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文言文裏有哪些通用的字

文言文裏有哪些通用的字

1. 文言文跟現代漢語通用的字

通用字 通用字指在使用中可相通換用的漢字,包括同音通用、同義通用和古今通用。

同音通用指用壹個同音字(或音近字)去替代另壹個字,這種替代具有壹定的常用性。典籍同義通用指同義字之間的通用。

例如"才"、"材"二字,在壹般情況下,不可混用,但在指"有才能的人"這個意義上是同義字,可通用。《論語·子路》:"赦小過,舉賢才。

"《偽古文尚書·鹹有壹德》:"任官惟賢材。" 又如"輯"、"集"在表示"安"、"安定"的意義上是同義字,可通用。

《戰國策·趙壹》:"此先聖之所以集國家、安社稷乎?" 《漢書·西域傳》:"可安輯,安輯之;可擊,擊之。"古今通用指古今字之間通用,也就是用古字代今字。

例如表示擒獲的意思,"禽"是古字,"擒"是今字。在唐代杜甫詩中用"擒"字,而宋代司馬光等編的《資治通鑒》常用"禽"字。

如:"將軍禽操,宜在今日"(卷六十五),"禽其司馬而反千裏之齊,安平君之功也"(卷四)。又如表示價值的意思,"直"是古字,"值"是今字。

唐以前作"直",唐以後作"值"。清代蒲松齡《聊齋誌異》有用古字"直"的:"市中遊俠兒,待佳者籠養之,昂其直。

2. 文言文跟現代漢語通用的字

通用字

通用字指在使用中可相通換用的漢字,包括同音通用、同義通用和古今通用。同音通用指用壹個同音字(或音近字)去替代另壹個字,這種替代具有壹定的常用性。

典籍

同義通用指同義字之間的通用。 例如"才"、"材"二字,在壹般情況下,不可混用,但在指"有才能的人"這個意義上是同義字,可通用。《論語·子路》:"赦小過,舉賢才。"《偽古文尚書·鹹有壹德》:"任官惟賢材。" 又如"輯"、"集"在表示"安"、"安定"的意義上是同義字,可通用。《戰國策·趙壹》:"此先聖之所以集國家、安社稷乎?" 《漢書·西域傳》:"可安輯,安輯之;可擊,擊之。"

古今通用指古今字之間通用,也就是用古字代今字。例如表示擒獲的意思,"禽"是古字,"擒"是今字。在唐代杜甫詩中用"擒"字,而宋代司馬光等編的《資治通鑒》常用"禽"字。如:"將軍禽操,宜在今日"(卷六十五),"禽其司馬而反千裏之齊,安平君之功也"(卷四)。又如表示價值的意思,"直"是古字,"值"是今字。唐以前作"直",唐以後作"值"。清代蒲松齡《聊齋誌異》有用古字"直"的:"市中遊俠兒,待佳者籠養之,昂其直。"

3. 常用漢字有多少個

國務院2013年6月5日公布實施的《通用規範漢字表》,是《中華人民***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配套規範,是現代記錄漢語的通用規範字集,體現著現代通用漢字在字量、字級和字形等方面的規範. 《通用規範漢字表》***收字8105個,分為三級. 壹級字表為常用字集,收字3500個,主要滿足基礎教育和文化普及的基本用字需要.二級字表收字3000個,使用度僅次於壹級字. 壹、二級字表合計6500字,主要滿足出版印刷、辭書編纂和信息處理等方面的壹般用字需要. 三級字表收字1605個,是姓氏人名、地名、科學技術術語和中小學語文教材文言文用字中未進入壹、二級字表的較通用的字,主要滿足信息化時代與大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專門領域的用字需要.。

4. 文言文中,有哪些字的意思是“我”

漢語裏,我的表示法太多了。除了“我”以外,從古到今,用過的,正在用的有:臺(yi)、吾、余、予、俺、咱、小人、小子、小可、不才、在下、本人、仆、愚、灑家、們、阿拉、老子、爺、爺爺、妳爺爺、老爺、妳老爺、偶……

身份不同,自稱不同:寡人、孤、不谷、朕、哀家、臣、老臣、下官、小官、小將、末將、本督、本帥、本*(王、爵、宮、府……)奴婢、為父、為母、為夫、為丈夫、為妻、咱家、不肖男、子、女、老朽、老身、老媳婦、奴家、妾、小女子、奴才、老奴、……

身份不同,自稱不同。壹般多自稱賤,寡人、不谷、孤、哀家這些賤稱卻只有天子、皇後才能自稱。朕本是什麽人都可以自稱,如屈原,在《離騷》裏就有“朕皇考曰伯庸”(我死去的父親叫伯庸)這樣的句子。秦始皇以為這個字尊貴,把它獨霸了,從此,只有皇帝才能用。

自稱貴的多含壹股霸氣。如:爺爺、妳爺爺、妳老爺……

老子、俺、灑家、們、阿拉……是方言。

如此多的自稱,學漢語的老外要想收集齊全,倒是壹件趣事。

5. 初中文言文裏“而”字的用法有哪些

而:

⑴表示轉折關系,相當於“然而”、“可是”、“卻”。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

④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⑵表示偏正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例:

①壹絲而累,以至於寸。

②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

③蓋壹歲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則熙熙而樂。

④朝而往,暮而歸。

⑤掩口胡盧而笑。

⑶表示假設關系,連接主語和謂語,相當於“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②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⑷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例:

①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②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

④秦師輕而無禮。

⑸表示承遞關系,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例:

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聞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

④滅滑而還。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軍驚而壞都舍。

⑺通“爾”,妳,妳的。例:

①而翁歸。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於茲。

(而已)罷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壹桌、壹椅、壹扇、壹撫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時潛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為天下之知戰得惟我而已。

⑤比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後」才,方才。例:

①賴膚覺之助,而後見為體。

②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③三月而後成。

④說書雖小技,然必句性情,習方俗。如優孟搖頭而歌,而後可以得誌。

⑤假諸人而後見也。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壹層的意思。例: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③通“也”,《莊子·天道》:“動而持,發也機;察而省……”也與而為互文,互文通用,也作“而”義解。(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第414頁)

6. 我, 用文言文中的什麽字形容

古代文言文也有雅俗之分,有史家之嚴謹,也有戲劇之俚俗。

比較嚴肅、高雅、正式的文言文,“我”壹般用:余、吾、我、予、某、昂、妾(女人)、愚、仆等等。帝王人臣專用:朕、孤、寡人、本王、微臣、臣、下官、末將、本將、本督、本帥等。

通俗壹點則用:鄙人、後學、末學、不才、奴家(女人)、在下、晚生、小生、晚輩、灑家(早期白話)、老朽、貧僧(和尚)、老衲(和尚)。

“余”和“予”在古代常常通用,常做主語、賓語和定語,表示單數。如蘇軾《石鐘山記》“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沒有欺騙我);《孟子·萬章上》“予既烹而食之”(我已經做熟了而且吃掉了)。

“吾”和“我”在古籍中通用,可以做主語、賓語、定語,根據上下文的意思,可以表示復數。如《史記·項羽本紀》“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別人是刀和砧板,我們是被宰割的魚和肉,為什麽還要告辭呢);《孟子·梁惠王上》“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先生說的這些話,對我觸動很大,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朕”在秦以前本是壹般的自稱,如屈原《離騷》“朕皇考曰伯庸”(我父親的名字叫伯庸);秦始皇以後就成為只能用於皇帝的專用代詞了,如《史記·秦始皇本紀》“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我是始皇帝)。“昂”多用在《詩經》中,如《詩經·邶風·匏有苦葉》“人涉昂否,昂須我友”(別人涉水過河,而我卻不,我要等待我的好友)。

“儂”屬於吳地方言,魏晉南北朝時開始被作為第壹人稱代詞使用。

7. 我, 用文言文中的什麽字形容

古代文言文也有雅俗之分,有史家之嚴謹,也有戲劇之俚俗。

比較嚴肅、高雅、正式的文言文,“我”壹般用:余、吾、我、予、某、昂、妾(女人)、愚、仆等等。

帝王人臣專用:朕、孤、寡人、本王、微臣、臣、下官、末將、本將、本督、本帥等。

通俗壹點則用:鄙人、後學、末學、不才、奴家(女人)、在下、晚生、小生、晚輩、灑家(早期白話)、老朽、貧僧(和尚)、老衲(和尚)。。。。

“余”和“予”在古代常常通用,常做主語、賓語和定語,表示單數。如蘇軾《石鐘山記》“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沒有欺騙我);《孟子·萬章上》“予既烹而食之”(我已經做熟了而且吃掉了)。

“吾”和“我”在古籍中通用,可以做主語、賓語、定語,根據上下文的意思,可以表示復數。如《史記·項羽本紀》“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別人是刀和砧板,我們是被宰割的魚和肉,為什麽還要告辭呢);《孟子·梁惠王上》“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先生說的這些話,對我觸動很大,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朕”在秦以前本是壹般的自稱,如屈原《離騷》“朕皇考曰伯庸”(我父親的名字叫伯庸);秦始皇以後就成為只能用於皇帝的專用代詞了,如《史記·秦始皇本紀》“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我是始皇帝)。

“昂”多用在《詩經》中,如《詩經·邶風·匏有苦葉》“人涉昂否,昂須我友”(別人涉水過河,而我卻不,我要等待我的好友)。

“儂”屬於吳地方言,魏晉南北朝時開始被作為第壹人稱代詞使用。

8. 什麽是常用字、通用字

在社會生活中,不同的行業、部門,不同職業的人所需要的用字量是不同的;在學校教育的不同階段,也需要規定不同量的識字標準。因此,漢字的字量標準就不能只有壹個,而應該有不同的層次和類別。就用字來講,首先應該區分出常用字和通用字。

常用字就是經常使用的,閱讀壹般報刊書籍必須掌握的字。但“經常使用”只是壹個模糊概念,因此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根據不同的需要,“常用字”概念的內涵也時有變化,即使是同樣的內涵,其所收字與收字數量也會不同。

通用字的範圍比常用字大,它是指壹個時期的出版印刷、辭書編纂和漢字信息處理所需要使用的漢字。現代漢語通用字則是指現代所需要使用的漢字,它不包括很生僻的、專門用於去漢語的用字,也不包括專業用字。根據對文字資料的統計,從商代到現代,壹般使用的漢字數量沒有顯著的變化,可能壹直在五六千左右。近年來制訂的具有通用字表性質的漢字標準,基本上維持了這壹數目。如《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收字6196個,國家標準《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符表》收字6763個。根據近年來實際使用的情況,國家語委在1988年研制成的《現代漢語通用字表》,***收字700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