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水族的百科全書,是解譯夏商文化的活化石———
水書裏保存的古文字。
水族水書的研究和保護正受到有關部門和專家們的關註。日前,《水書搶救保護與開發利用研究》課題由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正式立項。短短壹年多時間裏,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立項的水書及水族文化課題已有4個,而且有關部門已將其列入國家重點歷史文獻遺產工程進行搶救和保護,並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解讀華夏文明的活寶庫專家介紹,水書是壹種類似甲骨文和金文的文字符號系統,是記載水族古代天文、地理、宗教、法學等古老文化的典籍,可謂水族的百科全書。它主要靠手抄、口傳流傳至今,被譽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目前在水書中發現的水族古文字約有800多個,加上異體字,***有1400多個,由三類組成:圖畫文字、象形文字、借用漢字。水族人把能看懂水書的人稱為鬼師或師人,現在又稱為水書先生。
貴州是我國水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境內水族人口36萬多人,占全國水族總人數的90%。貴州省荔波縣檔案局姚炳烈局長告訴記者,長期以來水族受到歧視,水書壹直被視為反書、鬼書、禁書,全靠水族的水書先生冒著生命危險加以保護才得以傳承至今。目前荔波檔案局藏有水書6400多冊,這些水書得來實屬不易。
河南偃師市二裏頭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是研究中國夏文化的重要遺址之壹。兩年來,荔波組織幾十位精通水書的水書先生對二裏頭文化遺址出土的夏代陶器上24個符號進行辨認、識讀,已破譯出壹半以上符號的含義;更令人驚奇的是,在現存的水書文獻中,找到與夏陶符號完全相同的文字符號就有13個。
姚炳烈告訴記者,水族古文字與夏陶符號的相同,有助於認定夏陶符號就是壹種原始文字,而且說明古老的水族文字可能是夏文化遺存的壹脈,說明水族先民至少在夏商時期與漢民族的發展是並行的,水族在原始社會就已經存在。
保護現狀不容樂觀水書研究的重大突破令人欣喜,但水書的保護難以讓人樂觀。貴州省水家學會副會長、水書專家蒙熙林告訴記者,目前貴州省境內估計有水書2萬多冊,荔波檔案局有6400多冊,三都縣收集有5000多冊,還有1萬多冊散落在民間,由於經費嚴重不足,征集難度特別大。雖然荔波近年來已投入100多萬元,但也只是杯水車薪。而且近年來水書研究逐漸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重視,來自日本、韓國等十幾個國家的某些專家不斷從民間收購水書,壹批珍貴水書正在流失。
更令人擔憂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水書先生的傳承已經出現斷層,水書先生的數量在急劇減少。據統計,全國有1000多名水書先生,但絕大部分已在60歲以上。
對現有水書進行註錄和鑒定有利於水族文化的研究和繼承,但目前荔波6400多冊水書中僅有1500多冊得到破譯和整理,而破譯出的壹些水書孤本因無經費也不能修訂、審稿、出書。姚炳烈憂心地說:有形的水書研究和保護都這樣難,更別說水族中那些沒有文字記載的大量古歌了,根本就沒有能力去留存。姚炳烈心中壹直有壹個願望,希望能建壹個水書博物館,盡最大能力保護水書這壹優秀的民間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