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慈安皇後突然倒臺之謎

慈安皇後突然倒臺之謎

鹹豐帝死後不久,慈禧和恭親王決定在啟祥發動政變(辛酉政變),處死了肅順等八位輔政大臣,奪取了清朝的最高權力。表面上看,慈安和慈禧太後是姐妹,* * *掌管著國家的最高權力。然而,1881年4月8日,年僅45歲、比慈禧小兩歲的慈安皇後突然猝死宮中,清廷的垂簾聽政從兩宮並置變為慈禧獨裁。慈安皇後的猝死,目前和未來都有各種各樣的疑惑和猜測,成為清朝200多年歷史上的又壹個謎團。

1861年八月,鹹豐帝死於熱河,6歲的兒子載淳繼位,慈禧太後和慈安聽政。鹹豐帝早就知道慈禧是壹個野心勃勃的女人。據說他臨死前專門給慈安皇後下了密信,告訴慈安如果慈禧依靠子女胡作非為,就把密信拿出來,按照祖上的法治懲罰她。

鹹豐死後,慈安把密函給慈禧看,以示警告。密詔的存在讓慈禧感到震驚和不安,她謹小慎微,不敢胡作非為。她對慈安百依百順,無微不至。時間久了,慈安見慈禧守住了地方,就放下了戒備。

有壹天,慈安生病了,吃了太多醫生開的各種藥,都沒什麽效果。壹怒之下,慈安拒絕吃藥。沒想到,幾天後,她的病奇跡般地痊愈了。大病初愈後,慈安高高興興地去頤和園散步,卻發現慈禧的左臂纏著白紗。她很驚訝,問慈禧為什麽。慈禧隨口答道:“前些日子,我見妳躺在床上,面色蒼白,愁容滿面,就從左臂上割下壹塊肉,叫人熬湯來滋補妳,以示誠意。”慈安聽了,大為感動,感激地說:“沒想到妳是這麽壹個好心人。始皇帝不該為妳擔心。”之後,他回到宮中,拿出鹹豐帝最後的密信,在慈禧面前燒成灰燼。

後來慈禧為了除去慈安這個她專制道路上的絆腳石,暗中下令用了太多的藥,害死了慈安。從此,慈禧這個陰險惡毒的女人登上了清朝最高統治者的寶座,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這是謠言,沒有特別確切的史料支持。)

光緒七年(1881),年僅45歲的慈安太後突然死在中萃宮。隨著仁慈忠厚的慈禧太後的突然暴斃,朝廷的政治事務由兩宮制改為慈禧壹人專政。所以關於她的死因有很多討論,人們自覺不自覺地把她的猝死和慈禧聯系在壹起。

光緒六年(1880),慈禧突發重病,長期臥床不起。於是,世界上所有的名醫都被召集到北京進行治療。朝廷事務只好由慈安壹人管理,這種情況持續了壹年多,直到光緒七年三月初九。據史料記載,光緒七年三月初九日早晨,慈安仍召見軍務大臣處理軍務,但未發現其身體有重大異常,只是“兩頰微紅”(《殿秘錄》)。但第二天早上,“太後(慈安)因寒不飲,偶有不從,未見軍機”(《翁同龢日記》)。他在晚上突發疾病而死。慈安的病這麽嚴重,這麽急,讓人無法接受。壹時間,人們對壹向身體健康的慈安之死感到不解。時任軍務尚書的左聽說慈安突然生病去世,跺著腳大聲說:“昨天早上,上面(指慈安)已經很清楚很徹底了。是不是像壹個生病的人?就算去病了,怎麽會這麽快?”於是,政府和民眾的各種猜測不脛而走。線索不多,人們推測慈安的死因。更有甚者,人們任由想象中的野馬自由馳騁,不斷構造關於她不幸死亡的篇章,使她的死亡充滿了疑點。我們梳理了關於她的死因的資料,歸納起來,大致有兩種說法:

第壹類:清代官方的“正常死亡”論。

《德宗實錄》載:“三月初九(光緒七年),偶患癤子,十日病勢陡重。壹拖再拖,思緒漸漸散去,我死了。”這壹記載可以在《慈安遺誌》中找到。但這份遺產完全是慈安死後,按照慈禧的指示寫的。因此,人們有理由懷疑其真實性,懷疑慈禧可能為了掩蓋某種陰謀而任意編造死因。

第二類:慈禧的逼死論或投毒論。

1,慈禧逼死

《明鈔》記載慈安和慈禧* * *壹起聽政。慈禧權欲極重,但慈安累而孤陋寡聞,不與她爭權,所以也相安無事。光緒七年初,慈禧遭遇血光之戲,顧不上事情。有壹段時間,慈安只看國事,這讓慈禧很不高興。“詐騙受賄被用來賣委托,幹涉國家大事,語言相當刺激。”結果慈安氣得沒法反駁。壹怒之下,他“吞下了自己的鼻煙壺”。

2、慈禧中毒身亡

據崇陵傳,鹹豐帝臨終時,曾偷偷給慈安留下遺囑,請她監督慈禧。如果慈禧“保住了她的位置,就夠了,否則妳可以頒布這道詔書,命令朝臣傳宗接代,將其除去”。但老實的慈安把這件事告訴了慈禧,當著慈禧的面燒了。表面上看,陰險惡毒的慈禧為慈安流了不少眼淚。其實她早就殺了她,於是借著給慈安獻點心的機會,偷偷下毒,謀殺了慈安。

這種描述在野史的筆記中比較常見。雖然很生動,就像作者親眼所見,但可信度較低。著名歷史學家謝國楨先生對野史筆記的定義是:“凡是不是正史的記載,而是由在野的學者和窮儒、冷儒所寫的,都可以說是野史筆記。”(明末清初的學風)首先,野史筆記不是在大量史料基礎上形成的記載,不具有權威性。其次,在野的文學士和寒士、冷儒的雜文所記錄的主要內容,大多是他們當時所見,或閱讀古今書籍、處理文物、用雜文寫虛構的故事,這使得野史筆記具有壹定的內容復雜性和記錄方法的自由隨意性。所以它的可信度要靠物和人來分析。當時有人質疑慈安的死因,在野史的筆記中被反復轉載和抄襲。著名學者曾說:“至親之人靠,謠言不實,尤其是《雲抄本》記載的孝烈崩。就是雲仙寺的手被燒掉了,怎麽會認識字呢?箱子進進出出,又有誰真正看見?”(清後傳)

正如金良所說,既然是秘密遺囑,就在只有當事人慈禧和慈安在場的情況下秘密焚燒,那麽誰能知道呢?慈禧用毒藥殺死了錢璐。誰能確定食物壹定是慈禧安排的?

要解開這個謎團,關鍵和前提是必須確認慈禧和慈安是否有深仇大恨。兩個人在30年的相處中,似乎並沒有太多的怨恨。——《晚清官場秘聞:慈禧真的毒死慈安皇後了嗎?漢文化網“野史的筆記不可信,我們來分析壹下翁同龢日記中關於慈安皇後死亡過程的記載。此時翁同龢仍擔任光緒皇帝的老師,同時兼任工部大臣。據翁同龢日記記載,慈安患病於光緒七年三月十日(1881年四月八日)。這壹天,“董太後因寒不飲,偶有不從,未見軍機”。

慈安去世後,翁同龢記下了慈安的脈案、方藥及病情進展,從中可以了解慈安的發病過程:“晨方:天麻,丹星;(脈搏)根據雲狀風,癲癇很嚴重。中午按沒藥,雲神不清,牙關緊鎖。雖然雕刻前可以灌溉兩側,但如果不合適,就會出現遺尿,痰液會像以前壹樣封閉。壹會兒壹雲六脈就脫了,藥也拿不下來。那壹刻(晚上8點左右)就過去了。”

根據這份進展記錄,並咨詢資深中醫專家,慈安的死因多為腦血管疾病急性發作。基於:

(1)疾病特點:起病突然,進展迅速。根據現代醫學判斷,這樣快速的進展在心腦血管疾病中較為常見。

(2)臨床表現:“意識無知”應該是壹種意識障礙;“牙齒緊實”、“遺尿”在現代中醫裏應該叫咬緊牙關、尿失禁。

(3)辨證分析:根據以上癥狀,按中醫辨證診斷本病為中風。在翁同龢的日記中,翁同龢將神醫把脈的情況記載為“重風樣癲癇”,其實應該屬於今天中醫疾病中中風的範疇。由此可以初步判斷,慈安患的病應該是中風,也就是現代醫學所說的腦血管疾病。

其實慈安的腦血管病並不是突發的,而是壹種慢性病。《翁同龢日記》中記載了兩次慈安的病史。壹次是同治二年(1863年3月27日)二月九日,慈安二十六年。“自正月十五起,慈安太後聖敬,有壹種肝厥,不能言,是太平之始。“病情持續了24天,以‘肝昏厥,不能言語’來判斷,應該算是現代醫學的腦供血不足,屬於中風先兆,但病情較輕,恢復較快。另壹次是十二月四日(1.870 1.5),慈安三十三歲,又病倒了。“昨天慈安太後舊病復發,不過半個時辰就病倒了。傳醫入枳實和萊菔子。“這種所謂的‘暈厥’仍然是腦供血不足的又壹次發作,但由於治療及時,沒有遺留疾病。

這些情況表明慈安患有腦血管疾病,具有急性腦血管疾病的潛在危險因素。這次由於慈禧生病,慈安壹個人掌管國家大事,她並不擅長操縱國家大事。期間她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身心疲憊在所難免。在發病的前壹天,根據《蜀安秘錄》記載,慈安兩頰微紅。雖然她覺得沒什麽大礙,但從這個面色來看,此時慈安的肝陽亢奮,可能已經引起了高血壓,直接誘發中風甚至腦出血。

腦血管疾病的急性發作,對於掌握現代醫療技術的專家來說,是壹種無可奈何的疾病,沒有治愈的方法,更何況是100多年前的醫學。

由此可以得出壹個接近事實的結論:慈安死於心腦血管疾病,並非如野史所描繪的那樣是被慈禧所害。慈禧該如何應對慈安之死?

慈安不到24小時就病死了。對於慈禧這個過去與她接觸最多、最親密的人來說,安排慈安的喪事,想方設法為嫌疑人開脫是必須的。慈禧的回應在翁同龢的日記中有詳細記載:

1,慈禧立即召集相關大臣入宮安排後事。錢璐於十日晚八時辭世,翁同龢半夜被通知入宮。“子初,忽聞門聲,秀拉李明珠、王鼎祥來信,文運東為貴客。我趕緊查了壹下衣服,查了壹下舊案子,這讓我在匆忙中感到難過和驚訝。”

入宮後,發現樞臣陸陸續續來了。在慈安葬禮時間的安排上,慈禧壹刻也沒有耽擱。

2.慈禧讓王去瞻仰慈安遺容。天亮後,等候在宮中的大臣們接到命令,進入鐘翠宮(慈安的寢宮)。慈禧下令太監將慈安臉上的“面權”去掉,令群臣進貢。此時的慈禧沒有躲躲藏藏,而是心平氣和地安排壹切。

3.慈禧為慈安準備了壹個大金室。翁同龢和群臣進入慈寧宮後,看到慈安的金匱之室安放在地下。金殿“非常大,當於陵搬到皇宮時,他被安置在金殿的西邊”。這樣的安排,可以證明慈禧把慈安放在慈禧太後的位置上,處理後續的事情,絲毫沒有疏忽。不到兩分鐘(中午12左右),大褂,也就是把慈安裝進棺材。這完全符合清朝的禮儀。

錢璐中年早逝似乎沒有對朝鮮的穩定產生任何不利影響。皇帝還是要專心讀書,慈禧太後還是可以因為慈禧的存在而繼續聽政。看來這位善良豁達的皇太後,在兩宮的幕布中,只是壹個可有可無的配角。

事實並非如此!慈安之死對韓局的影響很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1.慈安死後,為慈禧的專權掃清了道路。雖然慈安生活清純,很少參與政治,也不像慈禧那樣足智多謀,膽識過人,但慈安的存在本身就是對慈禧威權的巨大威懾。有慈安在身邊,慈禧就不敢這麽明目張膽,肆無忌憚了。慈安死後,所有的權力都將回歸西宮,慈禧可以是唯壹壹個無所畏懼的關心自己和國家大事的人。從此,兩宮掛簾的格局成為西宮的專屬,光緒皇帝尚未成年,慈禧獨攬大權,開始成為清朝的最高統治者,益欣的勢力更加弱小。

2.慈安之死,無疑讓宜信在最高統治集團失去了壹個可以依靠的盟友。多年來,慈安與易信、慈溪之間壹直存在矛盾。易信多半是通過支持慈安來打壓慈禧的氣焰,慈安也依賴和信任易信。無形中,易信和慈安形成了合力* * *對付慈禧。殺了安德海也是。慈禧覺得自己很弱,她也在努力培養自己的力量。她把自己的人陸續安排在內務府和軍部的辦公室,或者是牽制壹心勢力的人。慈安在位時,易信屢遭打擊,但由於慈安的倚重,他仍能保住兵部的位置,執掌兵部。慈安死後,情況大變,慈禧不再受束縛。同時,由於她的黨羽大增,她對宜欣也不再有所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