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子女經》應該是同《百家姓》壹樣,是很多人集體創作而且不署名的作品。
由於《四子女經》屬於女書中的翻譯作品,其年代就更不可考了。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學術界發現了多年流行在湖南省江永縣上江圩壹帶的“女書”或叫“女字”。經認定,這是記錄流行於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四省交界地區(為歷朝人員的流放地)壹種“土話”的文字,該土話屬於漢語方言。女書作為壹種女性專用的活文字,源於漢字和漢語方言,許多作品都是無數女性壹代壹代口耳相傳得以保留下來的。女書的傳承是傳女不傳男,基本靠母親教女兒,姐妹之間互相學習而成。女書是古代婦女在沒有教育權的情況下的壹種自我教育手段。女書的字體對於沒有學習過的人來說不啻天書,宛如甲骨文。
它的奇特之處有:壹是已發現的“女字”大約有700個單字,僅流行於上述地區的婦女中間;二是“女書”符號通通作菱形傾斜,多為自左上而右下的走向,看似與甲骨文有很深的親緣關系;三是“女書”全都為手抄本,多是裝訂統壹的布面紙書,也有布帛書或是扇面書,且因是手抄而又要作為殉葬品,故多為人死書亡;四是其偏旁並不像漢字那樣有表意作用,而是越過了表意階段、形聲階段就直接躍入了表音階段;因而這第五就是,它既不同於漢語屬於音節文字,也不同於日文假名那樣屬於音符文字,學術界只好定義它為“音符音節文字”。
有了這700個“女書”單字,據說不用再借用漢字就能記下當地“土話”了。創此“女書”的目的,據傳是作為閨中的自娛工具——將生活的苦楚艱辛通過“女書”的傳教、傳唱在閨中流傳開來。通過說或唱,傾訴完苦處之後,當可排解心裏的郁悶。長歌當哭,信其不謬。當然,它還有傳遞姐妹間情誼、相互慰藉等功用。
有關它的起源沿革等問題目前尚無定論,有說它創自受宋欽宗冷落的西宮娘娘胡秀英.也有說它源於清代中期、興於清末民初而衰亡於20世紀30年代。
2006年,古邑馮乘的江華瑤族自治縣檔案館去年有幸將流傳於江永、江華等地民間的珍貴的女書文字《四字女經》文字本收集入館。全文84 句,計664 字,是不可多得的古籍。從此解決了《四字女經》壹直只是口頭流傳但查不到文字依據的困惑。這個版本可能與其他版本略有出入。
《四字女經》有女書文字和漢字譯本,兩種文本***20 頁,計168 句,1328 字,是壹篇古韻文佳作。其文言簡意賅,前後聯貫,押韻順口,喜聽易背,如:“嬸娘伯母,相敬如賓。壹家和順,遠近聞名。”、“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壹時失節,汙毀平生。”、“昔日買臣,其妻不仁。因貧求去,反自傷情。夫有顯貴,求轉不得。潑水難收,千古毀名。”、“謝女道韞,聞賦詩成。蔡女文姬,能辨琴音。賢惠大家、 筆成文。聰明異誌,彼此女人。”讀起來朗朗上口,全無半拗口難懂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