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形成和發展
摘 要:通過對文字起源和形成的簡單論述知道了漢字的主要特征,以及這些特征在漢字的各個時期的演變過程。從而讓我們對漢字有更加深入和系統化的理解,正確把握文字發展方向,以便於我們能更好的繼承和發展我們民族的文字。
關鍵詞:文字的起源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隸書 楷書 行書
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壹壹個有著文化傳承的國家。漢字作為中華文化重要載體,它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在壹定意義上決定著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壹、漢字的形成
1.漢字的起源
關於漢字的起源,就像中國文明的起源壹樣有著很多古老的傳說。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最有名的要算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然而成系統的文字是不可能完全由壹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只是文字整理者或編輯者。文字是在勞動中產生的,最初只是壹些傳遞簡單訊息的刻劃符號。這些符號是原始社會晚期被人們刻在或彩繪在陶器上面,還有少量的被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這些符號比殷墟的甲骨文要早的多,它們可以說是漢字的源頭。
2.文字體系形成
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目前商代文字資料主要是河南安陽殷墟占蔔用甲骨和青銅禮器上的文字,被叫做?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也最能代表商代的文字特色。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在造字方式上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字的結體特征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壹部分形體特征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字構形上看,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象形性,便於理解。
二、文字的發展
當壹種成熟文字的體系形成之後,它要想延續下去必然要有壹定改變和發展。作為世界上唯壹保留至今的古老文字,漢字的發展經過: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這幾個過程。
1.甲骨文和金文
距今約3400年前到2700年前的殷周時代,可以稱之為甲金時代。甲骨文和金文是迄今所知最為古老的漢字體系,其單字的數量已達到4000-5000個,足以滿足記錄語言的需要。他們把蔔辭刻在龜甲和獸骨的平坦面上,塗上紅色標示吉利,黑色標示兇險。這些文字都是用刀刻上去的,大字約壹寸見方,小字如谷粒,或繁或簡,非常精致。於是便被叫做甲骨文。
古文字學家對十萬余片中的文字進行研究,發現骨甲文字的結構已由獨體走向合體,有了形聲字,已是相當成熟的文字了。在四千六百多個甲骨文單字中,已經辨識了壹千七百多個。
比甲骨文稍晚出現的是金文,金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鐘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金文的內容是關於當時祀典、賜命、詔書、征戰、圍獵、盟約等活動或事件的記錄,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2.戰國文字――小篆
秦始皇統壹天下之後,實行了壹連串的改革;其中,統壹文字就是壹項十分重要的政策。整個工作由丞相李斯主持,分為兩個步驟:壹是廢除六國文字中各種和秦國文字不同的形體,以秦國文字作為規範的基礎;二是將秦國已有的正統使用的籀文即大篆的形體,加以簡省刪改,同時吸收民間的字體中的壹些簡體、俗體字,進行規範。統壹後的字為了與原先使用的大篆相區別被稱為小篆。秦小篆書跡保留下來的以秦始皇所立諸石最為主:瑯邪臺、泰山原石及拓本殘存,都是小篆很好的體現。
3.隸書
隸書的產生也有壹個傳說。相傳秦朝有壹個叫程邈的徒隸,因為得罪了秦始皇,被關在監獄裏。程邈看到當時獄官的麽牌用篆書寫很麻煩,就作了改革,化繁為簡,化圓為方,又創立壹種新的字體。秦始皇看了很欣賞,不僅赦了他的罪,還封他為禦史,並將這種字體規定在官獄中應用。因為程邈是個徒隸,起初又專供隸役應用,所以把這壹書體稱之為隸書。且不論這個傳說的真假,我們知道隸書是在秦代的時候就產生了,但是他的興盛卻是在漢代。
隸書的出現,是書法史乃至文字史上的壹次重大變革。從此,書法告別了延續三千多年的古文字而開端了今文字,字的結構不再有古文字那種象形的含義,而完全符號化了。隸書上承篆書,下啟楷書,是壹個質的轉變和過渡。作為書法藝術,它打破了原來篆書單壹用筆的局限,而有了十分豐富的變化。漢代隸書蘊含著壹種博大的氣勢,充溢著雄健的力量美。
4.楷書
楷書大約在東漢末年形成,到魏晉時代就逐漸成熟,是對隸書略加改造的壹種字體。因其可作為習字的法式楷模,所以叫楷書,也叫?正書?、?真書?。到三國魏鐘繇和晉王羲之,進壹步規範了楷書的體勢,使楷書成為壹種完全獨立的書體。和隸書比較起來,楷書的線條更平直,字形更加方正。具體說來,漢隸的筆勢大多是扁方形狀,向外攤開,而楷書筆勢則大多是長方形狀,向內集中。漢隸的用筆大多帶有波折,粗細變化很大,而楷書用筆較平穩,在轉折的地方是硬折,粗細變化相對少些。楷書的特點是:用筆規矩、結構嚴謹、重心平穩。是古往今來很多人習書的首選字體。
5.行書
行書起源於漢代,隸書還占主要地位。因此這時的行書則是隸書的簡易流行書體。漢末的行書是隸書的手寫體,帶有隸意,晉以後的行書,是楷書的手寫體,具有楷法。因此行書,則有漢末和晉後之分。東漢的劉德升,擅長這種便於揮運的手寫體,寫得?風華婉約?,獨步當時。其實劉德升所創行書正如李斯所造篆書、秦邈所造隸書壹樣,只不過是在當時的民間流行書體的基礎上加以整理、改造、提高罷了。行書通過王羲之的推陳出新糅進楷書寫法才完美起來。王羲之的《蘭亭序》被後世稱為天下第壹行書,其書法藝術讓人嘆為觀止。
漢字作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字之壹,經歷了幾千年的演變,這些變化都是為了更方便人們的使用,是壹個從復雜到簡化的過程。但是,是不是漢字的發展方向就是壹味的簡化下去呢?這個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我們的漢字除了書寫交流等使用功能外,與其他文字最大的不同點就是它的審美功能以及它本身的文化內涵。過度的簡化必然會讓這些獨特的內容缺失,這是對傳統文化的拋棄。因此,我們只有正確地把握住了漢字的發展規律,才能更好地保護、繼承和發展我們中華民族的這壹寶貴文化財產。
參考文獻:
[1]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九州出版社,2006年3月第壹版
[2]王世征主編,雲誌功等著:《中國書法理論綱要》,首都大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
[3]王鎮遠著:《中國書法理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5月第壹版
看了?關於文字發展的學術論文?的人還看:
1. 大壹學術論文3000字
2. 學術論文的格式及字體要求
3. 關於學術論文怎麽寫
4. 大學學術論文格式
5. 關於信息的學術論文怎麽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