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毛筆文言文

毛筆文言文

1. 有關書法的文言文

原文: 歐陽詢嘗行,見古碑,晉索靖所書。

駐馬觀之,良久而去。數百步復反,下馬佇立,及疲,乃布裘坐觀,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譯文: 唐代歐陽詢,有壹天騎馬趕路,無意中看到壹塊古碑。原來是晉代著名書法家索靖書寫的,他駐馬瀏覽,看了很久後離開。

他走離古碑幾百步又返回來,下了馬站在碑前觀察,等到疲乏,又鋪開皮衣坐下來觀察,竟然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離去。 學書為樂 蘇子美嘗言:明窗凈幾,筆硯紙墨皆極精良,亦自是人生壹樂。

然能得此樂者甚稀,其不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 余晚知此趣,恨字體不工,不能到古人佳處,若以為樂,則自是有餘。

學書消日 自少所喜事多矣。中年以來,或厭而不為,或好之未厭,力有不能而止者。

其愈久益深而尤不厭者,書也。至於學字,為於不倦時,往往可以消日。

乃知昔賢留意於此,不為無意也。 學書作故事 學書勿浪書,事有可記者,他時便為故事。

學真草書 自此已後,只日學草書,雙日學真書。真書兼行,草書兼楷,十年不倦當得名。

然虛名已得,而真氣耗矣,萬事莫不皆然。有以寓其意,不知身之為勞也;有以樂其心,不知物之為累也。

然則自古無不累心之物,而有為物所樂之心。 學書工拙 每書字,嘗自嫌其不佳,而見者或稱其可取。

嘗有初不自喜,隔數日視之,頗若有可愛者。然此初欲寓其心以消日,何用較其工拙,而區區於此,遂成壹役之勞,豈非人心蔽於好勝邪! 作字要熟 作字要熟,熟則神氣完實而有餘,於靜坐中,自是壹樂事。

然患少暇,豈其於樂處常不足邪? 用筆之法 蘇子美常言用筆之法,此乃柳公權之法也。亦嘗較之斜正之間,便分工拙。

能知此及虛腕,則羲、獻之書可以意得也。因知萬事有法。

揚子雲:“斷木為棋,刓革為鞠,亦皆有法。”豈正得此也。

蘇子美論書 蘇子美喜論用筆,而書字不迨其所論,豈其力不副其心邪?然“萬事以心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余獨以為不然。此所謂非知之難,而行之難者也。

古之人不虛勞其心力,故其學精而無不至。蓋其幼也,未有所為時,專其力於學書。

及其漸長,則其所學漸近於用。今人不然,多學書於晚年,所以與古不同也。

蘇子美蔡君謨書 自蘇子美死後,遂覺筆法中絕。近年君謨獨步當世,然謙讓不肯主盟。

往年予嘗戲謂:“君謨學書如口,用盡氣力,不離故處。”君謨頗笑以為能取譬。

今思此語已二十餘年,竟如何哉? 李邕書 余始得李邕書,不甚好之,然疑邕以書自名,必有深趣。及看之久,遂為他書少及者,得之最晚,好之尤篤。

譬猶結交,其始也難,則其合也必久。余雖因邕書得筆法,然為字絕不相類,豈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因見邕書,追求鐘、王以來字法,皆可以通,然邕書未必獨然。

凡學書者得其壹,可以通其餘。余偶從邕書而得之耳。

《筆說》 學書靜中至樂說 有暇即學書,非以求藝之精,直勝勞心於他事爾。以此知不寓心於物者,直所謂至人也。

寓於有益者,君子也;寓於伐性汨情而為害者,愚惑之人也。學書不能不勞,獨不害情性耳。

要得靜中之樂,惟此耳。 夏日學書論 夏日之長,飽食難過,不自知愧。

但思所以寓心而銷晝暑者,惟據案作字,殊不為勞。當其揮翰若飛,手不能止,雖驚雷疾霆,雨雹交下,有不暇顧也。

古人流愛,信有之矣。字未至於工,尚已如此,使其樂之不厭,未有不至於工者。

使其遂至於工,可以樂而不厭,不必取悅當時之人,垂名於後世,要於自適而已。 《雜題跋.跋李翰林昌武書》 昌武筆畫遒峻,蓋欲自成壹家,宜***見稱於當時也。

風雅寂寞久矣,向時蘇、梅二子以天下兩窮人主張斯道,壹時士人傾想其風采,奔走不暇,自其淪亡遂無復繼者,豈孟子所謂“折枝之易”第不為耶?覽李翰林詩筆,見故時朝廷儒學侍從之臣,未嘗不以篇章翰墨為樂也。 善為書者以真楷為難,而真楷又以小字為難。

羲、獻以來,遺跡見於今者多矣,小楷惟《樂毅論》壹篇而已。今世俗所傳,出故高紳學士家最為真本,而斷裂之餘僅存者百餘字爾,此外吾家率更所書《溫彥博墓銘》亦為絕筆。

率更書世固不少,而小字亦止此而已。以此見前人於小楷難工,而傳於世者少而難得也。

君謨小字新出而傳者二:《集古錄目序》橫逸飄發,而《茶錄》勁實端嚴。為體雖殊而各極其妙,蓋學之至者,意之所到,必造其精。

予非知書者,以接君謨之論久,故亦粗識其壹二焉。治平甲辰。

2. 求700字左右的古文,寫書法作品用

700字左右的古文很多,以下僅供參考 《勢勝學》[北宋] 薛居正 不知勢,無以為人也。

勢易而未覺,必敗焉。察其智,莫如觀其勢。

信其言,莫如審其心。人無識,難明也。

君子之勢,滯而不墜。小人之勢,強而必衰。

心不生惡,道未絕也。未明之勢,不可臆也。

彰顯之勢,不可逆耳。無勢不尊,無智非達。

迫人匪力,悅人必曲。受於天,人難及也。

求於賢,人難謗也。修於身,人難惑也。

奉上不以勢。驅眾莫以慈。

正心勿以恕。親不言疏,忍焉。

疏不言親,慎焉。貴賤之別,勢也。

用勢者貴,用奸者賤。勢不淩民,民畏其廉。

勢不慢士,士畏其誠。勢不背友,友畏其情。

下不敬上,上必失焉。上不疑下,下改遜焉。

不為勢,在勢也。無形無失,勢之極也。

無德無名,人之初也。缺者,人難改也。

智者,人難棄也。命者,人難背也。

借於強,諛不可厭。借於弱,予不可吝。

人足自足焉。君子憐弱,不減其德。

小人倚強,不增其盛。時易情不可改,境換心不可恣矣。

天生勢,勢生傑。人成事,事成名。

奸不主勢,討其罪也。懦不成勢,攻其弱也。

惡不長勢,避其鋒也。善者不怨勢劣,盡心也。

不善者無善行,惜力也。察人而明勢焉。

不執壹端,堪避其險也。不計仇怨,堪謀其事也。

勢者,利也。人者,俗也。

世不公,人乃附。上多偽,下乃媚。

義不張,情乃賤。卑者侍尊,莫與其機。

怨者行險,仁人遠避。不附壹人,其禍少焉。

君子自強,惟患不立也。小人自賤,惟患無依也。

無心則無得也。無謀則無成也。

困久生恨,其情乃振。厄多生智,其性乃和。

無困無厄,後必困厄也。賤者無助,必倚貴也。

士者無遜,必隨俗也。勇者無懼,必抑情也。

守禮莫求勢,禮束人也。喜躁勿求功,躁亂心矣。

德有失而後勢無存也。心有易而後行無善也。

善人善功,惡人惡績。善念善存,惡念惡運。

以惡敵善,亡焉。人賤不可輕也。

特貴不可重也。神遠不可疏也。

勢有終,早備也。人有難,不潰也。

《朱子家訓》[清]朱用純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壹粥壹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留連。

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勿營華屋,勿謀良田。

三姑六婆,實淫盜之媒;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艷妝。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居身務期簡樸;教子要有義方。

勿貪意外之財,勿飲過量之酒。與肩挑貿易,勿占便宜;見窮苦親鄰,須加溫恤。

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兄弟叔侄,需分多潤寡,長幼內外,宜法肅辭嚴。

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重貲才,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擇佳婿,無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計厚奩。

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兇;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勿恃勢力而淩逼孤寡;勿貪口腹而恣殺生禽。乖僻自是,悔誤必多;頹隳自甘,家道難成。

狎昵惡少,久必受其累;屈誌老成,急則可相依。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愬,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

施惠無念,受恩莫忘。凡事當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慶,不可生嫉妒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余歡;國課早完,即囊橐無余,自得至樂。

讀書誌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守分安命,順時聽天。

為人若此,庶乎近焉。《解厄學》[宋]晏殊 藏鋒卷壹 厄者,人之本也。

鋒者,厄之厲也。厄欲減,才莫顯。

上求賢,畢其功而誌易。下求榮,成其事而意滿。

不知戒惕,上下難容也。仁者不逐其名,仁貴焉。

明者不戀其位,明棄焉。勇者不爭其鋒,勇斂焉。

生之惟艱,何足道哉?隱智卷二 用智者利,弄智者弊。暗用無敵,彰顯無功。

不為己謀,君子之智也。莫使己虧,小人之奸也。

不怨智寡,忠義失焉。上惟忠,能次之。

下為實,術次之。不明其心,厄之難止。

愚者言智,愚也。智者言智,禍也。

戒欲卷三 欲大無根,心寬無恨。好之莫極,強之有咎。

君子修身,避禍也。小人無忌,授首也。

壹念之失,死生之別也。治貪以嚴,莫以寬。

懲淫以辱,莫以隱。伐惡以盡,莫以慈。

制欲求於德,務求於誡。悟者暢達,迷者困矣。

省身卷四 自知者弗窘也。識世者無求也。

人有異,命不同焉。物有別,哀相近焉。

待己如人,大計不失。智不及事,非察莫中。

人心多易,非思難度。俗不堪親,非禮無存。

憂身者無邪,正而久焉。憂心者無疚,寧而吉焉。

求實卷五 致遠者實,近利者虛。眾趨者慎,己悅者進。

不拘於書,則不失於本。不求於全,則不損於實。

人無賤者,惟自棄也。大智無詐,順乎天也。

小智無德,背乎情也。識察勿憂,憂弗學也。

苦勞而少獲,非實之過也。閑逸而多得,乃實之旨焉。

慎言卷六 言之禍,無論優劣也。語之弊,由人取舍也。

君子不道虛言,實則逆耳。小人不表真心,偽則障目。

見言見誌,其行亦斷也。貴者宜謙不宜傲。

卑者宜恭不宜放。人無信,則言勿聽。

不知機而無泄。

3. 336個字的文言文書法

《戒子孫》[宋]邵雍

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後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不教而善,非聖而何?教而後善,非賢而何?教亦不善,非愚而何?是知善也者,吉之謂也;不善也者,兇之謂也。

吉也者,目不觀非禮之色,耳不聽非禮之聲,口不道非禮之言,足不踐非理之地,人非善不交,物非義不取,親賢如就芝蘭,避惡如畏蛇蠍。或曰不謂之吉人,則吾不信也。兇也者,語言詭譎,動止陰險,好利飾非,貪滛樂禍,疾良善如讎隙,犯刑憲如飲食,小則殞身滅性,大則覆宗絕嗣。或曰不謂之兇人,則吾不信也。

傳有之曰:吉人為善,惟日不足;兇人為不善,亦惟日不足。汝等欲為吉人乎?欲為兇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