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般指長生不死、修煉得道的人,即“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遊求於外者。”(《漢書·藝文誌》)亦稱“仙人”、“真人”、統稱“仙真”。若從“神仙”壹詞的廣義和道教神學來看,神與仙是有區別的,神是先天自然之神,是出於天地未分之前,亦稱先天之聖;仙是後天在世俗中修煉得道之人,亦稱後天仙真。
神仙思想淵源流長,中國古籍中的“神”字,內涵相當豐富,既包含有“超自然力”,人們難以預測、駕馭者謂之神,如《易》曰:“陰陽不測之謂神”,又曰:“唯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又有精、氣等謂之神
如“子曰:‘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劄記·祭義》)“聖人之精氣謂之神,賢智之精氣謂之鬼。”(《劄記·樂記》註)還有長生不死者謂之神,如《家語》曰:“不食者,不死而神。”《山海經》中則記載有“不死之山”、“不死之藥”,“不死民”等。可見,中國古籍中的“神”既包含先天神靈,也包含有精、氣謂神和希求不死之願望。而神仙之說,究竟起於何時?據考十三經中無仙字,《道德經》五千言亦無仙字,足征“神仙”壹詞不見於春秋之前。春秋時已有“古而不死,其樂若何?”(《左傳·昭公20年》)之討論,戰國時,有人獻不死藥於荊王和“客有教燕王為不死之道者”,表明神仙思想之萌發。而《莊子》書中則描述了各種神仙人物,有真人、至人、神人、仙人等。與此同時,從戰國齊威王、宣王及燕昭王,以至秦始皇、漢武帝三次大規模地遣使往勃海中尋覓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索取不死之藥,使求“仙”尋“藥”活動推向高潮,使神仙思想得到長足發展。道教創立之後,以繼承和發展古代萌芽的“不死”、“長生”觀念,成為道教神學之特色。其仙真有天仙、地仙、散仙等,天仙可以晉升為天神,地仙則只在人間,散仙大多在天上人間飄忽不定。而修煉仙真之說亦有許多變遷,從尋求“不死之藥”到人工“煉丹服食”,從宣揚“白日升天”到“屍解仙”,以至發展為道教內丹術,但仍以“煉丹成仙”為其神學目的,使“長生不死”、“得道成仙”形成道教教理之宗旨、修煉之目標。所祟奉之仙真在道教神仙體系中占有突出地位。道教仙真的祟拜大體上包括:古他人,如赤松子、彭祖等;古老神話傳說人物,如黃帝、酉王母等;道家、道教史上傑出人物,如老子、莊子、張天頰、葛洪、寇謙之、呂洞賓、杜光庭、王重陽、丘處機、張三豐等;歷代流傳的高道,神異人物,如八仙等等。
道教的廣義神仙內涵,繼承了長生不死成仙之說,包容了中國古代宗教、古老神話、民間信奉的眾神,並且受佛教傳人的深刻影響,逐步形成了壹個完整的神仙體系,即先天之聖、後天仙真和道教民俗神。道教初創時,五鬥米道所祟信的“天地水三官”以及神仙譜系的諸天帝、日月星君、風伯、雨師、諸山神、水府等,均是繼承中國古代宗教祭祀祟拜演化而來。古代神話也是道教神仙的重要來源,如道教至上神元始天尊,其原型來自盤古開天辟地的古老神話。對於黃帝、西王母等神話傳說人物,則取舍不同,各用其長。對黃帝是專門宣講“人王長生、得道、升天”的神話,吸引和取得了歷代封建帝王對道教的扶持;西王母則是女子登仙得道所隸焉的女仙領袖。佛教的傳人,對於道教神仙體系的形成與發展也有壹定的影響。中國古代是講九天的,而道教吸收佛教“三界說”,有“四梵三界三十二天”,所供奉的三十二天帝等,則模擬佛教而來。道教神仙體系的構建是壹個歷史發展的漸進過程。道教最早經典《太平經》中的神仙體系為六等:“壹為神人,二為真人,三為仙人,四為道入,五為聖人,六為賢人,此皆助天治也。神入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風雨,道人主教化吉兇,聖人主治百姓,賢人輔助聖人、理萬民錄也,給助六合之不足也。”(王明《太平經合校》289頁)道教初期五鬥米道尊老子為太上老君,並崇拜天地水三官。張角太乎道則奉中黃太壹。兩晉南北朝時,除繼續祟牽太上老君之外,隨著《上清》、《靈寶》經典和各種派別的相繼出現,又有以元始天王、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太上玉晨大道君為至上槽。不過由於元始天尊能最完美地體現“道”的豐富內涵;即“莫知其先,強目曰元,其知其初,強目曰始;故曰‘元始天尊。”(《混元聖紀》卷二)因此,元始天尊作為道教至上神的地位,為多數派別所承認。此時,各派在吸收舊有神靈基礎上,又有大量新的神靈。在當時的道經中,出現了名目繁多的道君、天尊、天帝、帝君、元君、真君、仙君、嶽鎮海神、仙真眾聖等等。但皆無統序,互不相關。故在南北朝後期,為了道教的傳播與發展,壹些高道試圖進行神仙譜系的排列,如北周末道書《無上秘要》的“道人名品”就作了這種嘗試。梁陶弘景著《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列50多位神仙,以世俗的“朝班之品位”排定出神仙界的“真靈之階業”。它分成七個神團,由天間、人間、陰間三大體系組成,從玉清、上清、太極、太清、九官、洞天、太陰的框架構想,設了七個中位,每個中位壹般設壹個主神,又設左位、右位、女真位、地仙散位等。而《無上秘要》的“道人名品”是以“得道成仙”之視角,從下至上依其修煉之程度,分為八個層次,即“得鬼官道人”(為人死後的仙鬼安排,死後也給升仙真的希望與機遇)、“得地仙道人“、“得地真道人”(即相當於洞天)“得九宮道人”、“得太清道人”、“得太扳道人”以至“得上清道人”、“得玉清道人”。
傳說神仙大全
這兩者從形式看似有區別,壹個從上至下,壹個從下至上,但其內涵即得道成仙的層次是相同的,每個層次所列神仙亦大致相同。總之,它是第壹次編織了道教的神仙體系,在道教史上有著重要地位。至唐,經過南北朝時期道教各派長期的醞釀與協商,確立了道教“三清”最高神,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上演境靈寶天尊、太情境道德天尊,道教神仙體系步入了新的格局。他們以“老君師太上玉晨大道君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猶龍傳》卷壹《啟師資》)的師徒關系,構建了三位壹體的道教三清尊神。雖然唐代由於皇室以老子李耳為“聯之本系”,尊為始祖,並有道教學者從宗教神學理論上宣揚太上老君相配合,大有獨尊老子為教主的意向,但以“三清”為道教至上神的趨勢不可逆轉。北宋也仿唐代王室,利用道教神化趙氏,造作道教神仙,如效法唐代奉黃帝為聖祖。這些神話與新造神,多讬言於玉帝,因此壹再加封其為太上開天執狩禦歷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玉皇大帝不僅成為神州大地世俗民間信奉的天界最高神,而且出現了以玉壘大帝為首的“四禦”,形成了“三清”、“四禦”神仙體系的新格局,即“三清”為“教門之尊”,“四禦”為“吳天三界之尊”。(《靈寶領教濟度金書》、《三界醮壇圖》)壹般認為,道教神仙體系在兩宋才比較定型,並大致流傳至今。其特點是,齋醮科儀請神、供神以至個人修煉時所祟拜的神靈,不再是前述的修煉、得道、成仙之“真靈位業固”了。兩宋涉及神仙體系的道書,有寧全真校、王契真纂《上清靈寶大法》66卷,寧全真校,林靈素編《靈寶領教濟度金書》321卷;金允中編《上請靈寶大法》45卷,呂元素集《道門定制》,留用光傳、蔣叔輿編《無上黃箓大齋立成儀》57卷,以及張君房編《雲笈七簽》122卷等。它們收集了近千年來道教神仙譜系,並有不少總結與評說。宋以來的神仙譜系,從上述道書中,可以概括為十個層次。最高層是“三清”、“四禦”或“六禦”;第二層是諸天帝,如九天上帝、五靈五老天君、三十二天帝等;第三層是日月星辰,如十壹大曜真君、五鬥星君、二十八宿星君等;第四層是三官帝君、三元真君、四聖真君等;第五層是歷代傳經者名法師,如玄中大法師、靈寶三師、三天大法師等;第六層是雷公、電母、龍王、風伯、雨師等;第七層是五嶽、諸山神及靖廬治化洞天福地仙官等;第八層是北陰酆都大帝、水府扶桑大帝及它們所屬諸神;第九層是各種功曹、使者、金童、玉女、香官、役吏等;第十層是城隍、土地、社程之神等。
仙人
亦稱“神仙”。指修煉得道,神通廣大,變化莫測,而又長生不死之人。仙人是道教徒修煉的理想境界。《釋名·釋長幼》:“老而不死曰仙。”《莊子·天地篇》:“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被白雲,至於帝鄉,三思莫至,身常無殃。”《抱樸子內篇·論仙》:“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不死,而舊身不改。而其或升天,或住地,去留各從其所好。”《神仙傳·彭祖傳》:“仙人者,或竦身入雲,無翅而飛;或駕龍乘雲,上造天階,或化為鳥獸,遊浮青雲,或潛行江湖,翺翔名山;或食元氣,或茹芝草,或出入人間而人不識,或隱其身而莫之見。面生異骨,體有奇毛,率好深僻,不交俗流。”道經又曰:“長生不死,延數萬歲,名編仙箓,故曰仙人。”(《太上老君內觀經》、《雲笈七簽》卷壹七)仙人之等級,葛洪《抱樸子內篇·論仙》引《仙經》分為天仙、地仙、屍解仙。南北朝時又有“得鬼官道人”之說,增添了“鬼仙”。陶弘景《真靈位業圖》分為七級,為玉清、上清、太極、太清、九宮、洞天、太陰。《雲笈七簽·道教三洞宗元》的“三清”中又有“太清境有九仙,上清境有九真,玉清境有九聖,三九二十七位也。其九仙者,第壹上仙、二高仙、三太仙、四玄仙、五天仙、六真仙、七神仙、八靈仙、九至仙。真、聖之號亦以上、高、太、玄、天、真、神、靈、至而為次第”。又有仙官之稱,玉清、上清、太清三境,每境各有左、中、右三宮,宮中各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此外還有壹類稱散仙,如民間所傳的“八仙”。在仙人世界,還有“天師”、“真人”、“先生”之類稱號,並被歷代帝王作為給某些著名道士的封贈號。仙人傳記也特多,今《道藏》中收錄的有《列仙傳》、《塘城集仙錄》、《仙苑珠編》、《續仙傳》、《三洞群仙錄》、《疑仙傳》、《玄品錄》、《歷代真仙體道通鑒》及其《續編》、《後集》。另《道藏精華錄》收有葛洪《神仙傳》等。
至人
道教對修仙悟道者的尊稱之壹。《莊子·齊物論》:“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飄風振海而不能驚。若然者,乘雲氣,騎日月,而遊乎四海之外,生死無變於己。”莊子至人說被納入道教信仰,道經曰:“煉神合道名至人。”“其神契道故曰至。”(《太上老君內觀經》、《雲笈七簽》卷壹七)。
神人
即神妙至真之人,亦指純粹不雜之人。神人之說最早見於莊子。《莊子·天道》:“不離於精謂之神人。”《徐無鬼》:“神人抱德暢和,以順天下。”《莊子。逍遙遊》描述神人形象為:“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病而年谷熟”。莊子神人說被道教納入神仙體系,道經曰:“煉氣成神名曰聖人。”“其氣通神,陰陽不測,故曰神人。”(《太上老君內觀經》、《雲笈七簽》卷壹七)。
真人
即修真得道的仙人,與仙人統稱為“仙真”,最受道教徒的崇敬,視為修煉的目的。道經曰:“煉形為氣,名曰真人。”“得本元氣故曰煉形為氣,正性無偽故曰真人。”(《太上老君內觀經》、《雲笈七簽》卷壹七)“真人”之稱源於先秦道家,指存養本性、體悟大道之人。《莊子·大宗師》:“有真人而後有真知。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登高不栗,入水不儒,入火不熱”;“不知悅生,不知惡死”、“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睡,眾人之息以喉。”《淮南子。本經訓》:“莫生莫死,莫虛莫盈,是謂真人。”《莊子·天下篇》將關尹、老聃稱為古之博大真人。道教“真人”之稱沿此而來,漢晉以後逐漸地被神格化。《太平經》卷四二“九天消先王災法”稱“真人職在理(治)地”,其品級高於壹般仙人,即“在大神之下,仙人之上”。《雲笈七簽》記述上清仙境有“高真”、“玄真”等九種真人。壹般而論,道教的“真人”多為受到帝王封誥的“仙人”。唐玄宗天寶元年(742)曾封莊子為南華真人、列子為沖虛真人、文子為通玄真人、亢倉子(亦稱“亢桑子”、“庚桑子”)為洞靈真人。這四大真人也被道教稱為太上老君的四大弟子,其著作通稱為“四子真經”。此後歷朝帝王常以“真人”稱號授與某些道家人物或著名高道,如元世祖曾把全真七子加封為真人。唐以前真人壹般稱有道之人,此後真人稱號有濫用的傾向。
三士
指三等品性的聞道之士,即上士、中士、下士。語出《道德經》第四十壹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土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上士指稟賦超群、心胸豁達的人,這類人聞道後,必能身體力行,不敢怠情;中士指平常之人,雖有慕道之心,但難以持久,時而聞道而喜,時而背道逐欲,天理人欲,亂於方寸之心,故其心於道,若存若亡;稟賦低下,品行不端的人為下士,利欲熏心,迷而難返,故其卑瑣鄙俗之心與自然無為之道不可溝通,聞道後難免笑而非之。故而下土之笑,反襯出大道之尊。三士後又衍為修道者的三個品級。《道門經法相承次序》卷下:“上士得道,升為仙官;中土得道,棲集昆侖;下士得道,長生世界。”
仙有五等
葛洪在魏晉時,提出仙人可學論,認為仙有三等,即天仙、地仙、屍解仙。內丹學興起後,鐘離權和呂洞賓又提出仙有五等之說,即天仙、神仙、地仙、人仙、鬼仙。王重陽又有天仙、神仙、地仙、劍仙、鬼仙的說法。還有所謂最高的大羅金仙。《抱樸子·論仙》引《仙經》:“上士舉形升虛,謂之天仙;中士遊於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後蛻,謂之屍解仙。”《鐘呂傳道集》:“鐘曰:仙有五等者,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之不等,皆是仙也。”《重陽真人金關玉鎖訣》五等仙中,未列人仙,而有劍仙:“聞《傳道集》中,有五等神仙,第壹不持戒,不斷酒肉,不成殺生,不思善,為鬼仙之類。第二養真氣長命者,為地仙。第三好戰爭,是劍仙。第四打坐修行者,為神仙。第五孝養師長父母,六度萬行,方便救壹切眾生,斷除十惡,不殺生,不食酒肉,邪非偷盜,出意同天心,正直無私曲,名曰天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