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董奉傳賞析

董奉傳賞析

醫學家董奉生平稽考及立傳商榷

董奉,三國時古閩著名醫學家。史載為侯官縣人。古時侯官轄地甚廣,擁有今閩江下遊長樂等縣地盤。經考董奉實為長樂縣人。歷代《長樂縣誌》都有他的傳。關於他的生平,古籍記載不壹。古代民間對醫術深湛,能起危病之人於瀕死者,多崇為“仙人”。董奉特擅岐黃,活人甚眾,為時人所敬拜,加上後人記述渲染,附會神話,遂被目為“神仙式”人物;舊誌把他歸入《方外》或《釋道》傳記之列。但有關他的“杏林”掌故,千余載在民間流傳不衰。我們今天修纂新誌,搜羅歷史上曾造福於民,有醫人壽世之功的人物,去古籍所載之糟粕,剝神話之外衣,還其本來面目,稱他為醫學家,可以在地方誌中為他立壹專傳,似亦不悖誌體。但給人物重新寫傳,要核其生平,刪去不符史實和有違事理的地方;凡內容應該改正的,縱已誤記千年,亦應堅決改正。

董奉壹生事跡,無正史可據。最先記載他的生平的,是葛洪所著的《神仙傳》。葛洪(281~364)字稚川,西晉句容(今屬江蘇)人,是壹個道教理論家、名醫、煉丹術士。少好神仙修養之術,著有《抱樸子》、《神仙傳》及《金匱藥療》等書傳世。《神仙傳》中記載道教人物頗多,凡是涉及神話及靈異之言,當然不足信。此書東晉後,即已面世;歷代版本甚多,有“漢魏叢書”本,“四庫全書”本,“說郛”本,“五朝小說大觀”……等本,都不容易看到。今天流行市上的為上海古籍社所復印的清刻本,因歷時千載,文字傳刻難免訛錯,但內中所載事實大體相同,其中都有《董奉傳》,今摘錄其生平可信的事跡及有關“杏林”掌故如下:

“董奉者,字君異,侯官人。吳先主時,有少年為奉本縣長,見奉年四十余。罷官去後,後五十余年,復為他職,行經侯官。諸故吏人皆老,而奉顏貌壹如往日。問:‘君得道耶?吾昔見君如此。吾今皓首,而君轉少,何也?’奉曰:‘偶然耳’。又杜燮為交州刺史,得毒病死,死已三日奉時在彼,乃往與藥三丸,納在口中,以水灌之,使人捧其頭,搖而消之。須臾,手足似動,顏色漸還,半日乃能起坐,凡四日,乃能語。……後還豫章廬山下居。奉山居不種田,日為人治病,亦不取錢。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輕者壹株。如此五年,計得十萬余株,郁然成林。後杏子盛,於林中作壹草倉,示時人曰:‘欲買杏者,不須報奉,但將谷壹器,置倉中,即往取壹器杏去。’常有人置谷來少,而取杏去多者,林中群虎大吼逐之,大怖,即挈杏走。路旁傾覆,至家量杏,壹如谷多少。奉每年貨杏得谷,以賑救貧乏,供給行旅不逮,歲二萬余斛。”

以上是記載董奉生平的最原始資料,其中無生卒年份,可見當時已不可考。董奉養生有術,年九十余猶如四十壯年容貌,又能治愈死已三日的人(今醫學稱“假死”),都是可能的。他醫術高明,醫德高尚,求診者不取診金,僅令栽杏五株或壹株;杏熟,售之以濟貧,尤為難能可貴。這種醫人濟困的胸懷,實令人欽佩。福建古代有這樣壹個偉大的醫學家,為他立傳,揚其善行,播其高風,也是無乖於情理的。

歷代翻印葛洪《神仙傳》者不少,內容無大改,記載大體相同。我還查看“四庫文淵閣”本和臺北《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壹冊,也與此相同。

古籍中董奉生卒具體年份無考。《神仙傳》記他活了三百多歲,不可信,但董奉生活的時代卻是可以查考的。傳中有“吳先主時”壹語,足證他是三國時人;“吳先主”,就是割據江南的孫權(182~252),孫權建吳國,據荊、揚、交三州之地。交州(轄今廣東,廣西和越南南部)、揚州(轄今福建等地)都是吳國領土。董奉活著的時間,約在孫權在世時左右。至於董奉治好交州刺史杜燮之病壹事,“杜燮”名字有誤。交州在東漢末年,本名交趾,最高行政長官為太守,建安初(196~198),才升格為州,置刺史,下轄七郡。交州當時為邊遠地區,非朝廷威治所能遠及,僅名義上羈縻而已。建安十三年(208)赤壁大戰後,曹操勢力北撤、孫權乘機占領交州。終孫權之世,交州行政長官,只有士燮和步隲二人,董奉傳中所雲的“杜燮”應為“士燮”之誤。《三國誌·吳誌》有《士燮傳》,茲錄有關事跡以佐證:

“士燮字威彥,蒼梧廣信人也。父賜,桓帝時,為日南太守。賜死後,燮舉茂才,除巫令,遷交趾太守。燮體器寬厚,謙虛下士,中國人士往依避難者以百數。處大亂之中,保全壹郡,二十余年民不失業。羈旅之徒,皆蒙其慶。漢朝賜燮璽書曰:‘交州絕域,南帶江海,上恩不宣,下義壅隔。今以燮為綏南中郎將,葛督七郡,領交趾太守如故。’建安十五年(210),孫權遣步隲為交州刺史,燮秉承節度,權加燮為左將軍。在郡四十余歲,黃武五年(226),年九十卒。”

據此可知,孫權在時,沒有杜燮,只有士燮,官銜是左將軍兼交趾太守。《三國誌》人稱良史,誌傳本文,雖未載與董奉有關的事,但至南朝劉宋時,史學家裴松之卻在《士燮傳》中加壹註文(見今中華書局本《吳誌》第1192頁),文引葛洪《神仙傳》所載:

“燮當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壹丸藥與服,以水含之,捧其頭搖之。食頃,即開目動手、顏色漸復。半日能起坐,四日復能語,遂復常。奉字君異,侯官人也。”

所謂仙人,就是神醫,能起死回生的醫生。根據這段記載,董奉所醫治者為士燮,並非杜燮甚明。裴松之時代距西晉不遠,所引《神仙傳》尚無誤,之後輾轉傳抄,“士燮”遂變成“杜燮”,還附加壹些神話。

我初步探索,此誤至遲起自北宋。我曾看過1961年中華書局本《太平廣記》卷十二《董奉傳》所記事跡,與今日上海復印本內容基本相同,病人仍為杜燮。考《太平廣記》成書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3);據中華書局本標點者在《前言》中說,此書是根據吳騫舊存的壹種明刻本,並依殘宋本校對過的。則“杜燮”之誤,當起自北宋。以後歷代刻本引記,都沿襲不改。如乾隆《福建通誌》、《福州府誌》等書,都未能免此。此誤流傳長至千年,更無怪今日新印的《長樂縣誌·人物誌》了。

新印的《長樂縣誌·人物誌》第壹集試寫稿,第壹個人物即為董奉,該傳除沿襲“杜燮”之誤外,另有壹種寫法:

“董奉,又名董平,字君異,號拔乾,侯官縣董墘村(今長樂縣古槐鄉青山村)人。漢建安五年(200)生。董奉從小學醫,信奉道教。……有次到交州(今廣東壹帶)行醫時,恰遇交州太守杜燮病危,垂死已三日。董奉把三粒藥丸放在病人口中,用水灌入,………不久,病人手足似乎能動,……不久病愈。……董奉後在杜燮府中居住,不久,杜燮陰謀反叛朝廷,擔心董奉漏其密謀,想加害董奉。董奉利用氣功裝死,騙過杜燮後逃走。……吳天紀四年(280),董奉逝世。”

文中除沿襲“杜燮”之誤未改外,還附記了董奉生卒年間,是他只活到虛歲八十壹歲,與《神仙傳》所載大不相符,不知何所據而雲然?又士燮(即所謂杜燮)乃正面人物,開發邊區、安定社會和團結少數民族均有顯著成績,得到當地人民的擁戴,壽至九十方死,見於《吳誌》。他何曾反叛朝廷?謀害董奉?此說不知何據

《長樂縣誌》在民國時,已修過壹次,其中《董奉傳》只說:“董奉祖居十壹都青山下,三國時人。奉修道青山,而山因奉得名。”傳中無記生卒年份,也無“杜燮”反叛朝廷情事,新誌所記當另有根據。

筆者淺見,寫人物傳的關鍵,首要尊重史實,要有可靠的資料根據,然後,才談到立場和文字結構問題,要避免標奇立異。同時,還要參閱歷代有關誌書,取長棄短,才能寫出壹篇較為翔實的傳記

士燮誤為“杜燮”,其來已久。在陳衍《福建通誌·董奉傳》已註意改正,錄所記要點如下:

董奉字君異,侯官人。……交州太守士燮死已三日。奉時在南方,以三丸內燮口中,後四日遂活。乃為奉起高樓於庭中。奉不飲食,唯啖哺棗……士燮年至九十。”

陳衍不愧為方誌學名家,他毅然訂正千年之誤。他的《民國福建通誌·列傳》的內容多沿襲舊誌,獨此傳不襲前人,可謂卓識,但陳衍在《董奉傳》末又註,傳出《列仙傳》及《太平禦覽》引《南嶽魏夫人內傳》,實是畫蛇添足。且誤引出處。按《列仙傳》乃漢劉向所著,劉向漢宣帝時人,何能預及三國時事?筆者又查過商務印書館涵芳樓本及四庫文淵閣本的《太平禦覽》《道部六·屍解》和《果部五·杏》,均載有董奉故事,但未見提及交州刺史某某條文,可見陳衍仍是依據《三國誌·吳誌士燮傳》來訂正舊誤,所以凡是人物傳中引用的資料,必須辨明其來源,實事求是地認真處理,以便後人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