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孔子的“禮”包含哪些內容

孔子的“禮”包含哪些內容

提起孔子的‘禮’我原來認為是主張復辟《周禮》的等級制度以區分人在社會上尊、卑、貴、賤的地位。而在《論語》中又不難看出孔子所提倡的‘禮’除了區分等級之外還包含著待人處事要用禮節、禮貌來表明妳對他們的愛戴之心。為了了解‘禮’的實質我大概的翻閱了壹下《周禮》、《禮記》、《儀禮》這三篇古籍的內容,我認為這三個之間的內容有連帶關系,‘禮’是它們的統稱。

首先說《周禮》,它是闡明周朝為了管理國家所建立的中央級的組織和管理機構有六個,詳細地制定出各個部門的人員編制,以及工作內容、權力範圍和工作方法,分別設立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統治者是希望通過這六個部門的分工協作國家能夠達到和平安定經濟不斷向前發展的目的,如果說《周禮》只是為了區分人的尊、卑、貴、賤達到確立宗法制度的繼承人而制定的,我認為有些偏頗。因為中國人歷來主張天人合壹,所以周朝主張國家的組織結構也應當效法大自然,在大自然中食肉動物控制著食植物的動物數量,食植物的動物又控制著植物的生長,自然界的萬物是相互控制和諧***存的。以家族為單位的群體動物都有嚴格的等級劃分***同服從於壹個首領,使所有的家族成員能夠齊心合力地為了保障群體的生存而努力,壹片廣袤的森林也有高中低的不同地位何況是人類社會呢?所以人類區分等級由少數人來控制和管理國家是合乎自然法則的。因為人類是高智商的動物各種思想十分復雜,要想人們能夠服從少數人的管理達到相互間的和諧,就需要制定壹個統壹的標準來約束人們無序的自由散漫的思想和行為,不然就是壹盤散沙團結不到壹起。孔子把這種規範人們思想和行為的標準稱之為“禮”。

問題在於自東周開始各諸侯王不是為了國家的安定提高百姓的生活盡自己的職責,而是為了個人的享受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權力瘋狂的為己謀私,貪汙腐化壓榨百姓形成了壹個特殊的階層,這樣的結果並不是周朝治“禮”的初衷,老百姓反對的不是等級的劃分,反對的是那些貪汙腐化的官員利用自己的地位來壓迫和剝削老百姓。老子在《道德經》中之所以要求統治者向古代聖人學習,以百姓之心為心做壹個全心全意為百姓服務的好榜樣,就是因為他們貪得無厭的欲望太過分了,把百姓視為芻狗對他們進行非人性的壓榨和剝削,老子認為他們這樣的做法簡直就是壹幫強盜。

在《禮記》中已明確的講“禮”是用來教育人們:“傲不可長、欲不可縱、誌不可滿、樂不可極”。禮的作用是:“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因為好壞、善惡、上下、前後……都是相互比較而存在的,所以《禮記》中說:“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辨爭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祭祀鬼神,非禮不誠信不莊重,今人不知禮與禽獸無別矣。是故聖人作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自知別與禽獸。”《禮記》和《儀禮》是《周禮》的補充是為了統壹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達到服從於《周禮》的目的。

《禮記》:是規範人們平時生活中的穿戴和行動坐臥的儀表,在家庭中應當怎樣才算是做到了孝悌;在社會不同場合中應當如何穿戴才能適合自己的身份和社會地位;待人接物怎樣做才能證明妳對他們是出於愛戴和尊敬的心……。《禮記》規範這些行為的目的是為了提高人們自身的思想品質和道德修養,每個人都能在社會不同的場合中恰當地表現出良好的社會道德,就能證明人類社會是壹個相互關愛、相互尊敬的高度文明的社會,這就是我們要繼承的優良傳統。

《儀禮》:因為人們要想表達自己對某人或事的關愛和尊敬,不同的事物必須通過不同的儀式才能表達明確(例如:現代女人喜愛男人單腿下跪雙手捧束玫瑰說:“我愛妳!請妳嫁給我吧”這種儀式。)所以古人制定出了如:士冠禮、婚禮、士相見禮、鄉飲酒禮、鄉射之禮、燕禮、聘禮……等等十七種儀式。所以《儀禮》是用不同的儀式來表達人們對不同的人和事的愛戴和尊重之心。

現在這些儀式簡單化、時代化了但沒有完全拋棄,著裝和形式變了但以此來表達自己的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的思想沒變,變化的只是拋棄了儒家那種虛偽而繁瑣的酸腐味兒。

孔子主張“中庸”,現在解釋中庸的含義是:“待人接物要調和折中、不偏不倚。”這種解釋和《禮記》中的解釋相差甚遠,《禮記》的解釋是:“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之位,萬物育焉。”其中大意是:人在心平氣和的時候不會有任何喜怒哀樂的表情這就是“中”,壹旦產生喜怒哀樂就要采用有禮有節的表達方式,妳的表達方式符合禮節的要求就是“和”,能做到和就達到了“道”的要求。“中”它是天下萬物之根本(“中”就是平靜、安定);“中”與“和”相符是區別萬物不同地位的要求(如:父逝,披麻戴孝哭聲悲痛者,其家庭的地位壹定是兒子,只有兒子的哭聲悲痛才算是孝子才符合“禮”的要求。)

中庸的“中”表示人們心平氣和的心態,“庸”《說文》解釋為“用”,“中庸”就是人們要采用心平氣和的心態對待和處理壹切事物,這樣才能做到有禮有節。這種理解就和老子的虛靜是萬物之本壹脈相承,也證明了孔子是真正的把古聖人的思想理論付諸於了實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