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華師範大學 是四川省屬重點大學。學校創建於 1946年,發軔於抗日戰爭時期的國立東北大學。抗戰初期,東北大學內遷至四川省三臺縣辦學。抗戰勝利後,東北大學遷回沈陽,在川北有識之士倡議及川北三十六縣十鹽場支持下,依托東北大學的川籍師生在三臺原校址創建了私立川北農工學院。1949年私立川北農工學院與著名墨學專家伍非百先生創立的西山書院***同組建私立川北大學。1950年學校遷至南充市,與川北文學院合並組建公立川北大學。1952年學校合並川東教育學院(原鄉村建設學院)、四川大學和華西大學等高校部分專業組建四川師範學院。1956年學校壹分為二,部分遷往成都,留在南充的部分更名為南充師範專科學校,1958年升格為南充師範學院,1964年歷史系又從成都整體遷回南充,1989年恢復“四川師範學院”校名,2003年更名為西華師範大學,積澱形成了“勤奮、求實、敬業、創新”的校訓。,建校以來,學校始終堅持立教報國、育才造士,矢誌不渝為民族復興和地方建設服務;始終堅持鑄魂勵教、陶冶化育,矢誌不渝為基層教育和基礎教育服務;始終堅持從嚴治校、嚴謹治學、艱苦奮鬥、開拓進取,矢誌不渝傳承和弘揚學校的辦學精神;始終堅持同心同德、齊心協力、***謀發展、爭創壹流,矢誌不渝擘畫和推進學校的強校事業,事業發展不斷取得新進步,辦學實力和水平顯著提升。成功入選國家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和四川省雙壹流建設計劃、卓越教師培養計劃、首批公費師範生培養計劃,是四川省 “十五”“十壹五”“十二五”“十三五”確定的博士學位授權單位立項建設高校和四川省重要的基礎教育教師培養基地、在職教師培訓基地、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研究基地,是全省首個被授牌“四川省優秀大學生選調基地”的省屬高校。現已發展成為壹所學科門類齊全、辦學條件優良、師資力量雄厚、教學科研成果豐碩的綜合性大學,被譽為“讀書的好地方、選才的好去處”。,學校學科優勢突出,教師教育特色鮮明。現有 82個本科專業,有文學、歷史學、教育學、理學、工學、農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藝術學等10個學科門類。生態學、天文學、政治學、中國語言文學、化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中國史、數學等學科在國內有重要影響。生態學與生態治理學科領域、政治學與社會治理學科群入選四川省壹流建設學科,馬克思主義學院是四川省屬高校中唯壹入選的全省首批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化學、工程學、材料科學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學科,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入選“2021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行榜”。學校是國家天文科學數據中心教育研發應用中心***建單位,2項科研成果入選2021年“中國太空探索10項重大進展”。學校1979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現有19個碩士學位授權壹級學科,13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6個學科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1個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現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四川省重點實驗室1個,四川省工程實驗室1個,四川省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1個,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6個,南充市重點實驗室6個;擁有省級社會科學高水平研究團隊3個,四川省青年科技創新團隊4個。建有國家淡水漁業工程技術中心西南分中心、國家林業局竹資源培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大熊貓主食竹保育示範基地;建有四川省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區域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等3個四川省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和巴基斯坦研究中心、落下閎研究中心等其它6個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建有國家環保科普基地、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全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示範基地(2個),四川省中小學環境教育社會實踐基地、川北歷史文化社科普及基地及川東北航空模型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教育和社會實踐基地。擁有四川省組織修復材料工程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省級大學科技園和朱德研究中心、生態研究院、公***政策研究院、鄉村振興發展研究院等科技轉化與社會服務科研機構。,學校名師薈萃,師資力量雄厚。著名墨學專家伍非百,著名古代文學專家鄭臨川、周虛白、傅平驤,史學專家吳景賢、趙呂甫、龍顯昭,哲學專家李耀仙,遺傳學專家湯澤生,國際公認大熊貓生態生物學研究的奠基人胡錦矗等為代表的壹大批知名專家學者為學校發展積澱了濃厚的學術底蘊。學校現有教職員工 2600余人,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教師1000余人,具有博士、碩士及以上學位教師1900余人。獲評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和後備人選、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等各級各類優秀人才榮譽稱號的有120人次;有全國師德先進個人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四川省教學名師5人。,學校人才培養質量高,社會口碑好。現有全日制本專科學生、碩士研究生、留學生 30000余人。學校承擔國家級“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項目”400余項、省級850余項:其中有國家級特色專業7個、入選國家級壹流本科專業建設點5個、壹流本科課程2門,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省級課程思政教學團隊2個,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國家級卓越農林人才培養計劃1項、國家級卓越新聞人才培養計劃1項、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項目1項、國家級“十三五”規劃教材1部、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366項;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80余項,獲得國家級、省級教育教學成果獎89項,其中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70余年來,累計為社會培養了各級各類人才40余萬名,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勤奮工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學校科研成果豐碩,服務國家戰略及地方建設成效顯著。 “十三五”以來,***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4100余項,包括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清代南部縣衙檔案整理與研究”、“5-11世紀中國文學寫本整理、編年與綜合研究”等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其他國家級項目180項,省部級項目311項;承接了包括青藏高原第二次綜合科學考察、成蘭鐵路、蘭渝鐵路等生態環境評估項目在內的國家重大戰略工程建設相關項目。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科研論文11918篇,其中SCI收錄論文988篇,SSCI收錄論文24篇,CSSCI、CSCD來源期刊論文714篇;出版學術專著266部。獲國家級、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科技獎、科技成果轉化獎和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68項;國家發明專利65項,實用新型專利137項。,學校堅持開放辦學,對外交流廣泛。先後與南充、德陽、瀘州、遂寧、巴中等地方政府簽署校地合作協議。與重慶機場集團有限公司、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簽署校企合作協議。與日本千葉大學( Chiba University)、英國桑德蘭大學(University of Sunderland)、美國中央俄克拉荷馬大學(University of Central Oklahoma)、臺灣師範大學等1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20余所高校簽署校際合作協議,並開展各類層次、不同國別的學術科研交流、教師互派訪學、學生交流等項目;在巴中、德陽、營山、南充等地組建附屬中學,牽頭成立了成渝地區小學教育聯盟,與成都市實驗小學等14所四川省名優小學***建小學全科教師教育協同創新中心;與地方政府***建西華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西華師範大學附屬醫院。與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和四川省大熊貓生態與文化建設促進會,臥龍、蜂桶寨、唐家河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簽署合作協議。與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研究機構搭建技術研發平臺,多次牽頭承擔了國家林業局大熊貓全國調查研究項目;與地方政府就基層治理、川陜蘇區黨史研究與宣傳、清代南部縣衙檔案整理與研究、地方立法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投資建設了唯壹壹所由高校參與建設的50BiN中國節點望遠鏡,建立了與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等天文學研究機構的科研信息數據***享機制,形成了對外交流合作的良好局面。,學校環境優美,教學基礎設施完善。學校建有行署、華鳳兩個校區,占地面積 3000余畝,校舍建築面積100余萬平方米,綠化面積70余萬平方米,運動場地面積10余萬平方米。圖書館是四川省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現有紙質圖書300余萬冊,電子圖書400余萬冊,中外文數據庫75個,珍藏古籍5600余種、74000余冊,圖書館向社會免費開放閱讀。,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學校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關於教育工作的決策部署,積極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治蜀興川生動實踐,大力實施學校第二次黨代會提出的 “1359”戰略,為建成教師教育特色更加鮮明的高水平綜合性大學打下堅實基礎,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助推四川教育“鼎興之路”、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建成教育強國作出積極貢獻,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其他信息:西華大學在四川是第二批次招生屬於二本院校。學校屬性:小211工程,省屬重點大學。是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試點高校之壹,擁有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同時具有向全國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的資格。
辦學條件:學校有23個學院,以工為主,涵蓋了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文學、教育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藝術學等9大學科門類。
學科建設:
西華大學體育館
國家級特色專業:熱能與動力工程、機械設計制造與自動化、車輛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與自動化。
省部級專業:熱能與動力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車輛工程、電氣工程與自動化、會計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食品科學與技術、交通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制藥工程、工程管理、生物工程、工業設計、機械電子工程。
學校擁有壹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2個(52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下設47個二級碩士學位授權點(其中工程碩士具有11個領域),另有5個獨立的二級碩士學位授權點,11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領域(計算機技術、材料工程、機械工程、動力工程、水利工程、電氣工程、車輛工程、食品工程,控制工程、軟件工程、建築與土木工程),5個國家級和14個省級特色專業,省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專業***8個,2個省級應用型人才培養示範基地,8個省級重點學科(流體機械及工程、機械電子工程、車輛工程、材料加工工程、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計算機軟件與理論、企業管理、食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