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魯西南民間織錦技術史

魯西南民間織錦技術史

嘉祥紡織加工的最早記錄見於《戰國策·秦策·秦武陽為甘茂篇》,其中有曾子母親織布的記載。此外,嘉祥烏石寺漢畫像石上還有壹幅曾母親的投影圖,其中曾母親使用的斜織布機就是今天遍布魯西南的豎織布機的祖先。劉向《西漢悍婦傳》中有“秋胡戲妻”的故事,記載秋胡的妻子靠種桑養活婆婆,秋胡在桑林中與妻子戲耍。秋胡,春秋時生於南武城(今嘉祥縣南武城遺址)。這些史料表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嘉祥地區就是蠶桑之地,紡織技術已經很高了。漢代,康福(今集寧)是中國三大紡織服裝手工業中心之壹。魏晉南北朝時期,桑麻在魯西南地區廣泛種植,桑麻紡織進壹步發展。唐代詩人李白、杜甫“魯人重織,織布機響幕”、“萬奇趕班,男耕女桑,互不相失”的詩句,描繪了唐代山東紡織業的盛況。宋代,魯西南的絲麻織物聞名中外。

到了元朝,黃河流域種植棉花,用棉花作原料紡紗織布越來越普遍。魯西南地區的人們將傳統的絲綢和大麻與棉紡織技術相結合,織出的棉布就是我們所說的魯錦。嘉祥元代曹元墓出土的棉菱形織錦的精美圖案,說明嘉祥民間初期的織錦技藝已經非常精湛。明初,魯西南地區開始大面積種植棉花,棉紡織技術日趨成熟。明清時期,隨著織造工具的改進和紡織、印染技術的發展,魯西南的棉紡織業進入了壹個非常繁榮的時期,金鹿的織造技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金鹿曾在清朝被作為貢品贈送給朝廷,中央美術學院民間美術研究所至今仍收藏著數百種清代金鹿。清末,隨著洋布的湧入和民族紡織業的發展,手工編織的魯錦受到沖擊,逐漸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