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傣族——文身與仿生文化

傣族——文身與仿生文化

在漢唐以來的古籍中常有對包括西雙版納各民族在內的“百夷”的“文身”描述,其歷史久遠。在西雙版納各民族中,主要是傣族、布朗族的男子有文身的習俗。他們在腿、胸、背、臂等處,用針刺各種紋飾,塗以藍靛或膽汁等成青色而終生不褪,這是壹件很痛苦的事。據近代《車裏》壹書的歸納,文身的圖案大體可分為四類:壹是動物類,有象、虎、豹、龍馬、鹿、猴等;第二類的圖案有雲紋、方形、圓形、花卉等;三是文字類,有傣文佛咒和成句佛經;四是其他類,有曲線、直線、幾何圖形等。

 對於為何文身,不僅學者們看法不同,就是文身者也說法不壹。其實文身作為壹種習俗,它有壹個發展、演變的歷史過程。在唐以前,漢文古籍就說越人“敬巫鬼”、“畏鬼神”。包括傣族在內的各族人的文身是源於越人的“斷發文身”,其最早的原因正如《淮南子》壹書所說的,這裏 “陸事寡而水事眾,於是人們就被發文身,以象鱗蟲”,即“為蛟龍之狀,以入水,蛟龍不傷也”,這就是壹種樸素的仿生,以求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始心態。傣族傳說中的壹位男青年得到龍女的幫助,在身上刺了很多鱗狀的花紋,入水時,水向兩邊分開,水怪也不傷害,這就把文身作為壹種避邪的巫術。傣族中的另壹個傳說是壹位男青年因有文身嚇壞了魔鬼而殺死了他,正是這種避邪防害的異曲同工。

 在唐宋以後的壹些古籍中,把文身的蠻夷分為“繡腳蠻”、 “繡面蠻”和“雕題蠻”數種。明時《百夷傳》雲:“不黥足者,則眾皆嗤之,曰婦人也,非百夷種類也”。說明其時已進入父系社會,文身既示男女之別,又別民族之異。在文身圖案中的傣文、佛碣是佛教傳入和有了文字以後的發展。傣族傳說是佛祖為了使小和尚專心聽經、以修正果而畫上的花紋。這也許是為了展示男人在佛寺接受了教育,已由“生人”變成了有知識的“熟人”吧!至於壹些學者和文身者所說的,文身是為了贏得女人的愛情,也許不無道理。

作為壹種文化現象的文身,追根溯源應是他們信鬼神的先民對某些活動如上山打獵、下河捕魚,對有害動物或想象中的“怪物”的恐懼。後來,尚巫咒的先民認為龍雖惡、虎雖毒,他們也不會傷其幼兒,身上有了魚鱗狀和猛獸圖案以及後來的佛碣,既可把自己當成“龍兒”、“虎子”又可求得神、佛的庇佑。文身就是古代人們為適應特殊環境,以求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樸素心態和所采取的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