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閱讀清代史料,然後選擇感興趣的書目重點學習。
清代史料
作者:馮爾康
簡介:
本書將介紹有關清史的各種史料及其體裁、內容和史料價值,重要史書及其作者,史料的收集和利用,史料的利用方法。這本書收錄了清朝到民國以來不同時代的人對清朝歷史的著作。本書將根據清代史料的體裁進行分類,適當考慮史料的內容和性質,分章節作為敘事。
ISBN: 9787544124065
頁數:509
定價:26.8英鎊
出版社:沈陽出版社
裝訂:平裝本
出版年份:2004年3月-01
明末清初的歷史是最曖昧的。應該看什麽書?
邊宇簡介
鄭煉《清》八卷
?十七種:
1-劉寇誌
2-孫傳庭蜀都
3-太和郡太尉寇始末&;皇叔
4-盧象升蜀都
5-春秋時期的魯
六宇變述略
7-海東史燚&;浙東簡史&;景秀堂漁業&;臨安熏制機
8脊年表&;妳所知道的&;天南伊勢
9- A核應用簡介&;丁紀&;李闖的短篇小說
10-明朝遺民記錄
11-緬甸就職大事記&;明末滇南述略&;安壹龍施&;明末所作的記錄
12-東江疏浚塘報節選&;東江客問&;東江遺產
13-火災記錄(2冊)
14-明末忠義英雄紀實
15-南都路
16-杉樹
17-柴舒安紀&;壹吉
哪裏可以看到沒有被清朝篡改的歷代歷史(非四庫本二十四史等史書)?
1.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二十四史》由張元濟整理印刷。對於每本書,先收集最早最好的書,確定其中最好的壹本書作為基書。但由於宋元舊書大多殘缺不全,殘缺部分需要其他書籍補充。補配的力求與原作相稱,即宋配的宋版,但實在不行,即退而用之二。這樣每壹部歷史都可以和不同版本的古史書籍融為壹體,藏書家以僧人穿的東拼西湊的衣服作為比喻,稱之為“東拼西湊”。這種工作很辛苦,時間也很長,有時需要幾年的時間來收集和確定壹部歷史的版本。恒本備受學術界推崇。
2.《吉谷館十七史》是明末藏書家毛邀請創辦的著名校刊。該書成書於明代崇禎至清代順治時期,因朝代更替,中間有所損失而進行了修復。石矛刻本流傳甚廣,影響很大,但也有不少錯誤,受到藏書家和校勘家的褒貶。
問題2:什麽樣的史書是=十四史?
二十四史,中國古代朝代所寫的[1]的總稱,被歷代視為正統的史書,所以又稱為“正史[2]”。它始於傳說中的黃帝(約公元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共3213卷,約4000萬字,以列傳和傳記相結合的統壹傳記文體寫成。1921年,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收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但大部分地方並未收錄《新元史》,而是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壹,或者將兩部書都納入正史,形成了二十六史。
問題三:《三國誌》是壹部怎樣的史書?和史記、漢書、後漢書壹起叫什麽?三國誌金?陳壽65卷的傳記
《三國誌》因記敘文好,文筆簡練,剪裁得體,在當時受到好評。與陳壽同時在寫《舒威》的夏侯湛看到了《三國誌》,認為沒有必要再寫新史,就把自己的作品毀掉了。後世更是推崇備至,認為在記載三國歷史的史書中,獨壹無二的陳數可以與《史記》、《漢書》相媲美。所以其他流派的三國誌都相繼湮沒在默默無聞中,流傳至今的只有《三國誌》。南朝人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寫道?《史記》記載:“魏三傑,實錄與傳記互有,分別是與魏略、姜表與等。,要麽具有挑戰性且難以征收,要麽數量稀少。唯陳壽《三記》文質出眾,荀(許)、張(華)比(司馬)更為動人堅實,非虛名。”也就是說,那些類似的史書並不偏激,缺乏依據;只是文風疏疏落落,不著邊際。只有陳壽的作品做到了內容與文字表達的統壹。
四部歷史
問題4:中國史書有哪些體裁?按時間順序記載的中國史書各流派各有什麽優缺點?
起源於中國春秋時期,數量極其龐大。比如中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春秋》,據說是孔子根據魯史家編纂的《春秋》而編修的。《左傳》是中國第壹部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原名《左傳》,成書於春秋時期。相傳春秋末期魯國歷史學家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簡稱《左傳》。《資同治鑒》是中國第壹部通誌,也是中國通誌的代表作。由北宋司馬光(1019-1086)編輯,時間為周威烈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五代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
編年體史書有利於考察歷史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了解歷史事件之間的關系,避免敘述重復。缺點是編年史按年月分類,很難集中到每個歷史事件的全過程。無法按年月排列的事件很難記錄,往往在政治事件中詳細,忽略了經濟文化。
東亞史書的壹種形式是以傳記、人物為綱,以時間為緯度,反映歷史事件的史書編纂體例。
傳記類史書的突出特點是以大量的人物傳記為重點,是背單詞和記筆記的進壹步結合。從體裁形式上看,傳記體是傳記、傳記、記錄、表格的綜合。這部編年史基本上是編年體,也記述了皇帝本人的事跡。家族,主要記錄王公貴族的歷史。傳記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傳記。書籍的記錄是關於法律法規以及自然和社會的歷史。表格是用來表達復雜的社會情況和很多無法壹壹寫進傳記的人。優秀的傳記類歷史書將這些體裁結合在壹起,在壹部歷史書裏形成壹個互補的整體。它是各種流派的混合體,有自己特殊的規格。
中國最早的傳記史書,也是中國最好的史書。是西漢司馬遷編撰的《史記》。《史記》始於傳說中的黃帝,止於作者生活的漢武帝初年。歷時三千年,壹百三十篇,書名分別是傳記、表、書、世家、傳記。這部編年史以歷代皇帝為中心,是壹部重大事件的年表,包括秘書禮儀、官制和經濟制度、世家大族的傳記以及武帝以前各種重要歷史人物、少數民族和鄰國的傳記,其中世家大族和傳記就占了壹百部。為了完成這部巨著,司馬遷花了20多年的時間,走遍全國各地考察名勝古跡的民俗風情,並為此傾註了壹生的心血。《史記》的古代史料極其珍貴,許多記載成為現代人研究古代歷史的珍貴文獻。《史記》的歷史分析和評價也比較客觀,具有壹定的普及性和科學性。比如古史家很少肯定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的進步作用,用“世家”這種體裁作為傳記。《史記》不僅是壹部不朽的歷史著作,也是壹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善於深入淺出地刻畫人物,魯迅甚至把《史記》稱為“史家絕唱,離騷無韻詩”。
但《史記》只持續到漢武帝,所以漢代補錄《史記》的人很多。其中,班固的《韓曙》最受後人推崇。這是壹部紀傳體年表,描述了西漢229年的歷史。自《漢書》成書以來,以紀、表、誌、傳為主要形式,以年代為史的史書體例成為後世“正史”的標準形式。中國官方《二十四史》的其他史書,都是按照《史記》的體例,以紀傳體的方式編寫的。二十四史還附有記錄和表格作為附錄。韓國和日本的壹些歷史書也是用傳記體寫的。
但傳記體也有其弊端,即“同壹件事看幾篇,主客分不清”,把人物分開講,歷史事件都記在人物傳記裏,造成反復矛盾。直到南宋才出現了原始的、最終的編年體,克服了編年體和傳記體的缺陷,綜合了其優點。
3又叫典制,典制史書,以典制為中心,記載歷代典制及其因改革而得與失。它的特點是分類,曾被稱為分類書。正典史書從傳記史書的記載中分離出來,發展成為壹個獨立的體裁。
中國古代史學中第壹部有影響的典史是唐代歷史學家杜佑的《通典》(在劉知幾之子劉知幾的《政典》之前,杜佑的《通典》是在此基礎上擴展的,故其書為《通》...>;& gt
問題五:史書《大清律例》有哪些歷史文化局限?清稿編纂時,編纂者多為清朝舊人,對清朝極為重視。所以書中很多人反對革命,詆毀先烈,歌頌清朝的言論,政治立場很有問題。其次,當時清朝的檔案還沒有清理,史家只能根據原國史館中的手稿和相關史料記載來利用原始檔案,價值較低。第三,《清史稿》撰寫時,* * *北伐軍即將入京,倉促付印,未對全書進行校訂和認真校勘,故史實、人名、地名、日期、年份等錯誤和疏漏比比皆是。
問題6:中國的經典史書有哪些?《左傳》
二十四史,從史記到明史。
資治通鑒
《持續資本管理的歷史》長版
通典、通誌與文學統考
問題7:我想問壹下《清史錄》是否講述了中國最後壹個朝代愛新覺羅十二帝,誰有壹本關於愛新覺羅十二帝的史書?我想看看謝是不是的歷史記錄,而不是的歷史記錄。如果想看清朝十二皇帝的史書,可以建議看清朝的草稿,或者直接在百家講壇看清朝十二皇帝之謎。
問題8:求壹本關於清朝寶物的歷史書,比如金天寶盒子。感謝180度鞠躬。幾百年前,清朝皇帝“不* * *入遼東”的禁令,就像是壹個欲蓋彌彰的猜想。於是,壹個關於赫圖阿拉、清龍脈和寶藏院的傳說在清廷的內室、宮廷大院和江湖中流傳開來...清代隆興之地,滿族文明的搖籃,清朝的第壹個都城,位於遼寧撫順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東4公裏,紫蘇南岸的壹個橫山上。
據史料記載,努爾哈赤的曾祖父福滿當年建了六座城,分給他的六個兒子,其中福滿的第四個兒子叫焦長安,努爾哈赤的祖父,分給他的城就是現在的赫圖阿拉城。努爾哈赤於1559年生於赫圖阿拉。作為滿清隆興之地,赫圖阿拉是龍脈所在的清朝皇帝心中不可替代的聖地。所以隨著清朝的繁榮發展,越來越受到尊重和重視。這裏不僅有政府辦公室,還有軍隊駐紮在這裏。清朝唐太宗皇太極甚至尊稱赫圖阿拉為“盡快繁華的北京”。北京清朝鼎盛後,順治皇帝將赫圖阿拉命名為“創業之地”,並修建保護。
赫圖阿拉可汗宮大衙門的可汗王井裏可能有清朝寶藏。
可汗王的地下有傳說中的寶藏嗎?這得從大公主阿巴海說起。阿巴海是努爾哈赤最寵愛的14兒子多爾袞的母親。努爾哈赤生前壹心要把皇位傳給多爾袞,但他壹死,可汗王的印信就落到了八子皇太極手裏。皇太極雖然繼位了,但是國庫裏的金銀財物還是在阿巴海手裏。怕大睡,皇太極給阿巴海下了最後通牒,要麽交出所有寶物,要麽與努爾哈赤同歸於盡。
出乎皇太極意料的是,阿巴海選擇了為努爾哈赤服喪的死胡同。阿巴海死後,壹心想著寶藏的皇太極掏空了他的心思。最後在他的嚴刑拷打下,內務部的官員透露了寶藏的下落,也就是從內務部的暗道運到了可汗王的井裏。於是,心急的皇太極命人從單於王井入口和後渠搜尋。然而,被派去尋找寶藏的兩組人再也沒有回來,與此同時,用來傳遞信息的繩子被某種動物咬了。
不甘心的皇太極接連派了幾批人,結果還是走了,再也沒有回來。惱羞成怒的皇太極下令掘地三尺,擺出不挖出寶藏絕不罷休的架勢。沒想到,士兵們剛拿起鐵鍬和鎬,準備挖的時候,萬裏的天空突然烏雲密布,與此同時,壹股濃煙從可汗王的井裏滾滾而出。煙霧散去,阿巴海從井裏出來了。皇太極頓時把他嚇得魂飛魄散。阿巴海憤怒地斥責皇太極思財忘義,不思進取。並且告訴我,這個寶藏是清朝的國寶,它會保護清朝的繁榮,讓國家永遠穩固。嚇壞了的皇太極立刻跪下跪拜,發誓再也不找寶藏了。話音壹落,天空放晴,壹切恢復如初。曾經的井口通道,內務部的密室後通道,也在雲開霧散的那壹刻消失的無影無蹤。
從此,大清寶藏的真實位置不再為人所知,與此同時,寶藏的下落也越來越撲朔迷離。此後,歷代清廷統治者只知道關外埋藏著壹件寶物,卻無人能說出藏在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