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裏壹生主張抗戰,反對下跪投降。在他給皇帝的許多書、策、文中,多次哀嘆陳家之病,強烈批判投降的錯誤,愛國之心溢於言表。他是壹個誠實的官員,盡最大努力不打擾人民。當時詩人姬旭稱贊他“清如水,窮有金”(《投楊承齋》)。江東轉讓協議完成後,他本該有壹大筆錢,卻棄於官庫,分文未還。他堂堂正正,遇事敢於直言,批判時弊,無所顧忌,所以永遠不能有大用處。事實上,他做官並不努力,在北京做官時就時刻準備著丟掉官位。於是,他提前準備好從杭州回家的路,鎖在箱子裏,藏在臥室裏,不準家人買任何東西,怕他離崗回國行李累贅。後來在家閑著的十五年間,周瀚主政時,韓新建南園讓他寫了壹份“記錄”,並答應獎勵高官。萬裏堅持不做,說“官可棄,‘錄’不可做。”為了阻止幾件事,妳可以把他想象成壹個人。詩人葛自詡“骨氣如石”(見《南宋聖賢集》)。葛吳懷集》),這不是壹個美麗的詞。
楊萬裏是南宋時期傑出的詩人,在當時影響很大。他的詩與陸遊、範成大、尤茂並駕齊驅,被稱為“南宋四大家”。起初,他模仿江西詩派。後來他認識到江西詩派的缺點,比如追求形式,難度大。紹興三十二年(1162),他燒掉了幾千首代表作詩,決定跳出江西詩派的陷阱,另辟蹊徑。在《荊Xi集》的序中,他曾這樣回憶自己的創作之路:“的詩開始學江西諸子,還有後山(陳師道)的五言律,半山老人(王安石)的七言絕句,唐代的絕句。.....我在戊戌變法寫詩的時候,突然意識到婉言謝絕唐人和王、陳、江西君子是不敢學的,然後我就好高興。”他在詩中也說得很清楚:“傳宗傳宗我恥,寫手自有風流。”黃(庭劍)陳(師道)在籬笆下歇息,陶(錢)謝(淩雲)更是突出才走。”(徐《近期省內工作詩話後記(三))正是因為他不跟從別人的腳跟,站在別人的籬笆邊,不敢轉身創新,才最終形成了自己的詩歌風格,命名為“誠齋體”。促進了當時詩風的轉變。
楊萬裏學識淵博,才華橫溢。作品不拘壹格,變化多端,有《千軍回,推翻三峽,穿天心,穿月洞》等。還有壹種姿態,寫的是人的情懷,隨手可得,卻能寫出優美的抒情詩。詩風質樸自然,立意巧妙,幽默風趣,清新活潑,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他還十分註意學習民歌的優點,在詩歌中吸收了大量生動鮮活的口頭諺語。所以他的作品往往“俚諺俗語,出自口中”(蔣宏鰲《漢唐詩》),給人壹種樸實自然的感覺。如:“明月照九州,幾家歡喜幾家愁;如果妳擔心把人釘到月球上,妳就得休息壹下,休息壹下。”(《支竹歌》)是壹首完全脫口而出的民歌,體現了他學習民歌的成就。
楊萬裏現存的壹些詩歌直接表達了他的愛國情懷和對時政的關註。特別是他在擔任晉國大使何的護衛時,第壹次渡江淮河,北上晉見大使。他親眼看到,宋朝的大好河山落入金人手中,淮河成為南宋的北界。兩岸骨肉鄉親不能自由往來,寫下了許多愛國詩篇,如:“船離洪澤岸沙,人不樂去淮河;為什麽桑幹方遠,中流以北是天涯!”“兩岸的船都是倒著跑的,浪標也很難協商。唯有鷗鷺無拘無束,自北向南飛。”(《第壹次入淮河》)路過鎮江金山時,看到金山如畫的亭子已經成了專門給金使沏茶的地方,憤慨地寫道:“大江恥於他人!《金山終為他人憂》(《雪姬曉登金山》)這首詩深刻鞭撻了南宋屈辱的小朝廷。此外,還有《過長江》、《讀罪己詔》、張煒公的詩、宰相俞的詩、蔣剛的兩首詩、秦太師墓和蘇沐牛亭祠堂的詩等。,或寄托對家國的思念,或呼喚抗戰和民族復興,或歌頌對敵捐軀的將領,或諷刺漢奸。
他的壹些詩歌也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表達了他對民生的關註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如《悲憫農民》、《看莊稼》、《農民嘆息》、《秋雨嘆息》、《悲憫幹旱》、《竹枝歌》、《插秧歌》等。,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但後兩類作品不多。
楊萬裏現存的大部分詩歌都是歌頌嶽的抒情性、娛樂性作品。這部分作品有些主題過於細致,缺乏高度的藝術概括,流於表面。但他也有許多抒情詩,因觀察細致、描寫生動、感情真摯而有趣感人。如“梅子牙酸軟,芭蕉分青紗窗。我睡了很久,無情地想,看著小孩子抓柳枝花。”(《初夏睡午覺》)“霧外看不清真相,只憑雞犬認前村。渡口上霜如雪,這是我綠鞋的第壹個印記。”(《庚子正月初五拂曉渡河》)“春雨淅淅瀝瀝中,人醉於梅花竹影。”(《大年夜》)都寫得圓潤自然,清新活潑,充滿思想,不同於那些專門描寫風、雲、月的詩人。
楊萬裏壹生寫作極其勤奮。相傳詩兩萬余首,現存詩四千二百余首,詩文全集壹百三十三卷,名為《成齋集》,現存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