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ǐ qì jì
2 英文參考carminative formula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qi regulated formula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理氣劑的定義理氣劑(carminative formula qi regulated formula[1])是指以理氣藥為主配伍組成,具有行氣或降氣作用,治療氣滯或氣逆證方劑的統稱[2][1]。分行氣劑、降氣劑等[1]。
4 理氣劑的適應證氣為人體壹身之主,貴在沖和流暢,惡抑郁、逆亂和不足,其升降出入有序,則外可護衛皮毛,充實腠理,內可導引血脈,升降陰陽,周行全身,以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2]。當情誌失調,或飲食失節,或寒溫不適等,均可導致臟腑功能失調,發生氣機郁滯、逆亂等病證[2]。在臨床上,氣滯證以肝氣郁結和脾胃氣滯為主,氣逆證以肺氣上逆與胃氣上逆為主[2]。氣滯治宜行氣,氣逆治宜降氣,故理氣劑分為行氣劑和降氣劑兩類[2]。
5 理氣劑的使用註意
理氣所用的藥物大多有辛溫芳香之性[2]。有較強的促進消化、興奮平滑肌、解痙止痛等作用,對人體的消化、心血管、神經等系統有壹定的調整功能[2]。使用理氣劑時,首先要辨清是氣滯還是氣逆[2]。如氣滯實證當行氣而誤用補氣,則氣滯益甚;若氣虛證誤用行氣,則使其氣更虛[2]。若病情復雜、虛實夾雜者,當虛實並調[2]。理氣劑多為辛溫香燥之品,容易耗氣傷津,應中病即止,慎勿過劑;對年老體弱、陰血虧虛者以及孕婦,均當慎用[2]。
6 理氣劑的分類 6.1 行氣劑行氣劑適用於氣機郁滯的病證,壹般以肝氣郁滯和脾胃氣滯為多見[2]。肝氣郁滯多見胸腹脅肋脹痛,或疝氣疼痛,或月經不調,或痛經等,常用疏肝理氣的藥物如香附、柴胡、郁金、川楝子、烏藥、青皮、橘核等為主組成方劑;脾胃氣滯多見脘腹脹滿,噯氣吞酸,惡心嘔吐,食少難消,大便失常等,常用疏理脾胃氣滯的藥物如陳皮、木香、厚樸、枳實、枳殼、砂仁等為主組成方劑[2]。由於氣機郁所影響的臟腑不同,病情兼夾有異,故在組方時還應視具體情況,進行靈活配伍[2]。代表方為越鞠丸、柴胡疏肝散、四磨湯、半夏厚樸湯、良附丸、金鈴子散、枳實薤白桂枝湯等[2]。
例如,越鞠丸長於行氣解郁、疏肝理脾,為治療郁證的主方,可通治六郁,但以行氣治療氣郁為主[2]。柴胡疏肝散、良附丸、金鈴子散3方皆可疏肝行氣,但柴胡疏肝散長於疏肝行氣,主治肝氣郁結所致諸癥;良附丸主治肝郁氣滯,兼有中焦寒凝證,以行氣疏肝、祛寒止痛為法;金鈴子散疏肝行氣,兼以泄熱,主治肝氣郁結,氣郁化火之證[2]。半夏厚樸湯長於行氣散結、降逆化痰,治療情誌不暢,痰氣郁結,阻塞咽嗌之梅核氣[2]。枳實薤白桂枝湯長於通陽散結、祛痰下氣,治療胸陽不振、痰阻氣滯之胸痹[2]。四磨湯破滯降逆,兼以補氣,主治七情傷感,上犯肺胃之上氣喘促,胸悶不快[2]。
6.2 降氣劑降氣劑適用於氣機上逆的病證,主要表現為肺氣上逆和胃氣上逆兩個方面[2]。肺氣上逆以咳嗽、氣喘為主要見癥,常用降氣平喘藥物如蘇子、杏仁、紫菀、款冬花等為主組成方劑[2]。胃氣上逆則見嘔吐、呃逆、噫氣等癥,常用降逆止嘔的藥物如旋復花、代赭石、半夏、丁香、柿蒂等為主組成方劑[2]。由於氣逆之證有寒、熱、虛、實之異,兼證又各不相同,故應予適當配伍[2]。代表方為蘇子降氣湯、定喘湯、旋復代赭湯[2]。
例如,蘇子降氣湯和定喘湯主降肺氣,平喘咳,治療肺氣上逆之咳嗽氣喘[2]。而且前者能溫腎納氣,溫化寒痰,主治腎虛不納,寒痰壅肺,上實下虛的咳喘;後者可以外散風寒,內清痰熱,治療痰熱內蘊,兼風寒外束之咳喘[2]。旋復代赭石湯、橘皮竹茹湯與丁香柿蒂湯三方則均主降胃氣、止嘔呃,治療胃氣上逆之嘔惡呃逆[2]。但旋復代赭石湯降氣力強,並能益氣化痰,主治胃虛痰阻、氣逆不降之心下痞鞭,噫氣嘔惡[2]。後2方均治呃逆,其中橘皮竹茹湯長於清胃熱,治療胃虛有熱之呃逆;丁香柿蒂湯長於溫中祛寒,治療脾胃虛寒之呃逆[2]。
表71?常用理氣劑的比較(出自《方劑壹本通》)
分類
常用方劑
藥物配伍
功用
主治
行氣
越鞠丸
瓜蔞薤白白酒湯
香附為君,川芎為臣
瓜蔞為君,薤白為臣
行氣解郁
通陽行氣散結
六郁證
胸痹證
降氣
旋復代赭湯
旋復代赭為君,黨參為臣
降逆益氣和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