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尋常渴簡介

尋常渴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概述 3 病因病機 4 癥狀 5 辨證論治 6 參考資料 附: 1 治療尋常渴的方劑 2 治療尋常渴的中成藥 3 古籍中的尋常渴 1 拼音

xún cháng kě

2 概述

尋常渴即渴[1]。為癥狀名[2]。為與消渴區別,故稱尋常渴[1]。《證治準繩·雜病》:“口燥咽幹,此尋常渴,非三消證。”指自覺口咽幹燥之癥狀[2]。

3 病因病機

多因肺胃有熱,津耗血少所致[2]。也可因水濕、痰飲、瘀血阻滯,或脾虛不運,或腎陽虛衰不能化氣,使津液不能上承而致肺胃有熱者[2]。

4 癥狀

渴喜冷飲,便秘溺赤,苔黃脈數[2]。

5 辨證論治

治宜清熱瀉火[2]。選用麥門冬飲子、白虎湯、承氣湯等[2]。

津液虧耗者,咽幹口燥,煩熱升火,舌幹少津[2]。治宜養陰生津[2]。用六味地黃丸、增液湯、五汁飲等,熱戀傷陰者,可用連梅湯[2]。

血虛者,多見於大失血及產後,頭暈目花,面白唇淡,舌質淡,脈芤[2]。治宜補血益氣,用四物湯、當歸補血湯等[2]。

水濕停留者,渴不欲飲,胸悶納呆,腹脹肢腫,小便不利,苔膩脈濡[2]。治宜祛濕利水,用胃苓湯、五皮飲等[2]。

痰飲內停者,口渴胸悶,短氣,吐痰涎,心下悸,或嘔吐、反胃等[2]。治宜溫陽化飲,用小青龍湯、苓桂術甘湯、半夏茯苓湯等[2]。

瘀血內阻者,口渴而但欲嗽水不欲咽,唇萎,唇紫,脈澀[2]。治宜活血祛瘀[2]。用桃紅四物湯、血府逐瘀湯等[2]。

脾虛不運者,口渴而稍飲即止,或喜熱飲,四肢困倦,脈弱無力[2]。治宜健運[2]。用七味白術散、春澤湯等[2]。

腎陽虛衰者,口渴欲飲,飲壹、二口即厭,或水入即吐出,惡寒肢冷,嗜臥,脈細[2]。治宜溫陽補腎[2]。用金匱腎氣丸、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