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商朝並沒有什麽偏見,導致不再以“商”為國號的主要原因在於:元明清以前的中國政權都是以地名作為國號的。尤其是開國君主發跡的地區或官職爵位,很多後來就成為了這個朝代的國號。
因為從周朝開始,定下了禮儀,也定下了地名。我國各朝各代基本上都尊的是周禮,而周滅商,因此不會在封地上沿用“商”字。其實我國封建王朝的國號基本上出自三個方面:
壹、封地或者官職,例如“漢”被用為國號,是因為劉邦被封為漢中王;曹操曾是魏王,故曹丕用“魏”做國號;趙匡胤曾是宋州節度使,因此以“宋”為國號。
二、古籍中以立意選定國號。例如元朝用易經中的“大哉乾元”來定國號。
三、為了君王自己政權的合法地位,會有攀祖宗的情況。尤其是十六國時期,這種認前朝為祖宗,繼續其年號的現象最為普遍。例如:黨項人的國號為“夏”,是因為其核心地區在夏州,李元昊的先祖也被封為“夏國公”“夏王”。
因此,由於周朝的禮制和封地影響深遠,這三種國號來源都不再可能出現“商”這個字。但是,沒有再以“商”為國號,卻有壹個以“殷”為國號的。
殷國,五代十國時期的割據勢力,閩後期分支勢力的壹個國號,由王延政建立。五代晉天福八年(943)二月,王延政以建州建國稱帝,國號“殷”,改元天德。殷國國小民弱,實際國土僅有三州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