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傑出的軍事家,是繼白起之後秦國的又壹位名將。與其子王賁在輔助秦始皇統壹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除韓之外,其余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
王翦少年時期就喜愛兵法,事奉秦始皇征戰。有個故事便是說的王翦:秦始皇問李信如果想把楚國給滅了,需要多少人,李信說二十萬就夠了。秦始皇又問王翦,王翦道:“非六十萬不可。”於是秦始皇就說“將軍妳老了,不行了,膽怯了,還是李信好,英勇無敵啊!” 王翦聽了笑笑,便辭官歸故裏了。後來李信被楚國殺的是片甲不留,落荒而逃。
秦始皇得信以後大怒,這才覺得王翦說的確實有道理,於是知錯就改,拉下臉去找王翦謝罪,說:“我糊塗拉,聽信李信的大話,現在死了很多士兵,將軍妳來救救我吧,要不我就完了。”王翦客氣的說“不中啊,我病了,去不了,妳找別人吧。”秦始皇死氣白賴的求了半天,王翦終於松口說“用我可以,必須給我六十萬大軍”要完東西以後,王翦的聰明才智又顯露出來,征戰的壹路上三番兩次發信給秦始皇索要東西,他的部下就看不過去了,說“大將軍啊,妳以前也不是這樣的人啊,怎麽老了反而愛慕起榮華來了?”王翦大笑“妳錯了。皇帝疑心病重,用人不專,現在將秦國所有的兵力委交給我,我如果不用為子孫求日後生活保障為借口,多次向大王請賜田宅,難道要大王坐在宮中對我生疑嗎?這年頭功高震主的多了去了,我要不給皇帝要東西,以他的懷疑心,他還不想法設法要殺我啊!”可見他的智慧。而戰爭嘛,自然不在話下,打了場大勝仗!
2.李斯
字通古(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
早年為郡小吏,後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初被呂不韋任以為郎,後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被任為長史。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驅逐六國客卿,以《諫逐客書》壹文為秦王政所賞識,由廷尉而至丞相。他先後向秦始皇建議實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建立焚書,並大力主張“明法度,定律令”,並在統壹文字方面做出突出貢獻。但他在秦始皇實行嚴刑峻法方面也充當了幫兇。秦始皇死後,李斯和趙高合謀擁護秦二世上位之後,因諫爭受趙高陷害,被荒淫無度的秦二世處死——“具斯五刑”,“論腰斬鹹陽市”。
李斯此人生平有三大事不得不說
1.《諫逐客書》
司馬遷在《李斯列傳》中曾這樣敘述過李斯上書的前因後果:“秦王拜斯為客卿。會韓人鄭國來間秦,以作註溉渠,已而覺。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遊間於秦耳。請壹切逐客。計謀。”當時秦王的逐客令已下,李斯也在被逐之列,而憑此上書,竟能使秦王收回成命,由逐客變為留客、用客、重客,這就不能不承認《諫逐客書》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堪稱壹大經典之作。
2.焚書坑儒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壹直是以法家理論作為治國的指導思想。秦始皇統壹天下之後,也是以法家治國的。’李斯議亦在逐中。斯乃上書曰:“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復李斯官,卒用其在他當皇帝的九年中,主要精力是用在建立中央專制政權,劃定全國疆域,統壹文字度量衡,修築長城等,對文化思想方面很少註意。淳於越以儒家思想為秦始皇出謀劃策,是不利於秦的中央集權統治的。因此,善於領會秦始皇意圖的李斯,為了打擊儒家勢力,鞏固統壹政權,提出了上述焚書的主張,得到了秦始皇的同意和批準。於是,秦始皇下令焚書,先秦許多文獻古籍都被燒掉了,使中國文化遭到了巨大的損失。
在焚書的第二年,即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兩個術士暗地裏誹謗秦始皇,並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禦史調查,審理下來,有四百六十余人因此被坑殺。這就是歷史上的“坑儒”事件。
3.秦篆
秦統壹前,因各諸侯國長期割據分裂,形成了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面。秦始皇壹直殷望著有標準的字體來取代以前流行的異體字,於是便打聽到李斯擅長書法,就把這任務交給他。李斯將大篆字體刪繁就簡,整理出壹套筆劃簡單,形體整齊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看了這些新書體後,很滿意,於是就把它定為標準字體,通令全國使用。
小篆又稱秦篆,是大篆的對稱,它給人以剛柔並濟,圓渾挺健的感覺,對漢字的規範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現,是漢字發展史上的壹大進步。
當時,人們對小篆的結構不太熟悉,很難寫得稱心如意。李斯和趙高,胡毋等人寫了《倉頡篇》,《爰歷篇》和《博學篇》等範本,供大家臨摹。
3.秦武王(嬴蕩)
秦武王,秦惠文王之子。秦惠文王死後,太子嬴蕩即位,他就是秦武王。秦武王身高體壯,勇力超人,重武好戰,常以鬥力為樂,凡是勇力過人者,他都提拔為將,置於身邊。烏獲和任鄙以勇猛力大聞名,秦武王就破例提拔為將,給予高官厚祿。齊國人孟賁,力大無窮,勇冠海岱:陸行不怕虎狼,水行不避蛟龍,壹人同時可制服兩頭野牛。聽說秦武王重用天下勇士,孟西赴鹹陽面見秦武王,被任用為將,與烏獲、任鄙享受壹樣的待遇。
早在秦惠文王時,張儀就入秦獻計:秦軍東進中原,先取韓國軍事重鎮、周都洛陽的門戶——宜陽,以宜陽為跳板,控制東西二周和周天子,以據有九鼎為象征,挾天子而令諸侯,建立中原霸主之業。由於當時秦惠文王為鞏固後方而集中兵力滅蜀,暫把張儀之計擱置壹旁。秦武王即位後,已經滅蜀,後方鞏固,國力正盛,秦武王欲對外征伐,自然想起了張儀前言。他對右丞相樗裏疾、左丞相甘茂說:“寡人生在西戎,沒有到過周都洛陽,不知中原怎樣繁華。寡人渴望有壹天,駕車進入周王畿遊歷,親眼壹睹天子重器九鼎。若能如願,死也心甘。不知二位,誰能為寡人伐宜陽,進中原?”樗裏疾回答:“韓國宜陽城堅兵精,路遠道險,倘若魏、趙二國出兵救宜陽,秦軍孤軍深入險境,壹旦失利,後果不堪設想”。
秦武王聽了,很不高興。這時,甘茂說:“伐韓宜陽,必先破韓魏聯盟,只要魏國助秦,趙國就不可能越魏救韓,韓被孤立,宜陽城就可能被秦軍攻破。”秦武王大喜,即派甘茂出使魏國。甘茂以***享伐韓之利相引誘,與魏王建立了秦魏***伐韓國的聯盟。甘茂怕秦武王在伐宜陽期間,聽信樗裏疾之言而變卦,特派副使向壽報告武王:“魏王已經同意與秦國***伐韓國。雖然得到魏國支持,還是不伐宜陽為好。”武王聽了,很不理解,親自趕到息壤召見甘茂,問甘茂為何改變伐韓計劃。甘茂說:“宜陽城池堅固,兵精糧足。秦軍冒千裏之險攻宜陽,決非短時能夠奏效。如果攻宜陽時間延長,必然有人在大王面前誹謗,大王聽信小人之言,臣攻宜陽不僅失敗,還要身敗名裂。”武王堅定地說:“寡人不聽小人之言,願與妳定息壤之盟,為妳解後顧之憂。”於是君臣當面簽訂盟約。接著以甘茂為大將,領兵五萬伐宜陽。甘茂攻宜陽,長達五個月,沒有見效。這時,右丞相樗裏疾對武王說:“秦軍攻打宜陽城已經五個月,精疲力盡,銳氣大喪,再挺下去,恐怕形勢要發生變化,不如班師為好。”武王聽了,就派人召甘茂班師回朝。甘茂寫信壹封,讓來人帶給武王。武王拆信壹看,只有“息壤”二字,恍然大悟。於是派出五萬援兵,令烏獲帶領往助甘茂。甘茂得到生力軍,兵力大增,遂以烏獲為先鋒,擊退韓國援兵,攻陷了宜陽孤城,斬殺韓軍七萬人。韓國元氣大傷,急忙向秦國求和。
秦軍占領宜陽,周都洛陽門戶洞開。秦武王親率任鄙、孟賁精兵強將大舉進攻洛陽。周天子無力抵禦,只好出迎秦軍。秦武王直奔周室太廟,往觀九鼎。只見九個寶鼎壹字排列在殿堂之內。這九鼎本是大禹收取天下九州的貢金鑄成,每鼎代表壹州,***有荊、梁、雍、豫、徐、青、揚、兗、冀九州,上刻本州山川人物、土地貢賦之數。武王逐個審視,看到雍州鼎時,對眾臣說:“這鼎有人舉過嗎?”守鼎人回答:“自從有鼎以來,沒有聽說也沒有人見過舉鼎,這鼎重達千鈞,誰能舉得起呀!”武王問任鄙、孟賁二將:“兩個人,能舉起嗎?”任鄙知道武王恃力好勝,婉言辭謝:“臣只能舉百鈞之物。這鼎重千鈞,臣不能勝任。”孟賁伸出兩臂走到鼎前,說:“讓臣試舉,若舉不起來,不要怪罪。”說罷,緊束腰帶,挽起雙袖,手抓兩個鼎耳,大喝壹聲“起!”,只見鼎離地面半尺高,就重重地落下,孟賁感到壹陣暈眩,站立不住,幸被左右拉住,沒有倒在地上。武王看了發笑:“妳能把鼎舉高地面,寡人還不如妳嗎?”任鄙勸道:“大王萬乘之軀,不要輕易試力”。武王固執不聽,卸下錦袍玉帶,束緊腰帶,大踏步上前,任鄙拉著武王苦苦勸阻,武王生氣地說:“妳不能舉,還不願意寡人舉嗎?”任鄙不敢再勸。武王伸手抓住鼎耳,心想:“孟賁只能舉起地面,我舉起後應移動幾步,才能顯出高低”。於是,深吸壹口氣,使出全身力氣,喝聲:“起!”。鼎被舉起半尺,武王接著移動左腳,不料右腳獨力難支,身子壹歪,鼎落地面,正砸到右腳上,武王慘叫壹聲,倒在地上。眾人慌忙上前,把鼎搬開,只見武王右腳足骨被壓碎,鮮血流了壹灘。等到太醫趕來,武王已昏迷不省人事,仍然自言自語;“心願已了,雖死無恨。”入夜,武王氣絕而薨。周赧王聞報大驚,親往哭吊。右丞相樗裏疾護棺回鹹陽,立武王異母弟嬴稷為王,是為秦昭襄王。安葬之後,樗裏疾追究責任,將孟賁五馬分屍,誅滅其族;獎勵任鄙勸諫之能,升為漢中太守;同時諫議秦昭襄王,追究甘茂慫恿武王入周觀鼎之罪。甘茂聽到風聲,害怕治罪而逃到魏國,至死不敢還秦。
4.蒙恬
大漠烽煙落日橫,黃沙萬裏起兵鋒。
揮戈直搗匈奴陣,策馬長驅胡虜營。
獨步沙場降九曲,險夷制塞築長城。
將軍猶著千秋筆,何處邊歌鳴古箏。
蒙恬(?—前210年),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被譽為“中華第壹勇士”。漢族,祖籍齊國,山東人。傳說他曾改良過毛筆,是祖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壹人。
蒙恬出身於壹個世代名將之家。祖父蒙驁為秦國名將,事秦昭王,官至上卿。莊襄王二年(前248),曾經伐韓、攻趙、取魏國城,為秦立下了戰功。其父蒙武曾為秦裨將軍,與王翦壹起滅楚,亦屢立戰功。蒙恬少年習刑獄法,擔任過審理獄訟的文書。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為將軍,攻齊,因破齊有功被拜為內史(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長官),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蒙氏兄弟深得秦始皇的尊寵,蒙恬擔任外事,蒙毅常為內謀,當時號稱“忠信”。其他諸將都不敢與他們爭寵。
秦統壹六國後,蒙恬奉命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壹帶),自榆中(今內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陰山,設三十四縣。又渡過黃河,占據陽山,遷徙人民充實邊縣。其後修築西起隴西的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今遼寧境內)的萬裏長城,把原燕、趙、秦長城連為壹體。長城利用地形,籍著天險,設制要塞,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進。後受遣為秦始皇巡遊天下開直道,從九原郡(今內蒙包頭市西南)直達甘泉宮,截斷山脈,填塞深谷,全長壹千八百裏,可惜沒有修竣完工。蒙恬征戰北疆十多年,威振匈奴。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冬,秦始皇遊會稽途中患病,派身邊的蒙毅去祭祀山川祈福,不久秦始皇在沙丘病死,死訊被封鎖。中車府令趙高這時得寵於公子胡亥,他想立公子胡亥,於是就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謀劃政變,立胡亥為太子。因早先趙高犯法,蒙毅受命公正執法,引起趙高對蒙氏的怨恨。胡亥即位,便遣使者以捏造的罪名賜公子扶蘇、蒙恬死。扶蘇自殺,蒙恬內心疑慮,請求復訴。使者把蒙恬交給了官吏,派李斯舍人來代替蒙恬掌兵,囚禁蒙恬於陽周。胡亥殺死扶蘇後,便想釋放蒙恬。但趙高深恐蒙氏再次貴寵用事,對己不利,執意要消滅蒙氏。便散布在立太子問題上,蒙毅曾在始皇面前毀謗胡亥,胡亥於是又囚禁了蒙毅。子嬰力諫,認為不可誅殺蒙氏兄弟。胡亥不聽,殺蒙毅。又振人前往陽周去殺蒙恬。
使者對蒙恬說:“妳罪過太多,況且蒙毅當死,連坐於妳。”蒙恬說:“自我先人直到子孫,為秦國出生入死已有三代。我統領著三十萬大軍,’雖然身遭囚禁,可我的勢力足以背叛。但我知道,我應守義而死。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不敢辱沒先人的教誨,不敢忘記先主的恩情。昔日周成王初立年幼,周公旦背負成王上朝,曾斷指起誓忠心為主,終於平定了天下。及成王長大,卻聽信謠言,周公旦被誣逃往楚國。後來成王終於反悟,殺了進讒言的人,請回了周公旦。所以《周書》上說:‘君王辦事要反復考慮,’我蒙氏壹家對君王忠心無二而反遭斬殺,這壹定是有邪臣作逆謀亂,內部傾軋的緣故。周成王犯了錯誤而能改過自新,終於使周朝昌盛;夏桀誅殺關龍逢,商紂誅殺王子比幹而不後悔,最終身死國亡。所以我認為犯了過錯可以改正,聽從勸諫可以覺醒。反復考慮是聖君治國的法則。我的這些話,並不是求得免罪,而是準備為忠諫而犧牲,希望陛下為天下萬民著想,考慮遵從正確的治道。”使者說:“我只是受詔來處死妳,不敢把將軍的話傳報皇上。”蒙恬喟然長嘆道:“我怎麽得罪了上天?竟無罪而被處死?”沈默良久又說:“我的罪過本該受死啦,起臨洮,到遼東築長城,挖溝渠壹萬余裏,這其間不可能沒挖斷地脈,這便是我的罪過呀!”於是吞藥自殺。
司馬遷在《史記》中嘆道:“蒙氏秦將,內史忠賢。長城首築,萬裏安邊。”“夫秦之初滅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傷者未瘳,而恬為名將,不以此時強諫,振百姓之急,養老存孤,務修眾庶之和,而阿意興功。”蒙恬之於秦朝的赫赫戰功,之於長城的豐功偉績,讓人感嘆萬千
5.呂不韋
呂不韋,-公元前235年,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衛國濮陽(今河南安陽滑縣)人。呂不韋是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來各地,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所以積累起千金的家產。他以“奇貨可居”聞名於世,曾輔佐秦始皇登上王位,任秦朝相邦,並組織門客編寫了著名的《呂氏春秋》,也是雜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呂不韋在趙都邯鄲見入質於趙的秦國王孫異人(後改名楚)”認為“奇貨可居”,遂予重金資助,並遊說秦太子安國君寵姬華陽夫人,立子楚為嫡嗣。後子楚與呂不韋逃歸秦國。安國君繼立為孝文王,子楚遂為太子。次年,子楚即位(即莊襄王),任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食河南洛陽10萬戶。莊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為王,尊呂不韋為相邦,號稱“仲父”。門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萬人。命食客編著《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有八覽、六論、十二紀***20余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並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後因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復命其舉家遷蜀,呂不韋恐誅,乃飲鴆而死。(譯自《史記·呂不韋列傳》)
生平:
戰國末年秦相。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人。原為家累千金的陽翟大賈。呂不韋在趙都邯鄲見入質於趙的秦公子子楚(即異人),認為“奇貨可居”,遂予重金資助,並遊說秦太子安國君寵姬華陽夫人,立子楚為嫡嗣。後子楚與呂不韋逃歸秦國。安國君繼立為孝文王,子楚遂為太子。次年,子楚即位(即莊襄王),任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食河南洛陽10萬戶。莊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為王,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門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萬人。命食客編著《呂氏春秋》,有八覽、六論、十二紀***20余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並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後因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國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復命其舉家遷蜀,呂不韋恐誅,乃飲鴆而死。
《呂氏春秋》簡介
《呂氏春秋》是秦國丞相呂不韋主編的壹部古代類百科全書似的傳世巨著,有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多萬言。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
呂不韋是壹代名相,任職於戰國末年秦國。呂不韋因散盡家財幫助在趙國為人質的秦王孫異人立嫡有大功勞,在異人後來繼位為秦莊襄王後,被任用為丞相。
在那時,魏國有信陵君,楚國有春申君,趙國有平原君,齊國有孟嘗君,他們都禮賢下士,結交賓客。並在這方面要爭個高低上下。呂不韋認為秦國如此強大,把不如他們當成壹件令人羞愧的事,所以他也招來了文人學士,給他們優厚的待遇,門下食客多達三千人。與四公子不同的是,呂不韋招攬門客,並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卻十分註重文才。原來,呂不韋有他自己的見解。他素來善於謀略,瞧不起那些頭腦簡單的勇夫。再說秦國猛將如雲,軍力強大,沒有必要再蓄養征殺之士。還有壹個原因,其時許多善辯之士紛紛著書立說,廣為流傳,不但天下聞名,還可傳之後世,永垂青史,這壹點尤其令呂不韋眼熱。呂不韋本是商人出身,沒有條件去著書立說,但他可以借助這些擅長舞文弄墨的門人,來實現自己的抱負和願望。那時各諸侯國有許多才辯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書立說,流行天下。
待到壹切準備就緒,呂不韋就令門下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聞所見和感想都寫出來。等到文章交上來後,五花八門,寫什麽的都有,古往今來、上下四方、天地萬物、興廢治亂、士農工商、三教九流,全都有所論及,許多文章還有重復。呂不韋又挑選幾位文章高手對這些文章進行遴選、歸類、刪定,綜合在壹起成書,取名叫《呂氏春秋》。為了慎重起見,成書後,呂不韋又讓門人修改了幾遍,直到確實感到滿意為止。呂不韋對此書十分看重,他自己認為這部號稱《呂氏春秋》的書是傑作,誇口說該書是包攬了“天地、萬物、古今”的奇書。例如在相當全書總序的《序意篇》中,對十二世紀的論述也可見壹斑:“凡十二世紀者,所以紀治亂存亡也,所以知壽夭吉兇也,上揆之天、下驗之地、中審之人,若此,則是非可不可無所遁矣。”
為了精益求精,也是為擴大影響,呂不韋還想出壹個絕妙的宣傳該書的辦法,他請人把全書謄抄整齊,懸掛在鹹陽的城門,聲稱如果有誰能改動壹字,即賞給千金。消息傳開後,人們蜂擁前去,包括諸侯各國的遊士賓客在內,卻沒有壹個人能對書上文字加以改動。當然,這不壹定就證明《呂氏春秋》字字珠璣,達到了盡善盡美的程度,而很可能是因為人們都敬畏呂不韋的威勢,沒有人願意出頭罷了。不過,這樣壹搞,其轟動效應卻是巨大的,《呂氏春秋》和呂不韋的大名遠播東方諸國。值得壹提的是,這部書作於戰國時期的大作,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遺文佚事和思想觀念,具有壹定的參考價值。
《呂氏春秋》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呂不韋借門客之手撰寫《呂氏春秋》,雖主要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但在文化事業上確實是作了件大好事,功不可沒。
6.章邯(?公元前205年),字少榮。秦末大將。秦二世時任少府。
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受命率驪山(今陜西臨潼東南)刑徒及奴產子迎擊陳勝起義軍周文部,屢戰屢勝,使秦廷得以茍延殘喘。又陸續攻滅義軍田臧等部於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直逼陳(今淮陽),迫陳勝遁走。後攻殺反秦武裝首領魏咎、田儋、項梁,移師渡河(黃河)攻趙。巨鹿之戰中被項羽擊敗,漳?之戰中再次被項羽擊敗而投降,隨項羽入關,封雍王。楚漢戰爭中,章邯在漢王元年(前206)八月,與劉邦軍屢戰不利,退保廢丘(今陜西興平東南)。二年六月,城破自殺。
歷史事件: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二世胡亥東巡郡縣,聽信奸臣趙高的讒言,壹路殺戮大臣,假借罪名互相株連。於是,滿朝震驚,恐懼不安,凡進諫的都認為是誹謗朝廷。從此大臣諂媚討好,百姓驚恐。第二年四月,重修阿房宮。征丁征糧,天下百姓,民不聊生;嚴刑酷律,獄中刑徒,人滿為患。各地百姓苦於秦朝官吏的統治,紛紛揭桿起義。七月,陳勝在荊地起兵造反,自封楚王。山東百姓殺了當地的守尉令丞,自立諸侯王,響應陳勝。武臣趙歇自封為趙王,魏咎為魏王,田儋為齊王。劉邦在沛縣起義,項梁(項羽的叔父)在會稽起兵。造反的人多得無法計算,各路人馬以討伐秦朝為名,相互聯合起來向秦廷進軍。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冬天,陳勝派遣的周章等將領到達戲水,有幾十萬軍隊。二世胡亥大為震掠,和群臣商量如何是好?少府章邯說:“盜賊已經來到這裏,兵眾勢強,現在調發近處縣城的軍隊為時已晚。酈山刑徒很多,希望赦免他們,發給兵器,讓他們出擊盜賊。”於是二世大赦天下,派章邯為將領,受命率驪山(今陜西臨潼東南)刑徒及奴隸七十萬之眾,迎擊周章。打垮了周章的軍隊,周章出關,逃至曹陽,章邯追至,擊破曹陽。周章再次敗走次繩池,十余日後,章邯大破次澠池,周章自剄。打敗了周章,章邯又向滎陽(今河南省滎陽東北)進發。
滎陽將軍田臧派諸將李歸等守滎陽城,自己帶精兵往西迎戰秦軍,在熬倉與秦軍大戰,田臧戰死。章邯繼續進兵滎陽城,攻城,城破,李歸等戰死。
接著章邯又連續破鄧說、敗伍徐,迫陳勝遁走至城父。陳勝命張賀出城西迎戰章邯,自己親自在城樓監戰。城西壹戰,張賀戰死。自此陳勝不敢再戰,閉關死守。在章邯圍城的強大攻勢下,臘月,陳勝被自己貼身的莊賈殺死,開城降秦。
平定陳勝後,章邯率兵繼續向東,攻打魏咎的魏國,在臨濟城大敗魏軍和來援的齊軍。魏咎自焚,齊王田儋被殺。田儋的堂弟田榮收拾殘兵退保東阿。章邯軍隊經過栗縣(今河南夏邑縣),項梁派別將朱雞石、余樊君和他交戰。余樊君戰死,朱雞石軍敗,逃到胡陵。章邯追擊田榮至東阿。項梁率項羽劉邦英布陳嬰等軍急救東阿。章邯大敗,退守定陶。
項梁追擊至定陶,遣別將擊敗城陽(今山東菏澤縣東北)和濮陽的秦軍,派項羽劉季進攻雍丘(今河南杞縣),大敗秦軍,殺李由。定陶還沒攻下,項梁已經驕傲起來。
章邯夜襲定陶之楚軍,項梁敗死。
章邯打垮了項梁的軍隊,攻殺反秦武裝首領齊王田儋,在臨濟消滅了魏王魏咎。楚地有名將領都已經死了,章邯以為楚地的敵人不用擔心了,就渡過黃河,北進攻打趙地,大破趙軍。這個時候,趙歇為趙王,陳余為將,張耳為相。趙王和張耳陳餘都跑進了巨鹿城。後陳餘出巨鹿收兵,得常山兵數萬人,駐紮在巨鹿城的北面。
章邯命令王離、涉間圍攻巨鹿,章邯駐紮在巨鹿的南面,修築甬道輸送糧食。秦將王離圍困趙軍於巨鹿城。這被圍在巨鹿的軍隊就是所謂的“河北之軍”。
章邯等人率領他們的軍隊包圍著巨鹿。此時,楚國上將軍項羽帶領楚國士卒前往援救巨鹿。項羽率領全軍渡河,鑿沈船只,砸破炊具,燒毀營舍,攜帶三天口糧,用以表示士卒拼死決戰,沒有壹個有活著回來的打算。軍隊壹到就圍困了王離,與秦軍遭遇,打了九仗,截斷了秦軍的甬道,大破秦軍,殺了蘇角,俘虜了王離,涉間不向楚軍投降,自焚而死。楚軍攻擊秦軍時,諸侯將領都在營壘上觀戰。楚軍戰士無不以壹當十,楚兵喊聲震天,諸侯軍人人膽戰心驚。打垮了秦軍,項羽召見各諸侯將領,他們進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不敢擡頭仰視。項羽從此自立為西楚霸王,在梁、楚地區的九個郡稱王,建都彭城,各路諸侯隸屬於他。
巨鹿之戰中秦軍被項羽擊敗,秦軍退卻。章邯退至棘原駐紮,項羽駐紮在漳水南岸,兩軍相持,沒有交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