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長城有多少年的歷史

長城有多少年的歷史

範文瀾先生的《中國通史》中,有壹頁《戰國形勢圖》,上面分布著多處曲裏拐彎的直角連接符號,那是中國早期地圖上對於長城的形象標記,從宋代開始沿用至今。符號旁邊分別註著:齊長城、楚長城、燕長城、魏長城、趙長城、秦長城……這足以說明最晚在戰國時代,中國的長城已是壹個龐大的家族,秦朝的長城當屬小字輩。而矗立於齊魯兩國邊界的齊長城建造時間最早,是長城家族的“長子”。

在21世紀初葉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齊長城,全長618.9公裏。它西起黃河東岸的長清縣孝裏鎮,向東蜿蜒在泰山西麓的中低山區、起伏於泰沂山脈的分水嶺上,最東端伸進太平洋西岸的青島市黃島區海濱,史稱千裏齊長城。它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爭霸禦敵的產物,凝成了壹部硝煙滾滾、旌旗獵獵的古代戰爭史。它蜿蜒於齊魯大地的1518座山峰之上,自西向東,在長清、肥城、泰山區、泰安市郊區、歷城、章丘、萊城、博山、淄川、沂源、臨朐、沂水、安丘、莒縣、五蓮、諸城、膠南、黃島等18個縣市區留下了歷史的印痕。

據史料記載,至少在春秋齊桓公時代(公元前685~643年),齊長城西段就已修建。以後隨著戰略形勢的需要,東段和中段陸續開工,到田齊宣王時代(公元前319~301年)才全部竣工,時間跨度在3.5個世紀以上。其他諸侯國長城的建設年代,魏長城是公元前361年,趙長城是公元前333年,燕長城是公元前311年,楚長城、秦長城是公元前300年前後,均比齊長城晚了三個世紀以上。外國也有修造長城的記錄,如公元前457年,歐洲人在庇猶斯半島始建79公裏長的雅典壁壘護道墻;公元1世紀,德國人修建德國長城;公元2世紀羅馬人修建哈德良長城,後來朝鮮、印度、澳大利亞也修過長城,但在時間和長度上都難以與齊長城相比。齊長城是古代的山東人在長城建築史上創造的中國之最、世界之最。

秦始皇統壹中國後,為了防止出現新的割據,下令廢棄各諸侯國長城。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早已失去防衛意義的齊長城在許多地段變成了廢墟。但在包括淄博段在內的許多地方,還比較完整地保留了遺跡,在三齊大地上頑強地聳立著它那蒼涼的身影。隨著齊文化研究的逐步深入和旅遊事業的蓬勃興起,兩千多年前由齊地先民建造的齊長城又被重新提起,成為齊文化旅遊的壹項重要內容、人民群眾旅遊觀光寄托懷古幽思的好去處。

關於齊長城的記載,散見於《史記》、《管子》、《竹書記年》、《括地誌》、《水經註》等古籍。在地方誌類著作《顏神鎮誌》、《顏山雜記》、《博山縣誌》、《續修博山縣誌》中,也可以找到零星記載。但因年代久遠,地理跨度又太大,人們長期以來對齊長城的長度、走向、結構、現狀等眾說紛紜,沒有形成基本的統壹的認識,使齊長城蒙上了壹層神秘的面紗。然而,有識之士沒有忘記曾經讓齊人飽嘗過喜悅與沮喪的齊長城。20世紀50年代初,著名學者王獻唐、路大荒曾經幾次到博山地區考察;1963年,山東大學張維華著成《中國長城建置考》;1986年到1989年,博山地區文史愛好者陸續考察了博山境內西段和東段齊長城,對於淄博地區有關區縣中保留齊長城遺跡最多的博山段基本情況,初步達成了***識。1996年10月至1997年10月,山東省華夏文化促進會組織原泰山管委會副主任路宗元、《山東省誌·泰山誌》編輯室主任李繼生等5位老同誌,成立“齊長城考察隊”,對包括淄博段在內的齊長城進行了詳細考察,在博山的相關地段逐山徒步測量,獲取了大量資料,初步掌握了長城主線的基本輪廓。

齊長城在淄博地區的遺存,分布在博山、淄川、沂源兩區壹縣境內,長155240米。其中博山境內有主線、復線兩道齊長城。主線自章丘、博山交界處的霹靂尖山入境,到池上鎮東太平山大峪頂出境,長度72684米;復線從望魯山東部729高地至梯子山南坡,長度2350米。兩線總計75034米,經過212座山頭,其中有遺址的地段為8530米,占總長度的21%。自霹靂尖山入境後,從雙堆山的南崖越過寶玉頂、水嶺脖子,經過上惡、下惡和桃花泉,到北大嶺無遺址。從北大嶺往東越過虎頭山,左經和尚坊,右經嶺西村,至壹犁地有1070米的長城遺址。其間北大嶺附近有20米的墻體,底寬4.5米,高2米。壹犁地之上有城堡,墻高1.8~3米,寬1.2米,內徑100米。又轉向東北穿越秀才頂、太平山,右經姚家峪,至太平山南頂無遺址。在姚家峪公路口處,有600米長的遺址;又東轉南右經昃家莊至龍背峪中段的850米間,遺址不存;由此向東,經幹貝峪到鳳凰山轉播塔壹段,有2880米的遺址。其間龍背峪東段有寬7米、高2.5米、長200米的墻體,幹貝峪東側有寬6.5米、高2米、長100米的墻體。從鳳凰山轉播塔東北下山過孝婦河,經峨嵋山、荊山至兩平村西南的5770米地段中,只在峨嵋山還有200米墻體。當地人傳說峨嵋山城墻在清同治年間還比較完整,後因拆石修建城圩而破壞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