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聞壹說曰:鷹鷲之屬,本為同族,其名曰隼,日獵於蒼野之間。歲逢大旱,草木盡枯,獐兔競死,群隼枵腹。或搏蒼穹,徙鴻蒙,求索於重巒之巔;或斂翅羽,撲塵埃,偏安於腐屍殍肉。則前者傲而化鷹,後者鄙而稱鷲也。
余聞此而有言曰:大旱之歲,乃隼族轉折之秋也。逢此時,誌不同則前途殊也。歸屬若何,唯誌所謀。
夫天地萬物,轉折之奧非僅此壹案,廣袤乾坤,何處不有。君曾見清泉流塞於大石者乎?此泉之轉也。擇退者,蔽於石陰,遁於林窪,而不名於世,久之腐臭;
3/33
擇進者,遇阻無畏,旋而復擊百萬遭,竟成深谷疾流而遏舟舸。君亦見清風之阻於絕壁者乎?此風之轉也。擇趨避者,散於群巒外,須臾而無形,頃刻而泯滅;擇挺進者,繼往削磨千億載,乃得赤漠飛沙之掩白日。然則物之形貌,每決於何擇於轉折也。
而青史之上,舉大業者亦莫不有擇於轉折也。百裏奚之舉,孫叔敖之仕,皆自其不輟於逆境之苦。而史遷之心,篤大誌而不易,遭酷刑而不餒,於大辱之重折下毅然擇生,終有絕唱之史、無韻之騷,令後世文客撫卷喟嘆。亦有武侯之誌,承先帝之德,盡報國之忠,劍指中原,不勝不休。雖夭大計於街亭,義不擇退,再四出師,終塑盡瘁之名,而得千古慨嘆。
由此觀之,轉折者,多為困阻也。唯懷大誌不言敗者,可轉而為人傑。其逢小挫輒逡巡而返者,茫茫千載之間不可計數,而留其名者未之有也!乃知驊騮騁於浩野,必有跌撲塵泥者,擇偃誌者死,擇奮起者得利足;猿猱攀於絕壁,必有失手折臂者,擇灰心者亡,擇拼搏者得神技。人必有躓踣於疾風驟雨者,擇茍安者尋壹穴而居,閉塞而昧昧壹生;擇傲立者跋淖而行,待霽虹如畫,而後登坦途,沐清風。不為鬥米折腰,陶潛擇歸隱,棄榮華,於是《歸去來兮》傳誦千古;臨刀戟而不屈,文天祥擇死國,棄官爵,乃有灼目丹心永耀汗青。
余由是嘆曰:適轉折之地,擇何方而往,人各有願,未可強加;然播義於四海,流芳於後世,則非不畏困險、篤誌憤發者莫屬也!
2. 冬梅(古文寫作)作文梅乃花中君子,中國十大名花之壹,傲雪獨立,次第而發,臨寒吐芳,枝直而古樸,萼紅瓣白,蕾若凝玉。
遙觀其身,華(1)與雪渾溶壹體,只見星星萼片紅如火,甚是艷麗。細聞,梅香已幽然襲來,此香令吾身心俱樂,興奮至極,方知蓋(2)詩雲梅為:“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也。觀四方,茫茫雪原,不見壹物,不禁失口吟到:“花海林原不復在,唯見雪梅獨自開,吾心已達忘我境,憂愁早到九霄外。”
(3)記於壬午年十壹月。(1):華,通假字,通花(2):蓋,指為什麽(3):這是壹首自作小詩,反映觀梅之後,受之影響而產生的超然脫俗之感。
3. 文言文寫作雖然我國古代沒有對寫作提出“語法”壹說,但是縱觀我國的古代典籍,寫作時對語法的要求比現在文學還要嚴格。隨意翻開壹篇流傳至今的古代典籍,都可以看出作者遣詞造句的非凡功力,力求言簡意賅。為追求最佳的表達效果,作者在句子的成分的位置上匠心獨運,諸如謂語前置、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的例子隨處可見。古籍中常有帶有“於”字的介詞結構,表示處所、方面、由來、對象或比較時,都放在動詞的後面做補語,現代文就是做狀語了。而帶有“以”的介詞結構在古文裏用法就比較靈活,有時做狀語,有時做補語。現代文中的數量詞都用在名詞前,而古文則用在後,表示動作次數的數量詞也是這樣。還有句子成分的省略,古文中比現代漢語更普遍,省略的情況也更復雜。試列舉幾例。1,對話時主語省略。2,承上時主語省略。3,略後省主語(也叫探下省)如《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前三個分句都省略了主語“蟋蟀”諸如省謂語、省賓語、省介詞無法窮舉。
總之,個人認為文言文寫作對語法要求是很嚴格的。
4. 古人為什麽用文言文來敘事,然後壹個字可以曲解好多意思出來文言文是中國壹大文化特色。為什麽古人要用文言文呢?有兩個原因:
壹個原因中國文明開化早,很早就出現了文字。最開始用文字記載事情,至今有3000多年了。那時候,我們的先人是怎樣說話的?沒有人能回答得清楚。隨著社會發展,說話在不斷演變,而文字記載卻是固化的,現代人面對上古的古文,就如同聽幾千年前的人說話,“聽不懂”是正常的。
第二個原因是,書寫材料和書寫工具跟不上文化發展的需要。那時候沒有紙筆,用硬東西在骨頭上“刻”文章,是壹件多麽困難的事。於是,古人不得不“惜字如金”,盡量不寫可要可不要的內容,只要當時的人都能看明白就行。這樣,壹代代傳下來,逐漸形成了與“說話”不同的書面語。大家都按照約定俗成的“書面語”規則寫文章,文章就是“文言文”了。
從上面的原因看,文言文並不是古人刻意創造的,而是中華文化在幾千年發展中客觀形成的。
5. 如何用文言文寫材料性作文應試作文寫成文言文的話,首先文言功底應該非常強尤其是虛詞的運用,就算不熟悉各個虛詞也應該有很好的語感。材料性作文寫成文言的形式難度大壹些因為文言的特點就決定了材料不可能跟現代白話壹樣豐富。比如說 陀思妥耶夫斯基曰:斯大林乃好同誌也。雖然不錯但是不倫不類。最好可以熟練地拿出諸子百家的經典或者其他流傳較廣的散文或者事例。背會的東西用起來比較簡單,敘述事例對寫作者的要求比較高。
古體文章註重駢體、四六句和押韻。當然掌握這些並不容易,但只要掌握了就無疑是很出彩很優秀的文章。開篇要先敘述清楚寫作的緣由和觀點。也可以講壹個故事以發表觀點的形式展開下文。文章中間結構要明確條例要清晰,最重要的是語言要流暢。如果語言晦澀不通順的話不僅達不到以文言的美感取勝的目的反而有逞能之嫌。文中的事例盡量是中國的而且有壹定權威和說服力容易讓人深信不疑。引經據典很能吸引眼球也為文章增加了實體的東西。材料性的東西後邊壹定要有議論,這也是文言功底不同於轉述的又壹種能力。議論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文章收尾有時候是雙刃劍。收的好了就算前邊稍微差點整體也不會差,前邊寫好了收尾不好也有虎頭蛇尾的不和諧感覺。尾段壹般就是議論了,用幹練的語言把主旨間接扼要表達清楚,總結出壹些哲理性的規律是再好不過了。大致就這麽多,還有疑問QQ聯系吧。 手工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