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醫裏的五臟怎麽對應四季

中醫裏的五臟怎麽對應四季

古人以五行配四季,缺壹,所以想出長夏來彌補,於是春夏秋冬加上長夏就合乎五數。 長夏是指在春夏秋冬換季的最後18天,這是中醫學的範疇。《內經·素問·太陰陽明論》“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各十八日寄治”,就是說脾主長夏,既每季的最後18天。正如著名明代大醫學家張景嶽所說:“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 “長夏應脾而變化”。濕為長夏主氣,人體的脾臟與之相應,古人指出“長夏防濕”。中醫認為濕為陰邪,好傷人陽氣,尤其是脾陽。由於脾臟喜燥而惡濕,壹旦受損,則導致脾氣不能正常運化,而使氣機不暢。表現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臨床可見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口淡無味、胸悶想吐、大便稀溏,甚至水腫。 又,長夏指陰歷六月(農歷六月),夏季最後壹個月份。讀音為cháng xià[1]。 《素問·六節藏象論》王冰次註雲:“長夏者,六月也。土生於火,長在夏中,既長而旺,故雲長夏也。”《素問·藏氣法時論》王冰次註雲:“長夏,謂六月也。夏為土母,土長幹中,以長而治,故雲長夏。” 此時氣候最為潮濕,乃因多陰雨而潮濕,空氣中濕度大,大氣壓偏低,由脾所主。《中醫大辭典》雲:“長夏,農歷六月。《素問·藏氣法時論》:‘脾主長夏。’” 五時之長夏 壹年四季,春、夏、秋、冬之四時,依次序而循環,季節氣候則由溫、熱而轉寒、涼,自然界萬物賴以生、長、收、藏。為何壹年四時之中又有“五時(長夏)”之稱呢?此乃出於理論需要,為了與天之五行、人之五臟等相配而構建的龐大的五大系統使然。 《素問·金匱真言論》雲:“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王冰註雲:“四時之中,加之長夏,故謂得五行(五)時之勝也。”惲鐵樵《群經見智錄》:“《內經》言五行配以五藏,其來源於天之四時。藏有五,而時僅四,故以六月為長夏,以配脾。” 檢閱先秦、漢之古籍,並未見“長夏”之名稱,卻有“季夏”之名稱,如《禮記·明堂位》:“季夏六月,以禘禮祀周公於大廟。”戰國時期的鄒衍雲:“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春秋繁露·五行對》:“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為冬,金為秋,土為季夏,火為夏,木為春。春主生,夏主長,季夏主養,秋主收,冬主藏。”四時中增加了季夏而成為五時。 長夏,首見於中醫經典《內經》之《素問·金匱真言論》篇,並在《內經》全書中***見27次,卻是由鄒衍“季夏”壹詞演變而來。時賢孔德立《先秦諸子》說道:“‘季夏’的出現,是鄒衍對陰陽五行學說的壹個創舉,解決了土德在四時中不占具體位置的缺陷。” 五行學說引進醫學時,為了與脾、土、濕相配合,故《內經》的作者,將季夏換成了長夏,是五行學說引進醫學成熟的標誌。長夏的來源,實由五行學說推演派生而來,即為了配合自然界之五行---木、火、土、金、水,此完全是出於理論的需要,牽強附會明顯。 長夏的詞義當如王冰所雲:“長夏者,六月也。土生於火,長在夏中,既長而旺,故雲長夏也。”(《六節藏象論》次註)又說道:“長夏,謂六月也。夏為土母,土長幹中,以長而治,故雲長夏。”(《藏氣法時論》次註)即“長在夏中”。 長夏在五行屬土,在五方屬中央,在五氣屬濕,在五臟屬脾,在五體屬肌肉。《素問·藏氣法時論》雲:“脾主長夏。”《新校正》雲:“按全元起雲:脾王四季,六月是火王之處。蓋以脾主中央,六月是十二月之中,壹年之半,故脾主六月也。” 六月,指陰歷六月,亦即農歷六月,夏季最後壹個月份,此時氣候最為潮濕,乃因多陰雨而潮濕。空氣中濕度大,大氣壓偏低,故由脾所主。 長夏雖由脾所主,但從時間來說卻又不盡合理,時間搭配不均勻。長夏是從夏季分出的壹個月,夏季則是二個月,而春、秋、冬則各為三個月。這樣壹來《內經》的作者,為了均衡這個時間,又雲“脾不主時”,即在每季之末各勻出十八天由脾所主。18×4=72天,3個月-18天=72天,如此則每季皆系72天。《素問·太陰陽明論》:“帝曰:脾不主時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 黃元禦《四聖心源》:“土無專位,寄旺於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時,則在六月之間。土合四象,是謂五行也。……土為四象之母,實生四象,曰火生土者,以其寄宮在六月火令之後,六月濕盛,濕為土氣也。” 此“脾不主時”則是受當時陰陽、五行、五方、四時學說之影響嫁接而來。 《管子·五行》:“日至賭甲子木行禦,天子出令,命左右士師內禦……七十二日而畢。”、“賭丙子火行禦,天子出令,命行人內禦……七十二日而畢。”、“賭戊子土行禦,天子出令,命左右司徒內禦……七十二日而畢。”、“賭庚子金行禦,天子出令,命祝宗選禽獸之禁……七十二日而畢。”、“賭壬子水行禦,天子出令,命左右使人內禦……七十二日而畢。”受此影響,鄒衍則創立了“五行相生的四時教令思想”,推薦給當時的統治者。 《春秋繁露·五行之義》:“土居中央,為(謂)之天潤。土者,天之股肱也,其德茂美,不可名以壹時之事,故五行而四時者,土兼之也。金木水火雖各職,不因土,方不立,若酸鹹辛苦不因甘肥不能成味也。甘者,五味之本也;土者,五行之主也。五行之主土氣也,猶五味之有甘肥也,不得不成。是故聖人之行,莫貴於忠,土德之謂也。人官之大者,不名所職,相其是也;天關之大者,不名所生,土是矣。” 《春秋繁露·治水五行》:“日冬至,七十二日,木用事,其氣燥濁而青;七十二日,火用事,其氣慘陽而赤;七十二日,土用事,其氣濕濁而黃;七十二日,金用事,其氣慘淡而白;七十二日,水用事,其氣清寒而黑。七十二日,復得木。”1. 《辭海(縮印版)》,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69頁“長夏”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