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65卷,其中《舒威》30卷,《舒舒》15卷,《兀術》20卷,主要記載了魏、蜀、吳三足鼎立的歷史。陳壽(233-297),西晉時巴西韓安(今四川南充)人。他不太好學,所以對歷史的事業很感興趣,對《尚書》、《春秋三傳》、《史記》、《漢書》等史書都有深入的研究。喬州,壹個同縣讀書的學者,被任命為蜀漢的朝廷官員。280年,金滅,結束了割據局面。陳壽當時四十八歲,開始寫《三國誌》。在陳壽撰寫《三國誌》之前,已經有了壹些關於魏、吳的歷史著作,如(?-266)的舒威,於謙的《魏略》,趙薇的兀術等。《三國演義》中的舒威和兀術主要是根據這些史書寫成的。蜀國政權沒有設立史家,也沒有專人負責搜集材料,編纂蜀國歷史。舒舒的資料是由陳壽收集和編輯的。陳壽寫作時間接近三國,可供他人借鑒的成果不多。另外,他是私人作家,沒有條件獲取大量的文件和檔案。我們讀《三國誌》會發現,陳壽有史料缺乏的難處,內容不充分。陳壽沒有寫日記。要想了解三國時期的法律法規體系,就不得不求助於《晉書》。陳壽還撰寫了《呂布傳》、《古國誌》等書,編輯了《諸葛亮集》。可惜這些書後來都丟了。
關於《三國演義》的版本,壹般認為《三國演義》是元末明初羅貫中在三國民間故事、三國戲、三國平話的基礎上,利用陳壽《三國誌》、《裴松之筆記》等史料寫成的壹部偉大的歷史演義小說。
通俗三國演義:經常說的羅本,因為成書於明朝(公元1522年),所以也被稱為“嘉靖版”。嘉靖共分24卷,每卷10次,回復字數統壹,均為七字。嘉靖沒有提到關索這個人物。學界主流觀點認為這是最接近羅貫中《三國演義》原著的。嘉靖版現在也很少見了。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書店裏看不到。也許可以在二手書店找到。。
毛本:清初學毛倫、毛宗崗的壹個版本,在康熙年間修訂,並加註釋,常稱為毛本。其特點是突出“尊劉貶曹”的觀點。毛本不分卷,***120,有壹個關鎖的故事。隨著毛本的出現,羅本逐漸消失在默默無聞中。《毛本》是當今流傳最廣的《三國演義》版本。清代以來,由於毛倫父子修訂的《三國演義》的流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受到的關註較少,少數研究者甚至把毛本的《三國演義》作為研究羅貫中思想的依據,從而造成了壹些誤解。比如有壹種觀點認為,羅貫中從尊劉抑曹的封建正統出發,壹味醜化曹,極有美化劉備之意。但實際上,這恐怕是因為《三國演義》中所體現的毛倫、毛宗崗的思想與羅貫中的思想混淆了。毛本《三國演義》裏,曹操真的被罵了。羅本的《三國演義》批評了曹操,但也有許多贊美的話。
《三國誌》和《三國演義》有什麽區別?其實答案很簡單,壹個是正史,壹個是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