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如何通過把脈知道人生病了?

如何通過把脈知道人生病了?

通過按觸人體不同部位的脈搏,以體察脈象變化的切診

方法。又稱切脈、診脈、按脈、持脈。脈象的形成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若臟腑氣血發生病變,血脈運行就會受到影響,脈象就有變化。而脈象的變化與疾病的病位、性質和邪正盛衰相關,病位淺在表則脈浮,病位深在裏則脈沈;疾病性質屬寒則脈遲,屬熱則脈數 ;邪氣盛則脈實 ,正氣虛則脈虛。脈診在臨床上,可推斷疾病的進退預後。如久病脈緩,是胃氣漸復病情向愈之兆 ;久病脈洪 ,則多屬邪盛正衰的危候。外感熱病,熱勢漸退,脈象出現緩和,是將愈之候;若脈急數,煩躁,則病進。脈診的方法有 3種:① 遍診法。切脈的部位有頭、手、足三部(見三部九候)。②三部脈診法。即察人迎、寸口、趺陽三部脈。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經,以人迎、趺陽分候胃氣,也有加上足少陰 (太溪穴)以候腎的。③ 寸口診法。即診察腕後橈動脈所在部位 。遍診法和三部脈診法已很少采用,只在危急的病證和兩手無脈時才診察人迎、趺陽、太溪,以確定胃腎之氣的存亡。

臨床上主要掌握脈診的時間、病人的體位,醫生的指法和指力輕重,每次按脈時間,以每側脈搏跳動不少於50次為限,同時要了解健康人脈象的變化情況,才能正確地進行脈診。

中國中醫研究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 馬堪溫 

要有效地治療疾病,首先必須有正確的診斷。現代醫學利用科學技術的有關成就,診斷疾病的手段越來越多了。但在古代,醫生診病主要靠眼望、口問、耳聽、鼻聞、手摸等方法。這在古代世界許多國家幾乎都是這樣,而且各國都有自己豐富的經驗。我國古代醫學在診斷疾病方面采用的脈診,是壹項獨特診法。脈診又叫切脈,是中醫“四診”(望、聞、問、切)之壹,也是辨證論治的壹種不可少的客觀依據。 

源遠流長

脈診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它是我國古代醫學家長期醫療實踐的經驗總結。《史記》中記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便是以精於望、聞、問、切的方法特別是以脈診著名的。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甚至說:“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他把我國古代脈診的發明完全歸功於扁鵲,並不確切。據歷史記載,我國脈診的淵源很古,例如,傳說中的上古醫生做貸季、鬼臾區等已經討論了脈診。到春秋戰國時期,脈診已經達到相當水平。當時開始出現的重要醫學著作《黃帝內經》和稍晚的《難經》中,已經對脈診有許多詳細論述。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大的醫藥文獻帛書——《脈法》、《陰陽脈癥候》,也有用脈診判斷疾病的寶貴材料。這些都說明早在兩千多年前,脈學已成為我國古代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到了漢代,脈診就更加普遍了。《史記》記載的另壹位名醫淳於意(又叫倉公,約前205—?)就曾跟從他的老師公乘陽慶學習脈法達三年之久,並且接受了公乘陽慶傳給他的《扁鵲脈書》。從《史記》記載的淳於意看病的“診籍”(病案)中可以看出,他當時看病必先診脈。在東漢名醫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可以看出脈診已經廣泛用於臨床,並且有進壹步的發展和提高。到了晉代,名醫王叔和綜合前代有關脈學的知識和經驗,寫成了《脈經》壹書,成為我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書中把脈分為二十四種,對每種脈象作了說明,並且敘述了各種切脈方法和多種雜病的脈癥,把脈診和病癥進壹步結合起來,使脈學成為更加實際的學問。此後,我國古代脈學著述不斷增多。許多名醫都精通脈學,例如,明代的李時珍對脈學也有深入的研究,著有《瀕湖脈學》(公元1564年)等書。據不完全統計,清代以前脈學著述已不下壹百多種。其中雖有重復,但是仍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我國古代脈學的發展。 

關於切脈有關因素的觀察

脈診要求醫生有解剖生理學等有關知識。這方面,我國古代有許多可貴的記述。

第壹,關於心臟、血液和血管的關系。脈和血液以及心臟的關系極其密切。《內經》明確記述說:“藏血,脈之氣也”(《平人氣象論));“五臟所主,心主脈(《宣明五氣》);壹切血液和血管都受心臟控制;血管是血液流行的處所;心和脈是相合的;心氣絕了,脈就不通,脈不通,血就不流;脈道通了,血氣才流行。它明確指出脈是血脈,發源於心,脈搏是心臟功能的具體表現。特別值得稱道的是,《內經》已經記述了血液循環的概念,如說,飲食經過消化系統,吸收營養而傳到肝臟,由肝傳到心,由心傳到肺,又由肺傳到心,然後輸布精氣於臟腑皮毛(《經脈別論》:“食氣人胃,散精於肝,……濁氣歸心,淫樟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含精,行氣於府。”);並且說脈管的血循環不停地流著,上下相貫,如環無端,等等。這種認識雖是初步的,甚至是帶有某些想像成分,但是它體現了古代醫家對於循環生理學的認識,並為古代脈診的發展提供了基礎。

第二,關於血液速度的認識。我國古代醫家已經註意到血流速度問題。《難經》說:人壹呼,脈管中的血液流行三寸;壹吸,也流行三寸;壹呼壹吸,***流行六寸。(“人壹呼脈行三寸,壹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這種認識盡管很不精確,卻是很有意義的,因為血液速度是血液循環狀態的壹種重要指標,現代醫生為心血管系統病人做臨床檢查,也把測定大、小循環的時間當作壹種常規。

第三,關於呼吸和脈搏頻率關系的認識。《內經》上說:人壹呼,脈跳兩次,壹吸,脈又跳兩次,壹呼壹吸,脈跳四次。(《平人氣象論》:“人壹呼脈再動,壹吸脈亦再動。”)這樣,連續計數,以每分鐘呼吸十八次計算,壹分鐘脈就跳七十二次。這裏不僅明確指出了脈搏和呼吸的關系,而且知道呼吸和脈搏頻率是壹和四之比,和現代生理學所觀察的是壹致的。此外,《內經》還記述了脈搏和呼吸次數之間的比例改變是壹種不正常現象:指出人壹呼脈只跳壹次,壹吸脈只跳壹次,以及人壹呼脈跳動三次,壹吸脈跳動三次,都是病態。(“人壹呼脈壹動、壹吸脈壹動日少氣;人壹呼脈三動、壹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日病溫,尺不熱脈滑日痛風,脈澀日痹。”)我們知道,脈搏和呼吸之間的關系反映心臟和肺臟功能之間的關系。臨床上不難觀察到,由於肺循環和動脈血液缺氧引起心跳節律不齊、脈搏的性狀因之改變的情況。

第四,關於切脈部位的認識。切脈的部位,在我國古代有壹段偵變過程。先後有過“遍身診”、“三部診”和“寸口診”。起初,主要是“遍身診”,就是按摸全身從頭到腳可以觸摸到的動脈,包括頭、頸、兩頰動脈,上肢的撓動脈,下肢的烴後、足背、腘、股動脈。這些部位的動脈都在體表,或貼於骨上和皮下。《內經》記述的切脈,主要就是“遍身診”。“遍身診”又叫“三部九候”診。“三部診”,是診頭部的人迎(穎頹動脈)、腕部的寸口(撓動脈)和足部的跌陽(足背動脈)。寸口診就是切摸兩手掌後突起(撓骨莖突)的撓動脈,即所謂“獨取寸口”,這主要是因為古人認為寸口是人體經脈的會合處,診寸口可以了解人體氣血的情況。這種方法,《內經》已有記述,以後的《難經》、《脈經》等書所記述的主要就是寸口診,並壹直沿用到今天。

“遍身診”後來已不常用,甚至不用。其實,這種方法即使在今天仍有實際意義。我們知道,血液在心臟收縮時產生的壓力波叫脈波,脈波通過動脈管傳到周身。脈波的形狀隨循環系統情況的改變而改變,它反映心臟的情況,也反映動脈管的彈性情況。所以,觀察全身各處的脈搏形狀,可以得到更全面的診斷體征。例如,主要由於主動脈弓等有關動脈發生病變而造戌的“無脈癥”,因肢體積血,可使上肢和下肢的壹些動脈搏減弱或消失。對這樣的病人進行“遍身診”,就可以幫助了解他的血管的病理情況。又如對心臟病人和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病人,用“遍身診”也很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