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人: 汪中 汪琬 汪精衛
汪姓當代分布
汪姓族人自得姓以來,經過2000多年的發展,如今已繁衍到了全國各地,而且是人口眾多。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研究人員杜若甫、袁義達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
1982年全國人口0.5Z,隨機抽樣資料,以及1970年臺灣省出版的《臺灣地區人口之姓氏分布》壹書進行統計顯示,汪姓人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38%,據此推算全國當有近500萬人姓汪,按人口多少排列為第57大姓。尤以安徽多汪姓,約占全國漢族汪姓人口的44%;其次為湖北、四川、江蘇、湖南、浙江等省。上述6省汪姓約占全國漢族汪姓人口的72%。
介紹文件
汪姓起源
汪姓來源
壹、出自汪芒氏。
商時有汪芒國,國君為防風氏,漆姓,守封禺之山。《古今姓氏書辨證》說汪姓“出自古諸侯汪芒氏後裔”,《通誌·氏族略》也說:“商代有汪芒(又作汪罔)國,其人以國為氏。”相傳汪芒是巨人之國。防風氏身高三丈。當時大禹在會稽召集天下諸侯,防風氏遲到了,結果被大禹處死。國人後來遷居湖州的山裏,稱汪芒氏。戰國時楚國滅越,汪芒氏也被攻破,後來逃到安徽南部的歙縣壹帶,改姓汪氏,即安徽汪姓。 二、出自姬姓,是周公之子伯禽之後。春秋時,魯成公的庶子滿因食邑於汪(在今山東省境內),其後人以邑為姓,即山東汪氏。清人張澍《姓氏尋源》說:“汪氏之先出魯成公支子,食采於汪,因以為氏。”魯國為春秋戰國時期周王朝之同姓封國,周族的始祖為後稷,傳說是因姜螈踩了巨人的足跡而生,始姓姬。周武王克商後建立了西周,為了便於統治這廣大的新疆土,必須建立屬國以擁護王室,於是采取了分封制。武王、周公、成王先後分封了71個諸侯國,其中有其兄弟15人,同姓14人,周王室子孫壹般都得到封地,做了大小諸侯。周公的長子伯禽被封為魯侯,建都曲阜(今山東西南部),魯國第21位君主是魯成公,成公庶子(舊稱妾所生的孩子)姬滿的封地在汪,其後代便以邑名“汪”為姓。關於汪姓為魯成公之後,清代學者汪琬《堯峰文鈔》卷壹《汪姓緣起考》中記述了其神奇經歷:“吾汪當從姬姓裔為正。又按舊譜,魯成公庶子生而有文在其手,左水右王,故名曰汪。其後子孫遂氏之。……吾汪氏之得姓,當從食采為正。蓋始則以采地為氏,繼則以氏為姓也。”就是說魯成公庶子生下來時,左、右手上分別寫有“水”、“王”二字,因此取名為汪,其後子孫以汪為氏,繼而以氏為姓。安徽《祁門縣誌·氏族考》記載得更富傳奇色彩:“汪氏得姓始於潁川侯,姓姬名汪,魯成公黑肱之次子也。始母夫人姒氏,夢遊汶
(今山東汶上縣,春秋時為魯國中都邑),觀彩虹亙天,心知其祥,覺而有孕,孕二十五月而生子,握手三月乃開,左(手)有水紋,右(手)有王紋,合成汪字,遂以名之為魯上大夫采邑,潁川因以為姓。” 三、少數民族汪姓
《遼史》、《金史》、《元史》以及《李朝實錄》等書中,都記載有不少女真姓,多為多音節的姓,女真人進入中原地區後,受到漢文化的影響,開始將女真語姓改為漢字姓,這其中就有將古裏申氏、汪古氏等改為漢”族汪姓的。《續通誌·氏族略》載:元時翁觀,即汪古,亦作黃摑、雍古部人以汪為氏。元代汪世顯家族就是汪古部落之汪姓。 滿族汪姓
《清朝通誌·氏族略》載:汪,清滿洲人姓,世居沈陽。劉慶華《滿族姓氏錄》稱:清滿洲八旗瓜爾佳氏、完顏氏等均有改姓汪的。今河北隆化縣滿族有汪姓。 土族汪姓
明洪武四年(1371年),南木哥率部歸附明朝,因功授指揮僉事。南木哥子叫汪失去加,取汪失去加之首字為姓,稱汪土司。由此,其後裔及所部民眾以汪為姓。 瑤族汪姓 古代明朝宦官汪直就是瑤族人。
另外,在土家族、回族、錫伯族、東鄉族等少數民族中亦有汪姓。
四、翁姓改姓
翁姓避亂改姓是這壹歷史時期汪姓的又壹來源。翁姓也是姬姓的壹個分支,據《元和姓纂》記載,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今浙江省定海縣東,壹說在廣東省翁源縣東),其後以邑名“翁”為姓。唐德宗時期,翁氏有壹個支脈何公由中原入莆,蔔居莆陽興福裏(今莆田北高竹莊),為入莆始祖。傳入第五世,生下翁乾度。翁乾度在五代後晉天福年間(936年)官拜郎中,娶妻陳氏,生六子。長子處厚,字伯起,宋太祖建隆元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員外郎;次子處恭,字伯虔,宋太宗雍熙二年進士,官拜泉州法曹;三子處易,字伯簡,宋太祖建隆元年與長兄同榜進士,官至劍南少尉;四子處樸,字伯(忄享),宋太祖開寶六年進士,官都曹長判官;五子處廉,字伯約,宋太祖開寶六年與四兄同榜進士,官至大理司直、監察禦史;六子處休,字伯容,宋雍熙二年與二兄同榜進士,官拜朝散郎,韶州通判。翁氏六子齊榮,當時被譽為“滿朝翁六桂聯芳”,遂傳為佳話。
介紹文件
汪姓遷徒史
汪姓遷徙史
起姓於安徽的汪芒氏的汪姓和山東以邑為姓的汪姓,是我國早期歷史上汪姓在南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帶。其中北方的山西省境內發展成了壹大望族。東漢末年,汪文和遷居新安(今安徽歙縣),發展成為新安壹帶望族,唐代汪華封越國公。世居今安徽歙縣,家族甚旺。宋代以後,汪姓迅速繁衍起來,成為我國南方的壹個典型大姓。 遷入臺灣
汪姓族人早在宋代就已登上了臺灣島,《臺灣通誌·人民誌》關於臺灣開發的壹節中提到:
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汪大猷知泉州時,所轄領地靠海,海中有“沙洲數萬畝,號平湖(今澎湖)”,經常被周圍島上的夷人上岸來搶掠東西,殺擄人口。為防止騷擾,起初,每年遇有南風起時,汪大猷便派兵守衛防備,但是反復如此兵士疲憊,耗費軍資,還是防不勝防。於是親自登島,造屋200間,派遣將領兵士分別駐守,夷人不敢再來侵犯。此事《宋史·汪大猷傳》中也有記載,汪大猷當是汪姓入臺第壹人。元代航海家汪大淵也曾自泉州渡海峽登島,在其《島夷誌略》壹書中,對澎湖
(臺灣)的地理環境、社會狀態作了詳細的記述。而汪姓定居臺灣在清代,始遷者多為與臺灣隔海相望的福建、廣東人。臺北三垂
鎮《汪氏族譜》稱其來自福建,“汪姓起家新安(即歙縣),後自歙縣徙婺源,自婺源徙休寧(今安徽休寧縣),而後入閩,居泉州之天馬山”。後由閩入臺。 康熙四十至五十年 (1701—1711),汪仰瞻入墾竹北——堡苦令腳 (今新竹市古賢裏);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汪玉潤居臺灣府,是年中武舉;
雍正七年(1729年),泉州人汪東文開墾於翠竹北——堡舊港莊(今新竹市);
雍正七年(1729年),廣東人汪淇楚開墾於竹北二堡紅毛港(今新竹縣紅毛鄉);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廣東人汪復隆開墾於今苗栗縣卓蘭鄉;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汪春源居今臺南市,是年中舉人。
經過二三百年的繁衍,如今的汪姓已發展成為臺灣較大的姓氏之壹,1954年臺灣文獻委員會對臺灣姓氏進行了壹次調查,在當時臺灣的737種姓氏、828804、戶居民中,汪姓有1259戶,按戶數的多少排列,居第
74位。在分縣統計資料中,汪姓人在臺北有205戶,新竹5l戶,苗栗8戶,臺中l戶,南投79戶,彰化176戶,嘉義171戶,臺南76戶,屏東5戶,花蓮6戶。以城市統計臺北市104戶,基隆市160戶,陽明市38戶,臺中89戶,臺南80戶。其中以臺北縣和基隆市為最集中地。 遷入港澳
香港、澳門與內地地緣鄰近,為內地居民的遷入提供了方便,這兩地的汪姓族人中的壹些人還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如香港德昌電機控股有限公司主席汪穗中,籍貫上海,公司主要經營、產銷各種微型發動機,是世界三大微型發動機制造商之壹,1996年擁有財富3億美元。香港太平協和集團公司主席兼董事總經理汪世忠,祖籍廣東東莞,生於臺灣,與兄長汪世昌、汪世華***持有70%多的太平協和公司及美國協和集團股份。1979年被派往香港成立太平協和公司,經營液晶體顯示表及手表元件貿易。後又到深圳設廠,其生產的天霸表、海霸表曾在大陸十分暢銷。另外,還經營零售百華、物業發展和電訊服務,其中零售百貨以中國大陸市場為主,目前,在北京、上海、沈陽、西安、寧波等地均設有商 場,估計資產約3億美元。
徒居海外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政治腐敗,內戰不斷,水旱頻仍,廣大人民在水深火熱中度日,而在此時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海外殖民地的開拓和開發,資本主義市場對於勞動力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的人民紛紛遷往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等地謀生,這其中不乏汪姓族人。移居海外汪姓族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在當地紮下了根,有的還做出了較大成績,如泰國的汪東發,祖籍廣東揭陽縣,為泰國兩儀糖業集團董事長。兩儀集團是泰國最大的糖業集團之壹,約占市場的15%—Z0%。除了糖業之外,兩儀集團還經營金融業、房地產業、制造業及采礦業等,1996年時家族財富已達10億美元。如今,汪姓族人的足跡已經遍及世界各地。
汪姓家譜介紹
家乘即家譜,又稱家傳、氏譜、宗譜、族譜等,是專門為記錄歷代家族成員及其血
緣關系編寫的書冊,具有區分家族成員血緣關系親疏遠近的功用,是我國封建宗法制度的產物。隨著家族內部子孫的繁衍,壹個家族會不斷發生分化,分出不同的世代和支系。這種同壹血緣的延續與分化,最初是靠口頭記憶和傳承的,從文字產生以後,我們的祖先就開始用文字記載族系的繁衍·傳承了。隨著歷史的發展,家譜由官修變為私修,所錄內容不斷豐富,其功用也不斷增加和變化。明清以後,家譜同各姓氏的郡望、堂號壹樣,不僅為區別姓氏源流,可作為數典認祖,研究歷史、地理、社會、民俗等參考資料,它還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政治、社會、婚姻等方面註重出身門第,強調血緣關系的尊卑,修譜之風興起,不但官方專設譜局編修各姓族譜,而且民間也廣修家譜,此時的汪·姓家譜亦不在少數。隋唐開科取士,舊士族紛紛衰敗,許多族譜在亂世中散失。到了宋元明清各代,私修家譜又風行,民間撰修有大量家譜,幾乎每家每戶都修家譜,並且每隔幾年還要重修,但由於兵燹水火等因素的影響,保存下來的族譜並不是很多,且多為清以後的。《中國家譜目錄》(國家檔案局二處,南開大學歷史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圖書館合編,1997年9月中華書局出版)收錄現存全國各地圖書、檔案部門的汪姓家譜259種,《上海圖書館藏家譜提要》(上海圖書館編,2000年5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收錄的汪氏族譜131種,其中明代編修的有50種之多,這在全國所有姓氏族譜中是少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