡化字總表,總表實際收字2236個,這壹批簡化字總的看來,包括後來推行的實際效果來看,是好的,是成功的。”

胡喬木同誌當時在中央是負責文教工作的,而且本身對漢字也很有研究,他對這次簡化漢字總表的公布十分慎重。

申堅說:“在我們文改會的時候,他來談了以後,研究他回去,在車上還在考慮呢,到了那裏還打電話來說另外想別的辦法,另外的方法來改壹下,有的時候半夜三更打電話來,說怎麽怎麽修改,沒日沒夜的這樣搞。”

1986年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又重新發表了《簡化漢字總表》,對1964年的總表做了個別調整。從此,漢字的形體基本穩定下來。

陳章太說:“重新公布簡化字總表,這個使得社會用字有是遵循、有是依據,減少了混亂,而且有利於現代漢字的規範化、標準化。”

胡喬木同誌則是這樣評價我國簡化漢字改革的。

淩遠征說:“喬木同誌報告裏面提到種簡化跟世界各國文字簡化是壹碼事,這個過去我還沒有聽到過這種提法。”

簡化漢字繼承了傳統文化的優點,又適應了現代社會的要求。

——————————————————————

第壹次漢字改革——《漢字簡化方案》

我們日常使用的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最長久、影響最深廣的文字之壹。但是漢字也存在嚴重的缺點:漢字是表意文字,壹個字壹個形體,需要壹個壹個地記,對初學者來說難度極大; 漢字的字數大約有6萬多個,通用的七八千個,常用的也有三四千個;漢字筆畫繁多,教育部1952年公布了2000個常用字,平均每字有十壹二筆,其中17筆以上的有221個, 有的字多達30幾筆;再加上漢字結構復雜、字形相似、壹字多音等等,漢字存在難認、難讀、難記、難寫的特點。魯迅先生曾把繁難的漢字比做勞動人民面前的壹道“高門檻”。漢字的缺點給學習和使用漢字的人造成了很大困難。

漢字在書寫、印刷、電報、計算機輸入,檢字等方面都要比拼音文字耗費勞動力,尤其是會給電子計算機和高度機械化的使用帶來許多困難。

幾千年來,漢字經歷了多次的演變。由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直到楷書,總的趨勢是沿著字形逐步簡化、表音成分逐漸增加的方向發展。“五四”以後,中國產生“將文字交給大眾”的呼聲。

國務院於1956年1月28日在第23次會議上通過了“關於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這是新中國對漢字進行的第壹次重大改革。《漢字簡化方案》中將544個繁體字簡化為515個簡化字。經過幾年的試用和推廣,到1964年,簡化漢字增加到2238個。

80年代初,中國還推行過壹次漢字簡化,公布了壹批漢字簡化的試行方案,但由於使用過程中不斷發現這個簡化方案的缺陷,這壹批簡化漢字不久就宣布停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