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門寺位於陜西省寶雞市的扶風縣法門鎮。
據傳始建於公元68年,周魏以前也叫阿育王寺,隋改稱成實道場,唐初改名法門寺,被譽為皇家寺廟,因安置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為舉國仰望的佛教聖地。
公元前486年,佛祖釋迦牟尼圓寂之後,他的弟子們用香木焚燒了他的遺體等大火熄滅以後,在灰燼中發現了許多圓珠壹樣的結晶體,還有壹節手指骨、4顆牙齒和壹塊頭蓋骨等,稱之為“舍利”。
從此,舍利就被視為佛門的聖物,而那節沒有焚化的手指骨就稱作“佛指舍利”。200年後,稱霸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為弘揚佛法,把舍利分載於84000個寶函,由僧眾分送世界各地。
東漢靈帝時期,虔誠的佛教徒們帶著佛指舍利來到我國陜西,恰逢扶風鎮上光芒萬丈,漢靈帝視為吉兆,大喜之下令工匠造地宮秘藏佛指舍利,並修建佛塔。
地宮是我國佛塔構造特有的壹部分,用以瘞藏佛舍利、佛的遺物、經卷等法物的密室。它不同於古印度把佛舍利藏在“剎竿”裏的做法,而與我國古代的深藏制度結合。
法門寺因瘞藏佛骨而修塔,因修塔而建寺,所以是壹座塔寺。又因為是盛唐皇家寺院,所以法門寺地宮又與帝王陵寢的地下宮殿相仿。
唐朝是法門寺的全盛時期,它以皇家寺院的顯赫地位,以7次開塔迎請佛骨的盛大活動,對唐朝佛教、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唐初時,法門寺所藏佛祖舍利被視為護國之寶,高祖李淵改名為“法門寺”。
唐代200多年間,先後有高宗、武後、中宗、肅宗、德宗、憲宗、懿宗和僖宗8位皇帝六迎二送供養佛指舍利。每次迎送聲勢浩大,朝野轟動,皇帝頂禮膜拜等級之高,絕無僅有。
874年正月初四,唐僖宗李儇最後壹次送還佛骨時,按照佛教儀軌,將佛指舍利及數千件稀世珍寶壹同封入塔下地宮,用唐密曼荼羅結壇供養。
唐代諸帝篤信佛法,對舍利虔誠供養,寺院大小乘並弘,顯密圓融,使法門寺成為皇家寺院及舉世仰望的佛教聖地,佛塔也被譽為“護國真身寶塔”。
迎請佛骨在唐末越演越烈並達到高潮。所謂迎請佛骨,就是每隔30年把珍藏在塔基下地宮中的佛骨迎入長安城皇宮瞻仰。
當時從京城長安到法門寺,車馬晝夜不絕,沿途都有飲食供應,叫做“無礙檀施”;迎請佛骨的儀仗車馬由甲胄鮮明,刀杖齊全的皇家禦林軍導引,文武大臣護衛,名僧和尚擁奉,旌旗蔽日,鼓樂鼎沸,沿途站滿虔誠膜拜的善男信女。
長安城內各街用綢緞結紮各種彩樓,皇帝也親禦巡福門城樓迎拜頂禮,百官士眾則沿街禮拜迎候。佛骨先迎請到皇宮內供奉3天,再迎送到京城寺院輪流供養。文武百官和豪族巨富都爭施金帛,四方百姓扶老攜幼前來瞻仰,甚至有斷臂截指以示虔誠。
自874年迎骨請佛骨之後,地宮關閉,與世隔絕1000多年之久。法門寺在唐代也曾遭到過厄運,唐武宗在845年大規模滅佛,史稱“會昌法難”。
他曾下令毀掉佛指骨舍利,但此前,寺僧們已經準備了幾件佛指骨舍利的影骨,即仿制品,用以搪塞君命,而把如來佛真身指骨秘藏起來。而且從此地宮就再未被打開過。
宋代法門寺承襲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闊氣勢,被恢復到最大規模,當時僅二十四院之壹的“浴室院”可日浴千人。宋徽宗曾手書“皇帝佛國”4字於山門之上。
金元之際,法門寺仍是關中名剎。明清以後,法門寺逐漸衰落。
法門寺地宮由踏步、平臺、隧道和前、中、後三室組成的地宮。全長21.4米,雖然面積僅31.48平方米,但卻是世界最大的佛教地宮。
地宮中有制、儲、飲壹套精美的金銀茶具,這是我國所知時間最早、組合最完整、等級最高的成套茶具,也是世界上發現時代最早、等級最高的宮廷茶具。
這套茶具有茶籠、茶碾、茶羅子、茶爐、茶匙、茶盆、茶碗、茶托、調料盛器等,包括了從茶葉的貯存、烘烤、碾磨、羅篩、烹煮到飲用等全部工藝流程和飲用過程所用器具。
這是壹套供奉佛寺之物,從地宮《寶物帳碑文》中可知是僖宗皇帝“新恩賜”的。因為是皇家所用之物,故而等級在當時應屬最高之列。
而且,這套茶具是唐僖宗親自使用過的鎏金茶具,還附帶有銀火箸、銀壇子、結條籠子等,分別對應了唐朝宮廷茶道的全過程,完全印證了陸羽寫的《茶經》中的有關內容,用實物講述了我國茶文化的源流和發展過程。
而世上僅存的佛指骨舍利就在地宮的密龕裏,***有4枚。
地宮後室的土層挖開後,就有壹個密龕顯露出來,密龕裏藏著壹個包裹,裏面又是壹個鐵函。那個沈甸甸的寶函裏套著壹重又壹重的寶函。直至第七重,裏面是鑲滿珍珠的金質寶函,寶函裏是壹座寶珠頂小金塔。
第八重的這個純金塔打開後,金座子上有個像手指壹樣的銀柱子,上面還有白花花的東西。這就是第壹枚佛指舍利,但他是壹件當年玉制的仿制品,命名為“特級壹號”。
第二枚佛祖舍利珍藏於地宮漢白玉靈帳中的盝頂鐵函。鐵函上鎖著大鐵鎖,上面銹跡斑斑。壹般開啟八重寶函,是完全按照碑文的記載來進行的。但是,這只奇異的大鐵函,碑文卻沒有任何記載。
啟開木盒,盒內是彩絹,整整9層,層層花色各異。當取開最後壹層彩絹時,發現鎏金銀棺。銀棺狀如棺木,前端雕五彩花冠壹頂,中間兩只拖著長長尾巴的鳳鳥,正在並頭齊飛,後端飾雲頭紋。
在小小的前端銀擋板中間,開著兩扇精致的小門,掛壹把小巧的金鎖,左右兩面門扇上各鑲3排9顆小金釘,門扇上各雕壹執幡童子,童子頭上有彩雲數朵。銀後檔上雕壹對披發金毛獅,銀棺身左右兩側棺板上,各雕壹位守衛銀棺的金剛力士,左執劍、右執斧。
整個小銀棺置於壹座雕花的金棺床上。棺床前後分別有五座月形壸門,左右兩側是雕花簾帷。第二枚佛指舍利就置於鎏金銀棺內,命名為“特級二號”。
第三枚佛指舍利藏於地宮後室北壁秘龕內,壹只銹跡斑斑的鐵函,打開鐵函,裏面是壹枚45尊造像盝頂銀函。上面放著兩枚碩大的水晶隨球,還有兩枚雕花白玉指環,兩枚雕花金戒指,壹串寶珠,數條繡花綢絹。
銀包角檀香木函內為嵌寶石水晶槨子。槨蓋上鑲嵌黃、藍寶石各壹枚,體積碩大,眩耀奪目。槨蓋雕觀世音菩薩及寶瓶插花,槨身四面皆雕文殊菩薩坐像及蓮座、花鳥。
水晶槨子裏又是壹個壸門座玉棺,玉棺裏面又是壹枚佛指舍利,命名為“特級三號”。
這枚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16.2克,上齊下折,呈現乳黃色,壹面有壹些黴點,還有壹個非常細小的裂紋;三面俱空,壹面稍高,骨質細密而有光澤,中空管狀,髓穴高大,上下俱通。在日光燈下,似有靈怪異彩。
在高倍放大鏡下,發現外壁有隱隱約約的微細血管,內壁有7顆排成“勺”形的小星星組成大熊星座。並經鑒定,這枚才是佛祖釋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也是世界上獨壹無二、佛教界至高無上的聖物。
第四枚佛指舍利發現於阿育王塔中。阿育王塔全稱漢白玉浮雕彩繪阿育王塔,由塔剎、塔蓋、塔身、塔座4部分組成。銅鑄塔剎,葫蘆狀,安置於蓋心。塔蓋為9層棱臺,由上而下逐漸變大,每邊刻壹圈如意雲頭二方連續圖案。
塔身為四面,四角有立柱。每面中心設門,門上有四排乳釘,各24枚,門設司前,有鎖。每個門扇上各有壹尊菩薩。塔座為須彌座,座的臺緣均刻流雲紋。
塔內放著壹座寶剎單檐銅塔。銅塔為模鑄成型,平面呈方形,分作塔基、塔身、塔剎部分。塔基為須彌座,其外有三層漸收的護欄,每面護欄正中有弧形踏步。
銅塔內盛放銀棺壹枚。棺前檔板上刻著兩位坐佛弟子,兩側壁各鏨出兩只迦陵頻伽神鳥。棺體下有兩層臺座,上層臺座四周鏨出壹圈仰蓮瓣,下層四周鏤空成壸門。當這口銀棺的棺蓋被啟開後,又壹枚佛指舍利出現了,被命名為“特級四號”。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佛骨真身是世界上唯壹的佛教聖物,法門寺將因此成為世界佛教朝拜的聖地。
法門寺地宮中珍藏的金銀器多達120多件、組,多是為皇帝迎送佛骨的活動而專門制造的禮器,做工極為考究,多刻有鏨銘,為判斷物主、斷代提供了方便。
法門寺地宮還發現有熏香品9件。據地宮內《物帳碑》記載,唐茹宗奉佛的香爐3件,唐僖宗供養的香囊兩枚,。這是唐代皇帝在宮廷使用熏香器的明證。
地宮中的琉璃器多是盤、碟、碗等承托器皿。***有20余件。古代我國的琉璃加工技術長期受西亞地區的影響,風格多是伊斯蘭式的。由於難得,琉璃器同金玉之類壹樣珍貴。
在法門寺地宮開啟前,對秘色瓷壹直有各種說法,有認為秘色指的是壹種釉色的隱秘,也有人認為是對壹種顏色的叫法。地宮物賬碑中記載,以及13件秘色瓷器珍品的發現,為人們揭開了這個謎團。
唐朝時我國的絲綢織物已發展到壹個高峰,地宮中的絲織品就成了很好的佐證。這些物品多是歷代皇後所供奉的,其中還有武則天的“武後繡裙”壹件。
地宮《衣物帳》碑,全稱《應從重真寺隨真身供養道具及恩賜金銀器物寶函等並新恩賜到金銀寶器衣物帳》。羅列著地宮裏2499件文物清單。
該碑文詳細記載了懿、僖二宗、惠安皇太後、昭儀、晉國夫人、諸頭等皇室戚貴、內臣僧官供奉佛指真身舍利的金銀寶器、衫袍衣裙等,是至今首次發現的唐代衣物帳碑。碑文物主清楚,名稱羅列明晰,有標重類註,為研究唐代政治、經濟以及衣物寶器名稱、制作工藝、衡制、紡織服飾等方面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法門寺文物錦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