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解釋,出自1983年王丙起主編的《雞澤縣地名資料匯編》。我對這個解釋有不同看法,因為翻看乾隆雞澤縣誌,並不能找到這個所謂的“清佑慣寺”,而且即使是百度,外地也沒有這樣的寺名。如果沒有這個寺,那麽,以因寺而得村名的說法就不能成立了。
想到了毛萇。
毛萇的弟子叫貫長卿,他的姓正是貫莊的“貫”字。是不是可以這樣想象,貫長卿曾在此居住,甚至留下了後人,因此成為貫莊。後來山西遷民到這以後,貫氏已無後人,遂有張、李、孟、馬四姓分土而居,形成了四個貫莊。
我的想象也是有壹定依據的。
當年毛萇在挾書律下達之後,和叔叔毛亨壹起遷徙,毛亨到魯,毛萇到瀛洲(今河間)。22年後,挾書律廢除。此時毛萇正值壯年,他回到家鄉,取出了詩經,又返回河間傳經。又過了36年,劉德被封為獻王,毛萇獻詩有功,被封為博士。36年,這麽漫長的歲月,毛萇有沒有和弟子貫長卿壹起回過雞澤呢?
同時,距離雞澤並不遠的肥鄉,有壹個村子叫毛演堡。這個村名很奇怪,如果叫毛堡,可能是因為姓毛,關鍵是中間的“演”字,全國村名當中都極少見到這個字。我想,很有可能是毛氏在此演過什麽東西。那麽是什麽呢?很可能是演詩。且因為演詩而留名,後人為紀念這段歷史,遂命名村子。
這是我提的兩個假說。
壹個是毛萇帶著貫長卿回雞澤,且貫長卿在雞澤居住過;二是毛萇不僅回過雞澤,而且足跡到過肥鄉,這個存在兩種可能:從雞澤遷徙時路過肥鄉,或者是回到雞澤後專程去肥鄉演詩。
是否可以這樣想象,毛萇在河間傳詩,弟子眾多,有了壹定能力之後,毛萇回故土傳詩,期待明君出現。終於等到獻王征集古籍,他帶領弟子又回到河間,獻上詩經。而貫長卿作為毛萇嫡傳弟子,壹直跟隨老師左右,在雞澤還留下了痕跡。
按照文獻記載,貫長卿是西漢趙人,貫公子,曾學《詩》於毛公,為蕩陰(今湯陰)令。那麽貫長卿到底是趙國哪裏人呢?我沒有找到相關資料,現在的貫氏分布在北京、天津、山東、河南、河北、四川、山西、陜西、安徽、吉林、遼寧、黑龍江。《左傳》記載:"周初分魯侯以貫國之鼎。"其後或以國為氏。目前貫氏集居在山東省魯南地區蒼山縣南橋鎮,以姓氏為村名,貫村。村內人口大約有2000人左右85%都姓貫。由此可以想象,貫氏也許在雞澤生活過,後來貫長卿南下為官,家族隨之搬遷,導致雞澤並無貫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