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代大豆地位有多重要?

古代大豆地位有多重要?

大豆,我國古稱菽,是壹種其種子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的豆科植物。大豆起源於我國,古代先民用大豆做各種豆制品,已經食用幾千年了。

我國古代在馴化和種植大豆的過程中,形成了種植密度和整枝等各方面較為成熟的栽培技術。此外,在大豆的利用方面,先民也總結了豐富的經驗。

劉安是漢高祖劉邦之孫,世爵為淮南王。劉安非常孝順父母,其母喜吃黃豆,有壹次他的母親生了病,劉安把母親平時愛吃的黃豆磨成粉,用水沖著喝,並為了調味放入了壹些鹽,結果就是出現了蛋白質凝集的現象。

劉安的母親吃了很高興,病也很快好了,於是鹽鹵點豆腐的技術便流傳下來。豆腐的制作技術在唐代傳入日本,以後又相繼傳到東南亞以及世界其他壹些國家和地區。我國古代利用大豆做豆制品的技術是很成熟的,其實這源於先民們很早就同大豆打交道了。大豆是古代重要的糧食和油料作物。我國是大豆的原產地,也是最早馴化和種植大豆的國家,栽培歷史至少已有4000年。大豆古稱“菽”或“荏菽”,《史記·周本紀》中說:後稷幼年做遊戲時“好種麻菽,麻菽美。”如果這些傳說可信的話,則我國在原始社會末期已經栽培大豆了。

大豆因不易保存,考古發掘中發現較少。迄今已發現的有吉林省永吉縣烏拉街出土的碳化大豆,經鑒定距今已有2600年左右,為殷商時期的實物,是目前出土最早的大豆。

殷商至西周和春秋時期,大豆已成為重要的糧食作物,被列為“五谷”或“九谷”之壹。戰國時大豆的地位進壹步上升,在不少古籍中已是菽、粟並

列。《管子》還指出“菽粟不足”,就會導致“民必有饑餓之色”。

大豆在古代作為普通人的主糧,被稱為“豆飯”,不像稻、粱那樣被認為是細糧。而豆葉也供食,稱為“藿羹”。如《戰國策》就談到韓國“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反映了戰國的飲食情況。

先秦以前大豆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記載很少,《越絕書》曾提到越滅吳前的農產品價格,其中大豆的價格不如黍、稻、麥等,被稱為“下物”,似乎反映了當時南方對大豆仍不太重視。

秦漢至唐代末期,大豆的種植有很大發展。《氾勝之書》積極提倡多種大豆,強調多種大豆的重要性。東北地區此時也有壹定數量的種植。

南方也有壹定的進展,如前漢文學家王褒的《僮約》中有“十月收豆”的農事項目,反映當時四川已有相當面積的栽培。與此同時,東北地區的發展迅速,據《大金國誌》記載,當時女真人日常生活中已“以豆為醬”。

6603703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