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討論百家爭鳴,符合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筆者認為:就***性而言:人類對水資源利用平衡與失調,必導致積水成患或幹旱為災。在綠洲生態環境中過度開發,濫砍濫伐破壞植被,則勢必導致幹旱加劇,沙漠擴大綠洲消失。但作為樓蘭這樣迅速消失的個性問題就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探尋符合實際的科學結論。本文根據最近幾年我國沙塵暴的頻發,國際對自然災害研究的新成果,提出"綠洲樓蘭古城毀於沙塵暴"新說,就教於專家學者,有待於考古論證。為了說清這個觀點,擬討論下列三個問題:?
壹、樓蘭古城興起與消失的大體過程;?
二、樓蘭消失過程是漸變還是突變?
三、論證樓蘭迅速消失是極端特異突害氣候--沙塵暴所致的依據。?
(壹)?
樓蘭古城的興起與消失,大體可分為4個階段,即起始期,興起期,鼎盛期,消失期。?
第壹階段起始期:1997年在樓蘭地區發現距今3800年古墓溝六座古墓,陪葬品極簡陋,僅有壹包黃麻,壹個草編小簍,簍中有10多粒小麥。墓主人都是男性,以麻布裹身,頭戴尖頂氈帽,帽上插有羽毛,沒有陶器金屬等陪葬品和工具。考古學家王炳華認為:"當時生活相當原始、貧困、生產力不高"。?(1)?1980年春孔雀河尾閭鐵板閘,出土壹具距今3380年保存完好的女屍,也未發現其它陪葬品,說明時間推進了約500年,樓蘭社會生產力,社會文明沒有提高。2001年1月考古工作者重新找到了得而復失達60年的小河口墓地,內涵極為豐富,墓葬跨度由距今1600年左右到4000年。不論古墓溝墓群,還是小河口墓群都反映出樓蘭地區居民起始於距今4000年上下,發展非常緩慢。?
第二階段興起期:歷史上最早出現"樓蘭"這個地名是西漢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匈奴王冒頓單於在給文帝信中說,匈奴軍隊"定樓蘭、烏孫、呼揭及旁二十六國……"。?(2)?這裏雖然說明樓蘭已是壹個國度,但不明確它是大國還是小國,是"居國"還是"行國"以及它的軍事、政治地位。過了半個世紀漢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漢使張騫出使西域,於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回到長安在向武帝會報中說到"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3)?回答了樓蘭是壹個綠洲城郭居國、臨近水邊,雖然"兵弱易擊",但位置非常重要,影響王朝對西域的開發,"樓蘭、姑師當道,苦之"。?(4)?要開發西域首先要打通通往西域的要道口樓蘭。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虜樓蘭王,遂破姑師"。其時樓蘭是壹個小國,介於漢王朝與匈奴王之間,到昭帝元風四年(公元前77年)漢王朝勢力控制了樓蘭,"更其國為鄯善國"。?(5)?應鄯善國國王尉屠耆之請,派遣伊循都尉鎮守離城不遠的伊循,駐軍屯田保護鄯善國政權。從屯田起樓蘭進入了興起時期,然發展並不快,到元帝時(公元前48-33年)樓蘭在西域幾十個國家中仍是壹個小國:戶口1570,人口14100,勝兵2912人,職官有輔國候、谷阝胡候、鄯善都尉,擊車師都尉,左右且渠、擊車師君各1人,譯長2人。?(6)?在昆侖山前7國中,戶口、人口均排在第4位,勝兵人數排在第3位。把樓蘭興起時間定在公元前壹世紀中葉,也許不會離譜。?
第三階段鼎盛期:隨著東漢魏晉與西域、中亞交流,絲綢之路暢通無阻,中西文化、貿易往來頻繁,樓蘭古城亦由興起逐漸達到鼎盛。1999年12月在離樓蘭48公裏地方,發現壹座魏晉時代古墓彩棺。彩棺集合著東西方文化特征,既繪有代表東方文化象征日、月的"朱雀"、"玄武",又覆蓋著代表西方文化羅馬風格的絲紋栽絨毛毯,死者為男性老年,著棉、絹質地的長袍。小河古墓群中亦發現彩棺,圖案以黃、橘紅、綠等色,繪有銅錢花卉紋,並以斜線分格。樓蘭遺址出土的漢簡,亻去盧文簡,建築遺存和《漢書》、《晉書》、《資治通鑒》等文獻記錄,都證明古城文化、經濟在公元壹世紀中葉至4世紀30年代,逐步達到鼎盛,跨度300余年。?第四階段消失期:破譯樓蘭消失的確切時間,目前依據只有三條:①樓蘭遺址發現的用亻去盧文寫的有年代的簡片賣:上書"茲偉大國王上天之子都伽·伐色摩那陛下在位十壹年七月,諸民遠離國境"。?(7)?伐色摩那國王於公元321-334年在位,按此推算11年應在公元332年,即東晉鹹和七年。亻去盧文公元二世紀中葉至四世紀後半葉流行於於闐、鄯善壹帶,明顯接受樓蘭語與伊蘭系諸語的影響,現在偶見於古佛經中。②樓蘭遺址中,所發現的亻去盧文簡、漢簡,其年代記載都止於4世紀30年代,沒有發現明確署有四世紀中葉及其以後的遺存。③公元399年即東晉安帝隆安三年高僧法顯去印度求法,路徑樓蘭,這裏已經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度處則莫如所擬,唯以死人枯目為標耳"。?(8)?以上三點完全可以認為樓蘭消失在公元332-339年之間,時間跨度很短很短,具突變特征。
(二)?樓蘭古城的消失是突變不是漸變。西漢初年張騫通西域時所見到樓蘭經濟,是"少田,寄田仰谷旁國","民隨畜牧逐水草"。?(9)?當時農業經濟很不發達,糧食依賴鄰國。公元前77年駐軍屯田,開始種植粟(即黍)、大麥、小麥耐旱作物。經過兩個多世紀開發經營到晉初,這裏已是"立屯田於膏腴之野,列郵置於要害之地,馳節走驛不絕於時月,商胡販客日款於塞下"。?(10)?這些記載雖然是古人寫的,也許會有謚美之嫌。現代人經過考證對古城面貌描繪為:森林茂盛水草豐,七裏十萬家,駝鈴悠悠,商賈不絕,壹派繁榮景象。?(11)?樓蘭農業開發經濟繁榮,交通繁忙,當政者已看到了保護生態保護森林的重要性,樓蘭廢墟中發現壹份"森林保護法",規定:樹活著時如將樹連根砍斷,罰馬壹匹;若砍斷樹枝,則罰母牛壹頭。?(12)?以上表明三點:①當代人研究兩漢在樓蘭常駐有屯軍壹萬多人,最多時達壹萬五千人。?(13)?據此推算出墾耕面積達15萬平方公裏,比羅布泊總面積10萬平方公裏大三分之壹,是不可能的,羅布泊地區也沒有被墾遍。②樓蘭總氣候沒有過大的向對人類生存生產嚴重不利的方向發展,或出現制約經濟繁榮的不利的自然因素。③樓蘭國當政者,包括漢晉派駐的使臣,已經註意到樹木對保護生態的作用,有意識地保護樹木,從這個側面反映出樓蘭地區沒有因過度開發農業,而砍光伐光植被。?
就沙漠化擴大成因壹般理論而言,如果因人類活動,農業過度開發,植被遭嚴重破壞,水土流失等成因,勢必有壹個相對較長的漸變過程,或呈階段性。小河口墓地時間跨度2000多年,既有距今4000年的木乃伊,也有魏晉時代的彩檜棺,說明它們周邊沙漠基本穩定,最起碼在最後壹批亡靈進入這座墓地時,沙漠沒有較大或很大變化。如果沙漠向墓地推進,樓蘭王國貴族成員絕不會仍埋到這裏,也不會彩繪巨大木柱,建精美的木柵欄,醒目的享堂。假若是特殊極端異常自然災害所致,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可能在較短時間內,毀滅掉壹切文明。世界地球史上,古生物曾遭過五次大滅絕,每次起因都是突變的自然災害引起的。?
樓蘭古城在4世紀30年代,並沒有反映出因過度墾耕,生態非常惡化臣民難以生存,棄城他遷的跡象,或已分批他遷的記述。相反,這壹時期有不少出土遺存和歷史文獻,記述了中原和西域少數民族,對控制樓蘭的鬥爭實錄。如沙漠兵臨城下即將棄之,爭之有何意義?余太山《西域通史》根據亻去盧文簡片賣論述:大約在公元270年以後,晉勢力似乎撤離了樓蘭,鄯善國王安歸迦(在位時間3世紀50-90年代)和重要官員到樓蘭視察活動,並在樓蘭地區設立州、縣、百戶、十戶等行政機構,各署長官審理案件、收稅,管理官方籍賬,且從鄯善腹地向樓蘭移民,土地都沙漠化了移民幹什麽?安歸迦還接受晉王朝授予的"待中"、"大都尉"之職。?
樓蘭遺址發現西晉鹹和三年(公元328年)西域長史李柏為了抗擊高昌與焉耆國搞統壹戰線,於五月七日致焉耆國王的文書,"善言問候,甚表關心和尊重,以示絕無敵意"。?(14)?此時略早於樓蘭國王伐色摩那十壹年。樓蘭的消失就在於"突然"這個癥結上,我們要弄清楚的也就是這個"突然"的原因。?
僅僅過了半個世紀90年代高僧法顯依然走樓蘭這條路線去印度,所看到的樓蘭已經是壹片荒涼了。但鄯善等國在內的廣大樓蘭地區並沒有被沙漠吞食而消失,絲綢之路沒有完全關閉。到公元8世紀唐代軍旅詩人岑參仍留下壹首過樓蘭的詩句:"官車西去過樓蘭,營幕傍臨月窟寒。蒲海曉霜凝馬尾,蔥山夜雪撲旌竿"。當代考古也證明,羅布泊不是在4世紀因沙漠浸蝕而幹涸的,而是經過10多個世紀的漸變才消失。1931年有人實測羅布泊南北長170公裏,東西寬40-90公裏,仍有較豐富的水生動、植物。1942年《申報地圖》描述羅布泊面積為3006平方公裏。?(15)?羅布泊的消失與樓蘭古城的消失,是兩個不同成因的結果,也就不能簡單化,用壹種理論來解釋"突變"與"漸變"兩個不同的現象。?
(三)?
我們認為樓蘭消失的直接原因,是異常特大頻發的沙塵暴。樓蘭所在地幹旱生態、風沙、高溫高寒,從本質上說是地殼運動形成的自然現象,無人為痕跡,並非始於兩漢對這個地區的農業開發。因此說樓蘭迅速消失,實質應歸咎於自然,但絕不否定人類不科學的開發活動推波助瀾作用。2002年3月21日中科院葉篤正院士向媒體說:"我們要重新認識沙塵暴",沙塵暴"從本質上講是壹種自然現象,人類雖然可在減輕其危害方面有所作為,但不能徹底根治"。2002年4月24日媒體報導:我國首次發現西漢時期敦煌地區發生沙塵暴的漢簡。我國史書也有沙塵暴氣候的記載:《詩經·邶風·終風》有"終風且霾"句,《後漢書·郎豈頁傳》有"時氣錯逆,霾霧蔽日"。"霾",《辭海》解釋為:"大氣混濁態的壹種天氣現象"。即夾著沙塵飛揚的沙塵暴。古籍中把沙塵暴寫成"黃霧"、"飛沙走石"、"黑氣"、"黑霧"等認為是壹種不祥之兆。《晉書·天文誌》說:"凡天地四方昏氵蒙若下塵,十日、五日已上,或壹日或壹時,雨不沾衣而身有土,名霾,故曰天地霾,君臣乖"。《晉書》記載:從公元249年,即三國魏齊王曹芳嘉平元年;到公元402年即東晉安帝元興元年,153年中記錄了15次嚴重災害性沙塵暴,其中有壹年兩次的。錄之如下:?
魏齊王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正月壬辰,西北大風,發屋拆樹木,昏塵蔽天。?
孫休永安元年(公元258年)十壹月甲午,風四轉五復,蒙霧連日。十二月丁卯夜有大風發木揚沙。?
西晉懷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十二月,黑氣四塞。?
西晉湣帝建興二年(公元315年)正月己已朔黑霧,著人如墨,連夜五日乃止。?
東晉元帝大興四年(公元321年)八月,霧埃氛蔽日。?
東晉元帝永昌元年(公元322年)十月,京師大霧,黑氣蔽天,日月無光。?
東晉明帝太寧元年(公元323年)正月癸已,黃霧四塞。二月又黃霧四塞。?
東晉穆帝永和七年(公元351年)三月,涼州大風拔木,黃霧下塵。?東晉孝武帝寧康三年(公元376年)三月,朔,暴風迅起,飛沙揚礫。
東晉孝武帝太元四年(公元379年)八月乙未,暴風揚沙石。?東晉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癸未,黃霧四塞。?
東晉安帝元興元年(公元402年)十月酉申,朔黃霧混濁不雨。?
就以上不完全資料統計:3世紀3次;4世紀9次,其中311-315年2次,321-323年3次,351-383年4次;5世紀1次;總計13個年度15次。非常清楚表明:4世紀屬於"沙塵暴百年多發期",壹個世紀中有兩個多發高峰,第壹峰期出現在20-30年代,第二峰期出現在50-80年代。這與文字記載的"諸民遠離國境","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完全吻合。由此認為毀滅樓蘭綠洲古城直接原因,是4世紀多次出現的特大沙塵暴,禍首在蒙古國和我國西部大沙漠。對這個觀點我們不妨用2000年、2001年、2002年,我國出現的沙塵暴天氣作歷史反證:?
20世紀50-60年代,我國沙塵暴出現的次數呈下降減少趨勢,90年代逆轉,21世紀上升,2001年1-5月頻繁,規模和頻度都超過以往,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所罕見,***出現18次沙塵天氣,揚沙日數達24天。專家說"近年我國強沙塵暴陡增,是因為處於厄爾尼諾事件的高峰期所致"。提出"我國已進入沙塵百年多發期"的警告。2002年3月19、20兩天新疆、甘肅、北京、天津直至長江以南18個省市區,出現近10年以來最大的壹場沙塵暴天氣,能見度壹般在500米以下,有些城市路燈自動開啟,甘肅東部還出現特強沙塵暴--黑風暴,伸手不見五指,繪昌縣能見度為零。近年來我國已出現因沙塵天氣,沙丘逼近遷村、遷鄉、甚至要遷縣城的事。?
本文討論的內容,不是沙漠化和沙漠化擴大化的成因問題,而是樓蘭綠洲在不到半個世紀中迅速消失的直接原因問題,探討它有助於認識自然災尊重自然法規。?
2002年3月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報導:俄羅斯遠東瀕海水文中心主任鮑·庫巴說:"瀕海地區出現的特大沙塵暴天氣,是俄羅斯遠東地帶百余年來從未有過的"。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雨量和蒸發量與我國西部地區相比,懸殊太大,同樣出現了沙塵暴。我國科學家劉紀遠說:2002年"3月20日這樣強度和規模的沙塵暴是百萬年尺度全球變化的結果"。所以探討樓蘭綠州迅速消失的原因不能停留在總結列祖列宗"過度"開發農業的"錯誤"方面,而要擴大視野。?
人類社會總是要前進發展的,不可能永遠停留在原始森林,狩獵充饑,不食糧食的原始水平。開發農業是永恒的主題,今後還得開發,問題是開發規劃全面不全面實際不實際,違不違反自然法則,犧牲不犧牲長遠利益等科學含量。我們希望積極加強對自然災害預測、防範、減少災害損失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