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伯陽簡介
魏伯陽,號雲牙子,東漢時期的煉丹家。另壹說,伯陽為其字,本名翺。會稽上虞(今中國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人,生卒年不詳,有學者推測是魏朗(?——公元169年)之子。
由於正史沒有記載魏伯陽的生平,而收錄相關其事跡的道教仙傳、經典,都提到他出身於顯貴世家,卻不肯踏上仕宦之途;喜好閑居養性,對道術十分感興趣。他曾在長白山遇真人傳授煉丹的理論和秘訣,又得到古人所寫的《龍虎經》,從中獲得深刻體悟。在葛洪(公元283年——公元343年)《神仙傳》、王松年(生卒年不詳)《仙苑編珠》、張雨(公元1283年——公元1350年)《玄品錄》、趙道壹(生卒年不詳)《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皆敘述魏伯陽試驗弟子的故事,他和三名弟子入山煉制神丹,成功之後,他知道弟子們並非全然相信服丹能致成仙,因此以服丹即死的方式考驗弟子的向道之心,其中兩名弟子因畏懼死亡而離開,只有壹位虞姓弟子篤信老師非凡人,最終隨魏伯陽成仙而去。今在中國大陸紹興市上虞區的鳳鳴山猶留存魏伯陽煉丹的遺址。現今《正統道藏》中署名魏伯陽的作品,最廣為人知的是《周易參同契》,另有《魏伯陽七返丹砂訣》、《大丹記》、《參同契五相類秘要》、〈三關之要〉(見《道法會元》卷77)等,皆屬丹經,內容都和煉制金丹(外丹)或身體修煉(內丹)有關。
《周易參同契》約形成於東漢順帝至桓帝期間,分為三卷,書寫體裁不拘壹格,行文語氣略有差異,前後觀點未必壹致,因此關於本書的作者,歷代有多種說法:有人認為是魏伯陽的創作,有人認為是由魏伯陽、徐從事(生卒年不詳)、淳於叔通(生卒年不詳)合著,也有人認為是魏伯陽集大成之作。在文體方面,既采用四言或五言的韻文,又見長短句交織的散文體和離騷體。書名之中的「參」即三,指周易、黃老之道和煉丹術(爐火),「同」是通、會同,「契」是契合、書契,全書以周易的爻辭、卦象論述煉制神丹的方法,將三者參合、會同而貫通為壹。作者在說明煉丹的鼎器、藥物、火候和程序時,除了采用易學理論進行闡發,亦以陰陽五行學說來解釋金丹;強調煉丹和天地運行的道理相同,呈現天人感應的思想;提出人身朽敗的原因,又闡述服食金丹能達到長生不死的理論依據。然而全書充滿各種隱語,用字古雅,詞語晦澀,既有不輕易示人的秘傳用意,也有修煉過程中奧妙變化的難言之狀,甚至使用相同的詞語和概念,談論的內涵卻截然不同。
《周易參同契》乃道教煉丹術重要的奠基之作。據中國學者陳國符(公元1914年——公元2000年)的研究指出六朝時期的外丹術文獻幾乎未提到《周易參同契》,而唐代以後的內丹文獻壹再提及此經、闡述其中的觀點,如唐末五代的彭曉(生卒年不詳)就著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壹書,即是對《周易參同契》進行註疏。就連南宋理學家朱熹(公元1130年——公元1200年)亦曾化名「空同道士鄒欣」撰《周易參同契考異》,對此書評價極高。清朝以前的《周易參同契》註本超過三十種,至今仍有學者對此書加以研究、註釋。從中國文化史或思想史的角度來看,這更是壹部了解漢朝學術思想的重要著作,書裏除了大量援用漢代易學、黃老學說、煉丹術知識以外,儒家、陰陽五行之說也顯而易見,不僅用來解釋煉丹過程的現象,還呈現出作者的哲學思想。
對《周易參同契》感興趣的並非只有漢學家,此書甚至吸引科學界關註。二十世紀後,有化學家、科學史家嘗試運用現代知識理解書中的內容,例如將煉丹過程轉寫為化學方程式,並進行實驗,試圖還原煉制丹藥的化學反應。公元1932年,赴美留學的化學家吳魯強(公元1904年——公元1935年)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Tenney L. Davis合作,將《周易參同契》翻譯成英文,並發表於著名的科學史期刊“Isis”,引起西方學術界的重視。李約瑟(Joseph Needham,公元1900年——公元1995年)的名著《中國科學技術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第五卷探討中國的化學及相關技術,其中第三分冊提及煉丹術的發展時,更專門討論《周易參同契》,肯定其對於中國科學史的重要貢獻。時至今日,《周易參同契》被尊為「萬古丹經之王」。
撰寫者
吳瑞明(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生)
參考文獻
1.周啟成,《新譯神仙傳》,臺北:三民書局,2004。
2.劉國梁註譯、黃沛榮校閱,《新譯周易參同契》,臺北:三民書局,1999。
3.蕭漢明、郭東升,《《周易參同契》研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4.陳國符,〈說《周易參同契》與內丹外丹〉,收入《道藏源流考》(北京:中華書局,2012),頁43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