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明朝,大家各自有著褒貶不壹的看法,有的朋友認為明朝是漢唐之後的黃金時代,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的言語更是激起了許多人內心的***鳴。有的朋友則認為明朝出了太多昏庸的皇帝,是個黑暗的時代。
壹、明朝是中國封建王朝史上第壹個嘗試普及教育的朝代
人是社會的根本,人才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元素。大家都知道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農民,家庭條件壹般,沒有讀書的機會。當他成功逆襲成為皇帝後,他理想中建立的國家中,教育學習是重中之重,人才的培養和民眾素質提高是必要的。於是當朱元璋有了權利後,為了讓更多的人受到教育,就開始傾註了極大的熱情和精力到教育制度的建設中,這其中最重要的壹環,就是建設基層學校社學。
要放在以前,皇帝大多是愚民政策,來達到控制底層民眾思想,基本不會進行基礎教育,導致中國古代的基礎教育相當不普及,無論是中古的山林還是宋代的書院,都由私人教育提供並占據絕對主流。這就使得窮人或人煙罕見地方的人,很難有接受正統教育的機會,這樣窮人的命運也就可能隨著知識的增加隨之有了變化的可能。
社學隨著朱元璋的下令,建於各州縣的鄉裏之中,它雖然直下基層,卻是國家教育體制的重要壹環,社學與州縣的儒學直接掛鉤,小孩子不問階層,皆可入讀。
二、明朝的文社活動豐富
人是個有思想的動物,不僅有物質上的追求,精神上也是有需求的。明朝文社活動,滿足了當時人們的精神需求,成為了日常生活中娛樂的重要壹環,為社會的長治久安做出了貢獻。文社更是在萬歷後發展迅速,在崇禎年間,更是完成了壹輪文社大整合,形成了中國歷史上最接近現代政治黨派的團體復社。很可惜的是,這樣繁盛的文社活動,入清以後在順康之時就被取締了。
三、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個人意見表達自由的時代。
民主自由壹直是人們所理想的社會環境,雖明初的文化言論管制非常嚴格,但明中期以後,文學管制放寬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中研究表明,現存出版於清代以前的中國古籍中,超過60%誕生自明正德自崇禎時期。這其中可能是受到明中期發生了出版印刷業的技術革命的影響,但絕對與明中後期寬松的文化政策密不可分。
四、明朝是中國歷史上社會流動性強的時代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明朝時期,人人都有機會進士,不論出身,只憑本身。這時的明朝實現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時代。史學大師何炳棣在《明清社會史論》中研究發現,出身於毫無背景的平民家庭的進士比例,在明中期之前可以達到半數以上,在可以統計到最早的成化五年(1469)甚至可以達到60%;而即使到晚明萬歷時期有所下降,也未跌破40%,不過在算上對個人晉升基本沒有幫助的低階官僚家庭後,這個比例可以達到近70%。
家境貧寒,出身草芥的明朝高官,比比皆是。例如明朝唯壹連中三元的科舉傳奇人物內閣大學士商輅,他的祖父只是個窮苦的樵夫罷了;弘治朝舉足輕重的兵部尚書劉大夏,貧苦農民出身,甚至功成名就後還會教子孫下地幹農活;被看做明代忠臣楷模楊繼盛,是個地地道道的放牛娃,十八歲之前壹直在田間地服勞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