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學霸康熙的讀書方法

學霸康熙的讀書方法

清朝康熙皇帝是中國封建時代壹位賢德有為的君主,其功業事跡廣為人知。康熙能取得這樣的成就,與其多年的知識積累和能力訓練有很大關系。康熙勤學好讀,在古代帝王中是少見的。?帝王勤求治理,必稽古典學,以資啟沃之功?,?未有不以講學明理為先務?。為此,他身體力行。據其自述:他五歲即知讀書,八歲登基後學業大進,到十七八歲,更篤於學。他每天五更(淩晨三到五點)起床先讀書,晚上處理完公務,再和大臣講論研習,以至壹度積勞成疾,?痰中帶血?,但即便如此也沒停頓學業,可見其用功之勤。成年之後,日理萬機,仍學習不輟。?朕於政務余閑,惟日研精經史。?每天他堅持與文臣講說經典,雖風雨寒暑,南巡北狩,都不間斷。康熙的讀書治學態度,久為後人所稱道。

 以經典著作為閱讀根本,同時博覽群書

 康熙的閱讀書目,以中國傳統經史典籍為核心:?自古經史書籍,所重發明心性,裨益政治,必精覽詳求,使成內聖外王之學。?特別是對儒家經典,更是視為根本,反復研習。他評論?五經?:《周易》有天人感應的奧義,《尚書》有帝王政事的法則,《詩經》有表達人情的道理,《禮記》有講求禮儀的內涵,《春秋》則有先聖的褒貶寓意。這些經典都是?智識精明,涵養深厚?,為?畜德?(積蓄德性)之根本。史書記載歷代興衰、治國之道,經驗教訓盡在其中,記事之間又往往暗寓褒貶,啟德益智,也同樣為歷代帝王所重視,成為繼儒家經典之後的又壹類必讀書籍。眾多史籍中,《資治通鑒》?事關前代得失,甚有裨於治道?,最受推崇。經史典籍中所灌註的儒家學說,作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思想資源和主流意識形態,自然受到康熙的推崇,而達到其樹立權威、為民軌範的效果。作為壹位封建帝王,他所看重的經典以及秉持的觀點、態度,當然有其保守迂腐的壹面,但單就這種重視經典,重視核心價值,重視精神力量,希望通過經典弘揚道德、匡正世風的做法,還是有其積極意義的。

 不同於多數被深宮遮蔽了眼目的封建帝王,康熙具有強烈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在康熙的書單中,除了經史典籍這些?傳統科目?外,還有中外古今方方面面的書籍。從諸子百家、佛經道藏、醫蔔星相、書畫法帖,甚至西方舶來的天文歷算等,康熙都有不同程度的研讀,可謂是博覽群書。對有些方面的知識,甚至還頗為精通。比如,他自稱曾學習算術天文地理,?靡不詳究?;音韻學研習了二十年,即便沒去過的地方,當地人的口音都知曉;地理學也是自幼留心,凡古今山川名號,哪怕邊境荒野,也要考據書籍,務得其正。其中雖不免有些自負,但終可見其用功之深。當然,康熙選擇?雜書?的標準,還是要看其是否符合儒家經典的?義理?。對那些他看來是?蕪穢不經之書,淺陋之文?,是絕對摒棄,甚至禁絕的'。以經典義理為品評書籍的尺度,是否恰當?見仁見智。不過能依循壹定的標準,處理好讀書?精?與?博?的關系,還是非常必要的。

 讀書應樹立誌向,持之以恒

 康熙認為,讀書能堅持下來,學有所成,首先必須樹立誌向:?誌為進德之基?誌之所趨,無遠弗屆,誌之所向,無堅不入。?立下讀書的誌向,學習才有了前進的根本支撐和動力。立誌之後,還要堅持不懈加以施行,不能間斷。因為人心是最靈、最聰明的,但最靈、最聰明,也就最容易被誘惑、起雜念。即便立下了誌向,也會變動不居,難以實現。所以必須堅持,才能心無旁騖。為此,康熙還特別撰寫了壹篇《讀書貴有恒論》,告誡人們讀書學習就怕始勤終惰。只有持之以恒,敦行不怠,才能?智日廣而能日崇?,切不可朝勤夕懈、進銳退速,結果壹事無成。

 為了堅定誌向、鼓勵堅持,康熙還強調讀書學習不可有畏難情緒。他嘲笑那些讀書時總抱怨?我不行啊?我做不到啊?的人純粹愚人自誤。學習,特別是初學,確實艱難辛苦,這時決不能畏縮放棄,壹定要有?堅定不移之誌?,同時又要具備?勇猛精進之心?貞常永固、不退轉之念?,鍥而不舍,才能學有所成。

 ?讀書?講論?思慮?行事?相結合

 對於學習的具體方法和步驟,康熙有壹個?讀書?講論?思慮?行事?四位壹體的辦法。他曾引宋儒之說:?窮理非壹端,所得非壹處。或在讀書上得之,或在講論上得之,或在思慮上得之,或在行事上得之。?讀書?的好處是多,?講論?的好處是快,?思慮?的好處是深,?行事?的好處是實。四者雖然並行,但實則不可偏廢,要綜合並用。康熙自己正是如此實踐的。

 康熙讀書之多,前文已述,自不必說。?講論?上,康熙認為單純的閱讀或聽講,往往壹帶而過,無法深入思考,甚至會使學習活動流於形式,所以必須通過親身講解、論辯,復述知識,整理思想,才能使學問深入紮實。所以在宮廷講學活動中,康熙特別要求每次講官講完,他自己再講壹遍。遇到有壹字壹句疑惑未明之處,都要和大臣們反復討論,壹定要到義理貫通為止。而講論的根本在於?思慮?,他曾說:?學問之道,在於實心研索。?讀書講學之後,若不思考,便是徒務虛名,於身心何益?所以康熙說他每次講讀學習之後,都要再三深思推究,務要做到道理明徹。

 在思考和講說之外,康熙還非常重視?行事?,也就是實踐。他認為做學問當不尚空談,唯有親身踐行,方能得益。而實踐的對象,在康熙看來,就是平常的人倫日用:修身先從謹言慎行做起,齊家先從尊親敬長做起,窮理先從讀書論道做起。只有把崇高的理想、目標轉化為?至近至易?之事,才好去踐行、去貫徹,也才最容易見成效。為了對書本知識加以驗證,康熙甚至進行科學試驗。比如他利用旗子測風向,發現各地在同壹時間風向不壹,於是認為古語?隔裏不同風?所言準確。他還用來華歐洲人傳授的單擺測定聲速法,實驗《易經》中?震(雷)驚百裏?的說法,也認為可信。總之,康熙力求把讀書、思考、講論、實踐貫通起來,以不斷提升學習的效果。

 不可盡信書

 由於在讀書學習中重視思考、實踐,康熙也養成了不盡信書的閱讀觀。他曾指出很多書籍,包括壹些古籍正史的內容,往往不可完全憑信。記事出錯,尚在其次,若是觀點、道理謬誤,則更加危險。所以他告誡子孫,看書不可被書所愚弄。他還例舉漢代大儒董仲舒文章中的話?風不鳴條,雨不破塊,謂之升平世界刮風不吹動枝條,下雨不沖散土塊,就是升平世界?果真如此嗎?康熙大不以為然:果真風不鳴條,那草木如何振作生長?雨不破塊,田地又怎麽播種耕耘?如此寫法,無非是粉飾空文而已,不可信以為真。即便壹些書中道理看來不錯,康熙認為也不可過分拘泥。他舉《禮記》中?昏定晨省?(即孝子侍奉父母,晚間要服侍就寢,早上要省視問安)為例,告誡皇子說:昏定晨省,無非是要告訴人們,做兒子的要竭盡孝心。讀書人得其意蘊即可,不應拘泥文辭,非要每天早晚刻板執行。他拿自己打比方:朕子孫眾多(康熙僅成年的皇子就有24人),每天早起都挨個來給我請壹次安,晚上再都挨個來給我請壹次安,估計我這皇帝連吃頓飯的閑功夫都沒有了,根本行不通。所以?凡人讀書,俱究其本意而得之於心?,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