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籍中的眼鏡蛇簡介

古籍中的眼鏡蛇簡介

《全國中草藥匯編》:眼鏡蛇拼音名YǎnJìnɡShé別名吹風蛇、扁頭蛇、吹風鱉、飯鏟頭、蝙蝠蛇、琵琶蛇、飯匙頭、萬蛇、膨頸蛇、扁頸蛇、五毒蛇、白頸丫來源有鱗目眼鏡蛇科眼鏡蛇Najanajaatra(Cantor),以除去內臟的全體入藥。生境分布廣西、江西。性味甘、鹹,溫。有毒。功能主治通經絡,袪風濕。主治風濕關節痛,腳氣。用法用量壹般配藥酒用,以蛇半斤,配定量風濕藥酒3斤,約1個月即可服,每日服1兩。或與黃梢蛇、金環蛇同浸酒,稱“三蛇酒”。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華本草》:眼鏡蛇出處出自《廣西中藥誌》拼音名YǎnJìnɡShé英文名Cobra別名膨頸蛇、蝙蝠蛇、五毒蛇、扁頭風、琵琶蛇、吹風蛇、飯鏟頭、萬蛇、飯匙頭、吹風鱉來源藥材基源:為眼鏡蛇動物眼鏡蛇除去內臟的全體。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ajanaja(Linnaeus)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捕捉,殺死後,剖除內臟,鮮用或盤成圓形,文火烘幹。原形態眼鏡蛇,全長12m。體較粗壯,頭呈橢圓形,頭頸區分不明顯,頭及體背黑褐色,頸部具眼鏡狀斑紋,體背呈黃白色至灰褐色。無頰鱗,眶前鱗1,眶後鱗2或3;顳鱗2+3,上唇鱗223式,背鱗平滑,2321(19)15;腹鱗160196;肛鱗2分,尾下鱗3854對。生境分布生態環境:生活於平原、丘陵及山區。白天及夜間活動,性兇猛,受驚時能豎起體前部,頸部膨扁,呼呼作聲。以鼠、鳥、蜥蜴、蛇、蛙等為食。資源分布: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性狀性狀鑒別,體較粗壯,頭呈橢圓形,頭頸區分不明顯,體長140150cm。頭黑褐色,頸部背面具眼鏡狀斑紋體背部黑褐色,有狹的黃折橫斑紋,斑紋有時呈雙條形。腹面前段呈黃白色,有1個黑褐色橫斑,橫斑前有1對黑色斑點,第2124鱗呈淡黃色,其余均為黑色。無頰鱗。背鱗平滑斜

詳見百科詞條:眼鏡蛇 [ 最後修訂於2009/12/8 1:05:55 ***4225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