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是中國君權高度集中的時代,兩個朝代有著很多相似之處,清朝這個後起之秀也經常模仿前明以超越,而明朝永樂盛世中修了壹部“永樂大典”,清朝康乾盛世中的乾隆帝不甘寂寞也修了壹部“四庫全書”,其用意顯而易見,但是最後永樂大典的地位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百科全書,獲得中西方壹致的高度評價,成為中國文化的壹個符號,而四庫全書卻被很多學者不屑壹顧,稱之為四庫毀書,這又是怎麽回事呢。
首先我們先說說乾隆帝為什麽要修“四庫全書”呢,他其實是在下壹盤大棋,因為乾隆帝不止要做世俗上的皇帝,更是要做道統上的皇帝,當然這只是其中壹步。
乾隆帝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在位最長的皇帝,在如今的知名度也是很高,稍微了解乾隆帝的小夥伴應該都知道乾隆前期勵精圖治,後期好大喜功,自稱“十全老人”,其實這十全裏面有幾個頗有水分,而為了顯示自己的赫赫武功,參照明之永樂大典就是成祖永樂盛世時修的,乾隆帝就下令修“四庫全書”,在這個過程中毀了不少不利於統治的書,壹舉兩得,毀書這個歷史自秦始“焚書坑儒”就開始有了,後世就算有皇帝毀書也是小規模的,古書籍的失傳大多毀於戰亂,但是乾隆的毀書就不壹樣了,可以說是華夏文明的壹場浩劫,因為範圍太大,為什麽範圍大呢,跟康熙年間興起的文字獄有關系,清代的文字獄貫穿康乾盛世三朝,壹句“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都敢叫妳身死族滅,統治者妄圖在精神上控制世人,禁錮世人思想,而書籍也是文化傳播的方式之壹,乾隆帝修書時大毀特毀,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文字獄的表現方式之壹。
據粗略統計,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收錄圖書3500余種,禁毀圖書3100余種(另壹說法2800余種),差不多是錄壹半,毀壹半,所以又有部分學者稱之為《四庫毀書》。
清乾隆編纂四庫全書時銷毀了對大清不利的書籍總數,據統計為壹萬三千六百卷。焚書總數,15萬冊。銷毀版片總數170餘種、8萬餘塊。除了焚毀書籍,大清還系統的對明代檔案進行了銷毀。明代檔案僅三千余件,主要是天啟、崇禎朝兵部檔案,也有少量洪武、永樂、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慶、萬歷、泰昌朝的官方文書。其余估計不少於1000萬份明代檔案,已經全部被銷毀了。除了銷毀書籍和檔案外,大清還系統的對殘存書籍和檔案,進行篡改。
銷毀古書之多,好多已經徹底失傳,現代只能根據考古發現墓中書籍彌補,如西漢海昏侯墓就發現了不少古籍,或者通過購買修書之前流傳海外的書籍來彌補,壹般以日本和韓國居多,當然日本近代侵華時,如八國聯軍進北京或者抗日戰爭時期也將很多珍貴的孤本運回其本土,比之搶劫金銀珠寶更險惡。
值得壹提的是,乾隆帝不止毀書,還篡改書籍,好多涉及到女真族的書籍都被修改,因為乾隆帝是滿族人,而滿族的前身是女真族。
“四庫全書”其實是壹部四不全的次品乃至廢品,與永樂大典根本不是壹個檔次,在編修過程中,很多珍貴的古書籍遭到了刻意的人為刪削、焚毀、篡改、錯訛,壹部徒有虛名的盛世書籍罷了。
遙想當年嶽飛北伐金國間,何等意氣風發,壹曲《滿江紅》氣吞萬裏河山的英雄氣概,其中的“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竟被篡改為“壯誌饑餐飛食肉,笑談欲灑盈腔血”。何其可笑,乾隆帝之小雞肚腸也是歷代罕見?
第十期淺談清史之四庫全書完節,謝謝觀看,下期我們講講日本侵華時那些鮮為人知的細節,數次掠奪中國的孤本書籍,甚至有學者認為日本的中國孤本比之中國本土的孤本還要多,這其中有著什麽樣的故事呢,孤本國寶的流浪之路,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