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樞簡介

中樞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出處 5 穴名解 6 所屬部位 7 中樞穴的定位 8 中樞穴的取法 9 中樞穴穴位解剖 9.1 層次解剖 9.2 穴區神經、血管 10 中樞穴的功效與作用 11 中樞穴主治病證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12.2 灸法 13 中樞穴的配伍 14 特效 *** 15 文獻摘要 16 中樞穴研究進展 16.1 對食管壁的影響 17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中樞 1 拼音

zhōng shū

2 英文參考

Zhōngshū GV7 [中國針灸學詞典]

zhōngshū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GV7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DU7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中樞 漢語拼音 Zhongshu 羅馬拼音 Chungshu 美國英譯名 Middle Pivot 各

號 中國 GV7 日本 7 法

國 莫蘭特氏 富耶氏 德國 LG7 英國 Gv7 美國

中樞為經穴名(Zhōngshū GV7)[1]。出《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王冰註。屬督脈[1]。中即中間,樞即樞紐,此穴在第十椎下,相當於脊柱中部之樞紐處,故名中樞[1]。中樞穴主要用於脊背、脾胃疾患等:如腰痛脊強,胃脘痛,食欲不振,嘔吐,發熱,黃疸,胃炎,肝炎,膽囊炎,視力減退,腹滿,腰脊強痛,胃痛,不欲食,腹脹滿,腰背疼痛,不能俯仰,發熱惡寒,腰背痛,寒熱,感冒,腰背神經痛,視神經衰弱等。

4 出處

《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中樞在第十椎節下間,俯而取之。

5 穴名解

中即中間,樞即樞紐,此穴在第十椎下,相當於脊柱中部之樞紐處,故名中樞[1]。

中,指方位而言。樞,有樞要之義。本穴位在脊椎第10椎節下間,近於脊柱中部,為軀體轉動之樞紐,故以為名。與脊中、懸樞名義略同,功用亦同。其或取脊中之“中”字及懸樞之“樞”字,而名之為中樞也。[2]

6 所屬部位

胸椎[3]

7 中樞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中樞穴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10胸椎棘下凹陷中[4]。

中樞穴位於背部,第十、十壹胸椎棘突之間[5]。

中樞穴位於脊柱區,後正中線上,第十胸椎棘突下間凹陷處。伏臥取穴[1]。

中樞穴在督脈的位置

中樞穴在胸椎的位置

中樞穴在胸椎的位置

中樞穴在胸椎的位置(肌肉)

中樞穴在胸椎的位置(骨骼)

8 中樞穴的取法

俯伏或俯臥,於後正中線,第十胸椎棘突下凹陷處取穴。

中樞穴位於脊柱區,後正中線上,第十胸椎棘突下間凹陷處。伏臥取穴[1]。

俯伏坐位或俯臥位,先取約與兩肩胛骨下角平齊的第7胸椎棘突,再向下摸3個胸椎棘突,於下方凹陷中取穴[6]。

快速取穴:兩側肩胛下角連線與後正中線相交處向下推3個椎體,其下緣凹陷處即是中樞穴[7]。

9 中樞穴穴位解剖

中樞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間韌帶。淺層主要布有第十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和伴行的動、靜脈。深層有棘突間的椎外(後)靜脈叢,第十胸神經後支的分支和第十肋間後動、靜脈背側支的分支或屬支。

9.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間韌帶[1]。

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間韌帶[8]。

9.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胸神經後支的皮支分布;深層有胸神經後支和肋間後動脈背側支分布[8]。

布有第十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和第十肋間動脈後支[5]。

10 中樞穴的功效與作用

中樞穴具有健脾利濕、清熱止痛的功效。

中樞穴有強腰補腎、和胃止痛作用[1]。

中樞穴有健脾利濕、清熱止痛之功[2]。

11 中樞穴主治病證

中樞穴主要用於脊背、脾胃疾患等:如腰痛脊強,胃脘痛,食欲不振,嘔吐,發熱,黃疸,胃炎,肝炎,膽囊炎,視力減退,腹滿,腰脊強痛,胃痛,不欲食,腹脹滿,腰背疼痛,不能俯仰,發熱惡寒,腰背痛,寒熱,感冒,腰背神經痛,視神經衰弱等。

中樞穴主要用於脊背、脾胃疾患等:如腰痛脊強;胃脘痛、食欲不振、嘔吐;發熱、黃疸、胃炎、肝炎、膽囊炎及視力減退等[1]。

中樞穴主治黃疽、嘔吐、腹滿、腰脊強痛[8]。

中樞穴主治胃痛,嘔吐,不欲食,腹脹滿;黃疸;腰背疼痛,不能俯仰;發熱惡寒[6]。

中樞穴主治胃痛,嘔吐,腹脹滿,黃疸,腰背痛;以及肝炎,膽囊炎等[5]。

腰背疼痛,胃痛,嘔吐,腹滿,食欲不振,黃疸,寒熱,感冒,腰背神經痛,視神經衰弱。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壹般針尖斜向上斜刺0.5~1.0寸[1][5]。

向上微斜刺0.5~1寸[8]。

斜刺0.5~1寸[6],局部有酸脹感[6],深刺時有觸電感向兩下肢放散[6]。

註意:中樞穴不宜針刺過深,以防損傷脊髓[6]。

刺椎間腧穴有麻電感時應立即拔針或停止深刺[9]。

12.2 灸法

可灸[1][6]。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5]。

13 中樞穴的配伍

中樞穴配脊中、懸樞、至陽、筋縮、足三裏治消化系統疾患[1]。

中樞穴配脊中、命門治小兒腰以下軟癱[1]。

中樞配天突,有溫陽行氣,活血散瘀的作用,主治背與心相控而痛,胸悶氣急。

中樞配脊中、命門,治下肢癱瘓[6]。

中樞配中脘、足三裏,有理氣和中,散寒止痛的作用。治腹滿不欲食[6]、胸腹冷痛。

14 特效 ***

常按揉中樞穴,可治腰背疼痛、嘔吐、腹脹、胃痛、食欲不振等脾胃疾病[7]。

15 文獻摘要

《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背與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與十椎及上紀。

《備急千金要方》:眼暗,灸大椎下,數節第十當脊中,安灸二百壯,惟多為佳,至驗。

《類經圖翼》:壹傳雲此穴能退熱進飲食,可灸三壯,常用常效,未見佝僂。

16 中樞穴研究進展 16.1 對食管壁的影響

針刺中樞可使食管蠕動減弱,明顯提高其黏膜皺襞的顯影效果[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