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義上,美育被定義為極端意義上的“藝術教育”。其總的定義是:美育是指審美教育、審美教育、審美教育和審美素養教育。廣義的美育,有人認為:“真正的美育是把美學原理滲透到各學科教學中而形成的教育。”
從狹義到廣義定義美育過程中的另壹個維度變化是:從形式美育到實質美育。所謂“形式美育”,是指以培養對象的審美素質(如審美能力、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等)為目的的教育活動。).另壹方面,“充實的美育”通過上述目標追求美育的精神實質:生活的審美趣味和教育的審美境界。強調美育對詩意人生的促進作用,已成為現代美育的核心。這樣,美育的概念不僅要從狹義走向廣義,而且要實現從形式到實質的革命。
美育的功能
蔡元培在1912年2月寫的《關於新教育的意見》中,把美育列為五種教育之壹(另外四種是軍事民族主義、功利主義、道德教育和世界觀),認為“具有美感的人,就美和尊嚴而言,是在現象世界和實體世界之間,不過是壹座橋梁。”通過美育,可以提高人的興趣和情操,建立美好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這壹思想後來被中華民國教育部確立為國民教育宗旨之壹。1917年4月,他再次聚焦美育,認為純粹的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感情,使人具有高尚純潔的習慣,使人超越自己的主見,逐漸消除自己的自私。認為“蓋刺激感情之弊,而專修感情,無非是舍宗教而用純美育。”在蔡元培之前,嚴復就講過藝術對提高社會道德的作用。蔡以後,美育的概念逐漸深入人心。
社會主義社會的美育是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服務的,是為培養學生的精神美和行為美服務的。它用現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和藝術形象中反映出來的先進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活動來感染受教育者。它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學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誌和性格。可以豐富學校的文化精神生活,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有助於培養高尚的情操,提高社會主義覺悟,激勵學生努力實現社會主義理想,創造壹切美好的事物。
美育對德育、智育、體育都有積極的影響。用優美感人的藝術形象進行審美教育,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人的生活、理想和奮鬥,使他們受到生動的思想道德教育,促進他們的政治素質、道德觀和思想感情的健康成長。美育不僅能幫助學生了解現實和歷史,還能發展他們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力。還可以調節自己的生活,提高學習效果。在美育中,要求整潔和幹凈,以美化環境,這也有利於健康和體育的發展。
美育可以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擴大和加深他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促進運動,並具有健身和愉悅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