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孫子兵法中的辯證法是什麽?

孫子兵法中的辯證法是什麽?

辯證法在中國和歐洲自古就有產生。《孫子兵法》中的軍事辯證法思想是老子辯證法思想的發展和深化,極其豐富和深刻。具體來說,可以總結如下:

壹個說“知己知彼”(《謀劃與進攻》)。這是壹個全面的觀點。我們要知己知彼,兩者缺壹不可。這是壹個突出的命題。孫子認為,觀察壹切戰爭,都需要了解戰爭的雙方,對比分析雙方的“五事”和“七計”。這是觀察問題的全面性,也是辯證思維最基本、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居安思危”(九變)。它是關於變化和不變的辯證法。敵我對抗是對立統壹。敵人的情況是已知的,但很難改變。自己的條件是知道的,但也可以做好準備。所以孫子說:“過去善戰者,先無敵,以待敵勝。不能勝在自己,可以勝在敵人。”這意味著,過去能打仗的人,首先要創造不會被敵人打敗的條件,等待打敗敵人的機會。妳可以不被打敗,但打敗敵人在於敵人是否犯錯。所以勝利是可以預見的,但絕不能強求。他強調用兵的準則是:不要寄希望於敵人不進攻,要靠自己擁有敵人打不破的力量。(《九變》)他強調無論是戰略上還是戰術上,都應該是“使人而不使人”,即我能制伏敵人,而敵人不能制伏我。這就要求“有備無患”,主動出擊,牢牢牽著敵人的鼻子走,確保我若殺敵,敵人無法逃脫;敵人打我打不到我。

三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紀篇)。這是壹個關於以兵攻守的辯證法。辯證法是關於變化和發展的。進攻,不能只是強攻;守,不能壹味防守。如果妳像神壹樣戰鬥,妳必須改變妳的戰術。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攻守兼備。這是以戰制勝(mìjué)的秘訣,但戰爭是千變萬化的,必須靈活運用。攻敵要害,要以虎撲羊的壓倒性氣勢打擊敵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結束戰鬥。

四、以虛勝實,以少勝眾,以弱勝強,以逸待勞,以出奇制勝等。這些是關於對立轉化的辯證法。兩軍對峙,要看到戰鬥中的對立轉化。孫子在這方面是壹個非常聰明的戰略家。他說,“士兵是騙人的。所以,妳可以顯不能,用而不顯,遠顯近,近顯遠。利誘之,亂取之,備之,強則避之,怒則撓之,卑則驕,息則勞,近則離。”(《紀篇》)也就是說,用兵是奸詐之舉。所以,如果妳能打,就假裝妳不會打;要打就假裝不打;近戰假裝遠戰;打遠了假裝打近了;以小利誘敵,迷惑之,擒之。敵強則防,敵強則避決戰。激怒敵人,然後退縮,卑微示弱,讓敵人驕傲。敵人休息得很好,我們要盡量使其疲勞;敵人是和平的,所以我們應該設法疏遠它。這就是對立互補的秘密。這裏我們不僅看到了對立面的轉化,而且認識到我們可以通過主觀努力來創造轉化的條件。他還指出“丟到地下就活,困了就死。”也就是說,即使身處險境,只要指揮得當,鼓舞士氣,也能轉危為安,轉敗為勝。因此,戰爭是壹種詭譎多變的行為,戰爭的指揮員要靈活運用對立轉化的原理,特別是造成敵人的失誤,強調運用“顯形”和“出其不意地移動敵人”。正如毛澤東同誌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發揮孫子思想時所指出的:“我們可以人為地造成敵人的錯誤,如孫子所謂‘示形’(示形於東,擊西,即所謂東調)。”

五:以少勝多與以少勝多的對立統壹。這就是戰略戰術的辯證法。孫子認為,戰略上要以少勝多,戰術上要以多勝少。他說:“所以用兵之法,是圍十,攻五,分二;敵人可以與之戰鬥,少數人可以逃避它,如果不能,他們可以避免它。所以小敵的實力就是大敵的俘虜(qín,capture)。“也就是說,用兵規律在戰鬥中是活的。以十倍於敵之兵力,可四面包圍殲滅之,以五倍於敵之兵力,可集中攻擊之,以兩倍於敵之兵力,可設法分散之。能贏就打,能逃就逃,能避就避。只有這樣,不戰而勝,避免“以少聯合,以弱攻強”(《地形學》),成為敵人的俘虜。這種靈活的戰略戰術充分體現了樸素的軍事辯證法。

六個字:透過現象看本質。這就是孫武軍事認識論中的辯證法。他說:“若敵近而靜,則執(靠)其危(險要地形);遠離挑戰者,妳希望人們(有吸引力的)進入。”“樹者,至也;草中多障者,亦疑之。”“塵若高而尖,車(輦)來;卑(低)廣者必來。”(《行軍》)這是孫子根據自己長期的作戰經驗,通過對某些現象的觀察所能了解到的敵情大致情況。而且還能擺脫它的假象,看到本質。如“卑而益於備者,進也;強者勇往直前者退。”“若無約而求平安,則求之。”"那些半先進半退休的人也動心了."也就是說,敵人派來的使者,言語謙卑卻加緊戰備,準備進攻;強硬的,提出來的,準備退;那些沒有約會就來求和的人另有陰謀;敵人的半進半退是引誘我軍的事業,我們切不可被假象所迷惑。這就涉及到現象和本質的對立統壹。

七日:“雜以利害”的辯證法(九變)。這意味著,在戰爭的壹系列矛盾運動中,首先要把握貫穿戰爭全過程的利益矛盾。好的戰鬥性和好戰性取決於對戰爭利弊的辯證認識。孫子是個好的戰略家,但不是好戰的將軍。他說:“如果妳沒有充分認識到用兵的危害,妳就不可能充分認識到用兵的好處。”這意味著,看不到用兵的危害,就看不到用兵的好處。他還說:“智者的擔憂會夾雜著利益。”(《九變》)他要求將軍們全面地看問題,在有利的情況下看到不利的方面,在不利的情況下看到有利的方面,做到趨利避害,防患於未然。這裏是利與害的辯證法。孫子認為戰爭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有利也有弊,要“順利益而動,不可止於利益”(九處)。所以,不戰而護國,不戰而治民就更好了。所以他主張:“先去軍中作計,然後伐敵,再攻城。”圍攻的方法是最後的手段。“也就是說,以政治外交手段取勝是上策,以兵攻城是最後手段。所以,善於用兵的人,不在於“敗敵之兵”、“拔城之術”、“滅國之術”,而在於“用兵不可遲”。“換句話說,壹個善於戰鬥的統帥,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不攻可得敵城;消滅敵國用不了多久;就是用策略保護戰力不受傷害,但結果完全可以獲得,甚至不戰而勝。所以,壹個明智的將軍在考慮問題的時候,壹定要利弊兼顧。這就叫“雜趣”的辯證思維。遇到註定要被打敗的敵人,為了把兵力集中到其他方面,就不打了;雖然有比拼的地方,但迅速取得勝利也是不爭的;如果君主的命令不利於戰爭,他也可以不接受,他會在外,他的命令不服從,因為利弊都要考慮。

8日:“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的多變觀(《虛實篇》)。這是壹種認為人和事都應該改變的觀點。“能因敵變而勝者,謂之神也。”在孫武看來,“兵形如水”,水的流向是“避高而下”。所以用兵之法要像水壹樣由高往低流,避實就虛,攻虛就實;水流會因為地形而改變方向,用兵也要順應敵情變化,克敵制勝。所以用兵沒有固定的規律,就像水壹樣,它的流向因地形而變化;也像金、火、水、土,是相輔相成的,無論誰勝誰負;就像春夏秋冬,交替進行;就像白晝很長,月份又滿又短。所以要用非常規戰術,避實就虛,根據敵情隨時改變戰術。只要善於掌握變化的規律,就能把敵人的現實變成現實,把自己的現實變成現實,所以“勝利是可以取得的。”比如孫武用“我專敵之分”虛張聲勢,讓敵人對我們的虛實捉摸不透,這樣我們就可以集中兵力,而敵人兵力分散,我們找不到自己的主力,就可以集中優勢兵力打擊敵人分散的兵力。孫武指揮戰爭的靈活觀,反對壹成不變的機械觀,反映了新興地主階級的進步思想,從根本上反對衰落勢力的代表常常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形而上學觀點來看待戰爭的思維方式。

第9:得民心,便得軍心,這是勝利之本。他說:“道教(政治)使人與世界壹致,所以可以與世界同死,與世界同生,無所畏懼。”(《紀篇》)又說:“見卒如嬰兒,可帶其去沈曦;若視卒為子,可與卒同死。”(《地形學》)這是說只有愛兵才能團結官兵,要防止“廉恥”;愛這個人的人可能會令人討厭(令人討厭)。"(《九變》)也就是說,正直是軍人的榜樣,但正直的將領要防止過於清高,經不起侮辱;愛民是制勝之本,但要防止短期的、局部的愛民忽略了長遠的、全局的戰略目標,進而被敵人的壹些暴行所困擾,以至於顧此失彼。這是很辯證的。

當然,《孫子兵法》中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精髓,但仍然是簡單原始的。雖然論述了戰爭的勝負決定於人事,人事的基礎在於君民合壹,官兵壹致,但誇大了將領的作用,認為“知兵者,民之指揮,國家安全之主宰。”(《戰爭論》)而是主張蠢兵為民、兵為民的政策。孫武說:“愚兵之耳目,使其無知”,“利之不可告害之”,“趕了壹群羊,不知所為。”(《九處》)也就是說,要蒙蔽士兵的眼睛和耳朵,使他們對軍事計劃壹無所知;在驅使士兵完成壹項任務時,只告訴他們有利的壹面,而不是危險的壹面;對於軍人來說,就像放羊壹樣,沖過來又沖過來,以至於不知道往哪裏走。這顯然是不可取的。而且孫武怕士兵逃跑,主張士兵到敵國腹地的“死神”去打仗,讓他們無路可走,以此來穩定軍心,拼死壹戰,死裏求生。甚至認為將軍的任務,就像爬梯子,讓士兵有進無退。這些主張都反映了新興地主階級與人民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表現為將軍與士兵之間根本利益的沖突。

此外,在自然觀上,孫吳認為發展變化是“無止境”、“起死回生”、“無止境”的,都含有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循環論的糟粕。在作戰原則上,他也有壹些片面的觀點,如過分強調速戰速決,說“久在軍中,益於國家者,未有之。”把速戰速決作為壹般的普遍軍事原則是片面的,未能正確認識速戰速決和堅持的辯證統壹關系。

總之,總的來說,《孫子兵法》對中國軍事思想的發展影響很大。我們國家的將軍都沒有讀過這種兵書,講軍事的都是基於孫子的軍事思想。孫子兵法在哲學中也有相當的地位。戰國時期的韓非曾說:“疆域之兵,皆有孫子、吳之書。”(“dù”)可見早在戰國時期就家喻戶曉了。漢武帝看了霍去病將軍的古書,“嘗欲教之烏孫兵法。”(見《韓偉卿·霍去病傳》)三國時期,曹操曾誇贊《孫子兵法》說:“我看過很多謀略,孫武寫得很深刻。”(《曹操·季孫·子虛》)唐太宗李世民也贊賞:“看兵書,無孫武。”(《李問對了問題》)近代甚至高度評價:“孫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科學真理。”(論持久戰)

《孫子兵法》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也可見壹斑。《孫子兵法》在現代軍事思想史上的價值被譽為“天下兵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