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籍中關於甘汞和升汞有哪些記載?

古籍中關於甘汞和升汞有哪些記載?

中國古代金丹家大約在漢代制得了甘汞,在晉朝時制得了升汞。漢代《太清金液神丹經》卷中記載了壹種“作霜雪法”,所用原料是曾青、輿石石、石硫磺、戎鹽、凝水石、代赭、水銀等七物,升煉產物中可能含有甘汞。西晉《崔氏方》中的“造水銀霜法”,是壹種制備純凈甘汞的方法。其法用水銀、石硫黃、伏龍肝、鹽末為原料,升煉七轉而成。中國金丹家在宋代開始用水銀、食鹽、皂礬三種原料升煉輕粉,這在宋人撰《靈砂大丹秘訣》中已有記載。但由於皂礬能促進升汞的生成,所以,按這種配方升煉的產物可能混有升汞。明代鄺瑤《便民圖纂》記載了以明礬、白鹽、水銀三味為原料“燒輕粉”的方法,這是最為精簡、合理的升煉純凈甘汞的方法,至今仍在中醫上應用。隋代蘇元明《太清石壁記》所載“五味丹方”以水銀、水銀霜、硝石、寒水石、石膏、石膽為原料,升煉產物為升汞。宋代《靈砂大丹秘訣》最早記載了升煉粉霜的鹽硝礬法。其配方是:“明信半兩,白礬四兩,焰硝半兩,汞二兩,皂礬二兩。”但按這個配方升煉,所得產物是升汞和砒霜的混合物。元代《月桂長春丹》記載的“升粉霜法”也是鹽硝礬法,配方為:汞壹兩、食鹽壹兩、明礬二兩、硝六錢。按元代的這個配方升煉,可制得純凈的氯化高汞。《墨娥小錄》卷十壹《丹房燒煉》記載了兩種造粉霜的方法,壹種是“鹽硝礬法”,另壹種方法所用氧化劑除硝石外,還有無名異。明代劉文泰等在《本草品匯精要》中對升粉霜之法的記述很像現在使用的化學實驗法教程,藥劑的用量為焰硝、食鹽、白礬、皂礬各壹斤;升煉儀器為陽城罐,上用盛水的鐵燈盞蓋之;控制反應溫度的辦法是先文火後武火,並控制盞中存水量,以沿盞邊的水滾沸為度;反應時間以燒完三炷香為則;產物規格要求“堅白壯如寒水石壹般”,這樣才能“入藥用”。清代金丹家發明了壹種上火下凝式煉氯化高汞的方法,這種方法可能源於上火下凝式煉汞法。清代蔣示吉在1663年成書的《醫宗說約》中首次公布了大白降丹的煉法,其配方為:水銀壹兩,朱砂、雄黃各三分,硼砂五分,食鹽、白礬、火硝、皂礬各二兩五分。其煉法與《本草品匯精要》記載的用陽城罐煉汞的方法相同,程序大致為:先將諸藥裝入口小的公罐內,以微火燒結成胎;再將公罐倒合於口大的母罐上,用鹽泥固濟口縫,於凈地挖壹小坑,內置凈水壹碗,將無藥罐放於碗內,用瓦片蓋密此坑,以防炭灰落入碗內;最後在有藥罐上以炭火加熱,約三炷香時間,冷定後開去上罐,丹在下罐。趙學敏在《串雅內編》中記錄了白降丹的另壹種配方:水銀、火硝、白礬、皂礬、白鹽各九錢,並指出白降丹壹名“夏冰對配丹”。邵澍在《外科輯要》中附錄壹種名為“小白降丹”的配方:水銀、火硝、生礬各五分,食鹽二分。不難看出,趙氏記錄的“夏冰對配丹”和邵氏附錄的“小白降丹”都是極純凈的氯化高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