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年齡稱謂中,“九十”這個稱謂最有趣。或“鰱魚背”,鰱魚是壹種身上有像老人皺皮壹樣斑紋的魚。人老了,皮膚上出現凍梨皮之類的老年斑,所以也叫“凍梨”。
還有根據生理特征起的名字,比如:人壹出生就叫“嬰兒”,因為需要抱在胸前餵奶。嬰兒可以帶假,假的有胸。嬰兒是抱在胸前的孩子。七歲又叫“喪”和“斷齒雪蓮冰車”,之所以這樣叫,是因為這是換牙的時期。十五歲叫“孩子”,“山中無草,則稱孩子”。古代16歲成年,15歲男子不加冕,女子不加冕。這是壹個比喻。
另外,我們常說的“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都來自於《論語為政篇》的記載:“子曰:十之五立誌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從耳,七十而為所欲為。”
韓戴生編《禮記曲記篇》說:“人生十年少,二十弱,三十壯,四十壯,五十愛,六十歲,七十歲,八九十歲,百歲。”其中有“人老了有罪”的說法。但後人往往把“少年派”和“弱冠”當作年齡稱謂,這大概就是後世詞匯由單音節向雙音節發展的原因。
在中國,也有計算年份的傳統,以60年為壹輪,所以又有60年為“花甲之年”的說法。杜甫有詩說,“酒債遍處,人生七十年難得。”於是,七十又有了“七十歲”的別稱。
當然,上古時代稱謂不止這些,很多都散見於各種古籍中,因為很少使用而沒有流傳下來。上面提到的這些,因為使用頻率高,生命力強,壹直被後世沿用。其中有些已經進入了我們的日常交流,比如《三十而立》。再比如,從“嬰兒”和“孩子”這兩個詞裏,我們再也看不出歷史和今天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