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京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心中悲憤不已,於五月五日,懷抱大石投汩羅江自盡,人們為了不讓魚蝦損傷屈原的軀體,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
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壹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吃粽子的習俗。
端午節吃粽子的寓意
歷史上關於粽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字本作“糵”,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西漢把粽子做為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梟羹”。
《史記》“孝武本紀”註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壹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粽子應該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