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古書校寫較是什時候的如下
1、凡古籍中“由”字缺末筆,及“校”改為“較”、“挍”、“檢”字改為“撿”,則是避諱天啟帝朱由校、崇禎帝朱由檢的名字。常見古書卷端著者著作方式的“校”字,從明末開始改為“較”,在刻工中甚至形成職業傳統,壹直沿用到清初。
2、明清時期的避諱,主要開始於明末,從明光宗泰昌年間開始,歷熹宗天啟、思宗崇禎兩朝而止。泰昌皇帝名朱常洛,故古籍中的“常”字改為“嘗”,“洛”字改為“雒”。
從版刻形式識別版本之明刻本
1、字體:明代刻書字體,前後期變化較大。大致可劃為三個時期,即明初、明中期和明晚期。明初是指正德以前的壹段時期。洪武至正德年間刻印的書,多是手寫上版的軟體字,個別人刻書雖有顏、柳、歐三家的余味,但仍以趙體字為主。
2、其中宣德、正統刻本,形似宋體,如正統間所刻的《漢書》,好利者常將其書口割裂,重加裝飾,冒充宋本。但若仔細觀察,就會感到形似而神不似。明中葉是指正德、嘉靖、隆慶和萬歷前期。
3、屈萬裏和昌彼得先生在《圖書版本學要略、鑒別篇》中說:“正德中葉以後,覆刻宋本之風漸盛。”關於明中葉時期的字體,我認為:自正德開始,不論是復刻或者新雕,都極力仿南宋的浙本,改用歐體,但又和南宋的浙本不壹樣。
4、南宋浙本的歐體是書寫體,很逼真,從藝術上講似乎比嘉靖的方板整齊要美觀壹些。晚期時期,神宗當政為時最久,在位48年,刻書多,傳本也多。從萬歷時起,字形變長,則完全脫離了宋浙本的風貌,稱為長宋體,顯得更加呆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