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華夏
華夏也稱“夏”、“諸夏”,又稱為“華”或“諸華”,是中國的別稱、漢民族的自稱。以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又稱“中華”。
華、夏兩字上古同音,本壹字,相互通用,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
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在甲骨文中,華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約從春秋時代起,我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族”。
2、九州
大禹劃天下為九州,夏朝初年,夏啟(大禹的兒子,夏朝第壹位王)令九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先派人把各州的名山大川、形勝之地、奇異之物畫成圖冊,然後派精選出來的著名工匠,將這些畫仿刻於九鼎之身,以壹鼎象征壹州。所刻圖形亦反映該州山川名勝之狀。
從此,九鼎象征著九州,夏王亦順應“天命”,成為天下之***主。九州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九鼎成了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壹昌盛的傳國寶器,唯有天子才能代代相傳。
3、中國
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區,後演變為黃河流域黃河中下遊的中原地區,中國以外則稱為四夷,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
漢代始建蠻夷邱,並使漢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館,明代四夷館,內分八館,曰:韃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緬甸。自近代的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作為東亞文化宗主的局勢逐步被打破了。
4、赤縣神州
中國古代典籍中所記載的夏、商、周時代的地域區劃,自戰國以來即成為古代中國大地的代稱九州。 古代中國人將全國劃分為九個區域,即所謂的“九州”。
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九州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而在周代時徐梁二州分別被並入青州與雍州,故而沒有徐州和梁州。
5、神州
中國古時有稱“神州”,神州是指出神仙的地方。大家註意神字的結構,左邊是示字,是上天垂象,告示天下之意。
右邊是中字中間加壹橫,先撇開中間十字,那是個口字,此字含前後左右四維,加中間壹橫分出上下即為六合,最後中間壹豎通天徹地,壹豎貫三才,也就是說能合於天地,中通人情者,方可成仙。由此也可看出,神仙於中國的關系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