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紅石耳簡介

紅石耳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全國中草藥匯編》:紅石耳 2.1 拼音名 2.2 紅石耳的別名 2.3 來源 2.4 性味 2.5 功能主治 2.6 紅石耳的用法用量 2.7 備註 2.8 摘錄 3 《中華本草》:紅石耳 3.1 出處 3.2 拼音名 3.3 紅石耳的別名 3.4 來源 3.5 原形態 3.6 生境分布 3.7 性狀 3.8 化學成份 3.9 性味 3.10 歸經 3.11 功能主治 3.12 紅石耳的用法用量 3.13 摘錄 附: 1 用到中藥紅石耳的方劑 2 用到中藥紅石耳的中成藥 3 古籍中的紅石耳 1 拼音

hóng shí ěr

2 《全國中草藥匯編》:紅石耳 2.1 拼音名

Hónɡ Shí ěr

2.2 紅石耳的別名

石耳子、黃底石耳

2.3 來源

地衣類石耳科石耳屬植物紅腹石耳Gyrophora hypocrocina Jatta,以葉狀體入藥。夏季雨後或細雨天采收,除去雜物,曬幹。

2.4 性味

淡、微苦,平。

2.5 功能主治

健胃消食,理氣止痛。用於消化不良,小兒疳積,腹脹,腹痛,痢疾。

2.6 紅石耳的用法用量

3~5錢。

2.7 備註

(1)同屬植物黑石耳Gyrophora ternata Ach.與前種近似,可作紅石耳的類同品入藥。皮果衣屬植物皮果衣Dermatocarpon miniatum (L.) Mann.與上種形態相似,也作紅石耳的類同品入藥。

2.8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3 《中華本草》:紅石耳 3.1 出處

出自《陜西中草藥》。

3.2 拼音名

Hónɡ Shí ěr

3.3 紅石耳的別名

紅石耳子、石耳子

3.4 來源

藥材基源:為石耳科植物紅腹石耳的地衣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Umbilicaria hypococcinea(Jatta)Liano[Gyrophora hypococcinea Jatta]

采收和儲藏:夏季雨後或細雨天采收,曬幹。

3.5 原形態

地衣體單片狀,近圓形,直徑可達23.6cm。裂片邊緣撕裂狀或稍向上翹起;上表面灰褐色、黑褐色至淺汙黑色,無光澤;下表面光滑, *** ,具少數假根,假根圓柱狀;近中央臍部呈深紅色、番紅色、橘紅色,由中央至邊緣色澤漸淡,連緣呈暗淡紫褐色。子囊盤散布於上表面,直徑約2mm.

3.6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高山帶的巖石表面,單生或成片生長。也見於巖石縫中的風化石礫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山西、陜西、西藏。

3.7 性狀

性狀鑒別 地衣體單葉狀,不規則圓形,直徑13(65)cm,邊緣瓣裂,有時有小穿孔。上表面灰褐色或褐色,連緣色較深,平滑或有皺褶,中央臍外稍突起,下表面近臍周圍呈橘紅色、銹紅色、邊緣近於黑色,無或有少數假根。子囊盤圓形,黑色,密集在上表面。質脆,易碎。

3.8 化學成份

地衣體含石茸酸(gyrophoric acid),黑荼漬素(atranorin),苔色酸甲酯(methyl orsellinate)和苔色酸乙酯(ethyl orsellinate),苔色酸(orsellinic acid),β苔黑酚酸甲酯(methyl βorcinolcarboxylate), 松蘿酸(usnic acid),2,2雙[(1,8二基3甲基)茵醌]

3.9 性味

微苦;性平

3.10 歸經

胃經

3.11 功能主治

理氣健胃;利水消脹。主消化不良;腹痛;痢疾;疳積。

3.12 紅石耳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5g。

3.13 摘錄

《中華本草》

用到中藥紅石耳的方劑 風濕痛藥酒

00g作溶劑,進行滲漉,漉液與上述濃縮液合並,加紅糖2250g攪拌溶解,靜置;濾過,即得。性狀:本...

更多用到中藥紅石耳的方劑

用到中藥紅石耳的中成藥 風濕痛藥酒

00g作溶劑,進行滲漉,漉液與上述濃縮液合並,加紅糖2250g攪拌溶解,靜置;濾過,即得。性狀:本...

更多用到中藥紅石耳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紅石耳 《本草綱目》:[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五]石耳

根地黃苗諸葵菜酸模菖蒲牛蒡苗青葙苗龍葵決明甘藍蘿紅花苗車前苗萱草蘆筍茭筍蘋海苔菜獨帚苗羊蹄蒲筍菜齊...

《驗方新編》:[卷二十三刑杖傷]棍傷髀骨

爛,麻油調敷。再服後藥∶當歸、生地、乳香、沒藥、石耳、柏葉,各壹錢五分,血竭、人中白、參三七、朱砂、...

《本草綱目》:[石部第十卷金石之四]特生石

而窮其理也。時珍曰∶石有數種,白石、蒼石、紫石、紅皮石、桃花石、金星石、銀星石、特生石俱是壹物,但...

《跌損妙方》:金創門第六杖傷附

分)***搗爛,麻油調敷。再服後藥∶當歸生地乳香沒藥石耳柏葉(各壹錢五分)血竭人中白參三七朱砂木香雲皮紫...

《本草品匯精要》:[卷之壹玉石部上品之上]石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