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流人是什麽意思

流人是什麽意思

流人,流放之人也,犯人的壹種,流放是古代刑罰的壹種類型。看看下面這段文字,妳可能會明白的更多點。

齊齊哈爾流人

流人奠基齊齊哈爾文化

1906年5月塞外古城始建圖書館,在龍沙公園有壹座重檐歇山樓閣式仿古建築是其古籍特藏部,如今齊齊哈爾圖書館已經走過100個春秋了。這座雕梁畫棟披著綠色琉璃瓦的藏書樓,屋脊飾鴟吻、樓檐雕象牙、白色檐柱上祥雲繚繞。冬天翠屋與白雪為伴、交相輝映;夏日玉柱與綠樹為鄰、鳥語花香。這座塞外藏書樓為我們的城市平添了濃郁的書卷氣,讓人們感到這座城市魅力的底蘊。

齊市圖書館藏有古籍善本四、五百種,12萬冊,涉及經、史、子、集各類,許多典籍還是流放到老蔔奎的文人,經過千辛萬苦從內地帶到邊陲的,書籍中有許多是關外難覓的善本、孤本。當我們翻閱這些散發濃郁古息芬芳的書卷時,總要被壹些名字所感動。編修著名大型類書《古今圖書集》的陳夢雷;流戍蔔奎15年,***撰詩作250題、3134首,集為《葆素齋集》、《葆素齋古樂府》的方登嶧;考據黑龍江風土人情,用筆記體寫成《龍沙紀略》的方式濟;撰寫黑龍江第壹部劇作《龍沙劍傳奇》的程煐;在戍期間,賦《寒翠堂植物十二詠》,臨寫《大唐王居士磚塔銘》,深得原作神韻的王性存;著有《存悔齋集》28卷的劉鳳誥;在戍所以“目驗所及,詢彼故老,征以舊聞”撰成《蔔魁紀略》的英和;在戍邊期間寫有《龍江百五抄》,詠黑龍江風土、民俗甚詳的朱履中;將出塞時期所作詩輯錄成《龍江紀事詩》2卷的張光藻;以及多有詩篇詞作流傳的龔光瓚、李慎吉、宋樹谷、章汝楠、王霖、傅鼐、李仁山……等許多因“書案”而流放到齊齊哈爾的落難文人。

說到流人這個話題未免有些沈重。流人,流放之人也,犯人的壹種。然而,即使是犯人,也有輕重之分,罪孽深重與小偷小摸之分,有欲加之罪與明知故犯之分。流放的人中,有反抗滿清壓迫而起義的回教徒,有反清復明的前朝遺老,有追隨三藩叛亂的通謀人,有為官不正、或失職得咎、或瀆職得罪、或官場角鬥失寵的官員,也有因科場案、文字獄而獲罪的文人雅士。流放王朝的罪人,是清朝的《大清律》中笞、杖、徒、流、死等五種刑罰之壹,“流人”近的發2000裏,遠的可發至4000裏。

關外是愛心覺羅氏的發祥地,歷來有“崇武輕文”之風,清順治帝打下北京城以後,滿人浩浩蕩蕩攜家帶口從龍入關,東北立刻實行封禁政策,山海關壹帶設關卡21處之多,嚴厲盤查、嚴懲不貸違禁越境的關裏漢人。這樣,習俗上、客觀上都造成了,東北人壹直在不施教化的原始蒙昧狀態,另外,清王朝在政策上也不鼓勵滿族人追求知識,這就更加重了大東北的文教荒漠狀況。

清政府定制:東三省以騎射、滿語為重,出身入仕,不靠科第階梯。另外,“將軍於甲兵內,調取身材魁梧、弓馬精強者,補以驍騎校,領催諸職,咨送入都,……分別派差,並有以驍騎校薦擢為付都統者”,即便不能如此,又有規定:凡滿17歲到35歲的滿旗男子,都是八旗軍隊的後備兵員,射5枚步箭中3枚以上者,就可以提升或成為“披甲”,而“披甲”既是國家正式的八旗兵,凡八旗官兵每年由國家支付薪金俸祿,直至年邁而終。身為旗人不但生活無憂,而且還享有仕宦捷徑。基於這種狀況,使得旗人子弟求知欲望不強。

東北大地,荒涼偏僻、原始未鑿、人煙稀少,從沈陽直到黑龍江的齊齊哈爾和璦琿,遂被劈為流徙要地。盛京、寧古塔、伯都納、黑龍江等,這些當時著名的流放地,時人聽著就心灰意冷,如大難當頭、死期將至的感覺。經過長途跋涉、歷盡饑饉凍餒等千辛萬苦而大難不死有幸存活的流人,壹般被分配給駐防邊疆的旗人當奴隸,受盡侮辱與歧視;有的在驛站做苦差,效力贖罪。

其實如果真的有罪,殺也殺得,剮也剮得,何況流放又不至於壹定斃命。只是這些流犯中有很多是因為“文字獄”而蒙冤含屈的文人。

提到文人,大家的頭腦中常常會出現:壹個瘦削的人,留著半長不短的胡子,長期伏案有些駝背,反操袖、邁八字步走路,之乎者也地說話,遇事兒搖頭晃腦地擺譜。風大些常常要把他們刮的站立不穩,如果說這風是來自至高無上的皇帝、是來自有權有勢的王公大臣、是來自說壹不二的總督巡撫、是來自獨霸壹方的府臺知縣、是來自富賈壹方的鄉紳土豪、是來自胡作非為的地皮無賴,瘦弱的“酸”文人就只有吃虧的份兒了。我們常說的就是:文弱書生,古代的文人更是“手無縛雞之力”,他們的命運往往要在別人的操縱下改變軌跡。

改變命運如果是自己想改的,當然欣慰,如果不是自己想要的,就很痛苦。

文字獄就給許多文人改變了非他們本意的命運。回顧歷史,方家兩代人方登嶧、方式濟壹起流放蔔奎,居十余年“冬無裘帛,或閱日不舉火,灑然忘身之在難”。父子倆住在低矮狹窄,四面漏風的草房子裏,“篤誌經學,吟詠不輟”。身處逆境還割舍不去文人情懷。方氏父子來蔔奎就帶來了大量書籍,並著書《易說未定稿》6卷、《五經壹得》若幹卷。呂留良後代壹大家子12戶110多人流放黑龍江。國學大師章太炎在其著述《書用晦事》中稱:“初,開原領外皆胡地,無讀書識字者,……齊齊哈爾人知書,由用晦後裔謫戍者開之。”對呂氏在老蔔奎的教化之功,予以了高度評價,其實,這也是對流戍黑龍江所有起到此作用的中原名士、江南文豪的贊譽。

300多年前的齊齊哈爾,是壹個因為戰事而建立的城池,當時的東北大地,荒涼偏僻、原始未鑿、人煙稀少。在人們的心中,她的美麗是與原始、荒僻、寂寥、寒冷相伴的,人們往往以蠻荒來形容這裏。

但是,自從壹些江南名士、中原文豪在“流放”的背景下,拖著沈重的書箱來到這片沃土,文人雅士用書墨的芬芳、用知識的智慧把她重新裝扮以後,她就在原初的荒寂中開出了文明的花朵。

這些江南才子,從四季花香的南國,來到"百裏無人斷午煙,荒原壹望杳無邊。行來白草黃沙地,正是嚴霜朔雪天。"的荒原,最常見的是以教私塾訓蒙童為生,在“壹片沙昏數尺墻,斷埤煙景亦蒼蒼。”的塞北寒山雪谷中求生存。他們以“破荒出宏抱,但憑願力堅”的精神磨礪自己的身心。他們像壹朵朵苦澀的小花在凝寒的北疆綻放,把蔔奎裝點的春意盎然。隨著流放文人的教化,齊齊哈爾能武善文的子弟開始有了“騎馬謳吟詩”那動人的景象。

壹位叫崔璠的鄉官,不惜重金購買《爾雅》、《管子》、《廣博物誌》、《明史》、《詞林典故》、《通鑒綱目》等經史書籍,聘請家塾老師每年花用百余兩銀錢,被人稱道為“巨擘”。從中我們可以窺得齊齊哈爾有識之士,尊師重教之風。身為水師營四品的果德興,雖為朝廷命官,在求知方面卻禮賢下士,當聽到誰《四書》、《五經》講的好,就嘖嘖稱贊,並讓自己的晚輩後生終日跟隨其左右,學而不倦。漢軍八旗佐領崔姓——達興阿,非常重視學習漢書,能寫漢詩,並尊賢禮士。

先是1744年,時任黑龍江將軍傅玉,奏請朝廷並獲批準設立滿官學;續而黑龍江將軍永琨於1796年,即滿官學成立52年之後,設立了漢官學;接著1806年在蔔奎驛站附近建起了“文昌閣”,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日祭祀文昌星;再又於1851年內城東南角又建立壹座“孔廟”,每年由將軍親率文武官員祭祀。每到祭祀文化的節日,全城的私塾先生幾乎都走出低矮簡陋的茅草屋,大家在壹起潑墨揮毫、縱情歌吟,大有揚眉吐氣、瀟灑壹回的意味。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齊齊哈爾人正逐漸對文化教育的重視,有文化的流人的地位也在步步高升。

文明之花,經過達斡爾族人、滿族人、蒙古族人、以及鄂倫春、鄂溫克、漢族人等“土著”兄弟姐妹的***同澆灌,經過流人的汗水和淚水的精心培育,在這片生荒的土地上不但開出繁花朵朵,而且枝葉茂盛生機勃勃。流人用屈辱的身心點燃的文明之火,照亮了老蔔奎蒙昧混沌的天空。

在清朝三百年中,齊齊哈爾接納流人數以萬計,同時也接受了他們帶來的各種本領和技能。流人在壹個原本荒涼的土地上,在悲慘的境遇中勉強生存的同時,他們也為邊疆的經濟建設、文化、教育、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我們幾乎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這些流人的奠基,就沒有了齊齊哈爾三百年的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