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代 稱癌癥為什麽?

古代 稱癌癥為什麽?

早在公元三世紀初,王叔和的《脈經》裏就有癌癥病例的記載,中醫學裏把惡性腫瘤稱為癌。

公元壹二六四年,楊士瀛在《仁齋直指附遺方論》裏對癌作了較為詳細的描述:“癌者,上高下深,巖穴之狀,顆顆累垂……毒根深藏,穿透孔裏,男者多發生於腹,女者多發生於乳,或頸或肩或臂,外證令人昏迷。”其描述與現代臨床診斷相符。

由於古人對癌的病理、轉移等還不甚了解,只知癌像巖石狀,堅硬凹凸,有毒根深植於體內,古時巖與巖通用,所以加上病字頭,就成了“癌”字了。

明代的《外科正宗》壹書還談到長在嘴唇上的“唇癌”,說它初像豆子,慢慢長大,質地堅硬,難治,並認為其誘發原因既有精神憂慮、過於急躁的全身因素,又有經常吃煎炒烤爆食物的局部因素。

十七世紀初的《瘍醫證治準繩》壹書還詳細記載了壹則男性乳腺癌的病例,說患者因數次參加“館試”沒有考上而悶悶不樂,後來左側乳頭常有小量液汁流出,不久,乳頭旁邊發現腫塊,逐漸增大潰爛,成巖穴之狀。

擴展資料:

中文的“癌”字最早出現於北宋1170年東軒居士著《衛濟寶書》:“癰疽五發,壹曰癌……”。南宋?楊士瀛著《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卷二十二、癌》中,記載了癌的癥狀:

“癌者,上高下深,巖穴之狀,顆顆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帶青,由是簇頭,各露壹舌,毒根深藏,穿孔通裏,男則多發於腹,女則多發於乳,或項或肩或臂,外證令人昏迷。”

癌字從巖,巖即山巖,巖為巖的俗體字,古代癌、巖、嵓、巖、巖、巖通用,癌的本義和讀音均同巖,傳統中醫學常用其本義本字“巖”作為病名,指質地堅硬、表面凹凸不平、形如巖石的腫物,是以形象命名的,例如乳巖(今之乳癌)、腎巖(今之陰莖癌)、舌巖(即今之舌癌)等。

1915年“癌”字才正式出現在《辭源》和《中華大字典》中,解釋“癌”是惡性腫瘤。不過2001年《中華醫史雜誌》刊出陳啟明的《衛濟寶書—“痼”病考實》壹文,他認為癌“非今之惡性腫瘤,乃今‘無頭疽’中之‘深部膿腫’”。

百度百科——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