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世紀,商後,帝堯封姬,封。此外,周之前有燕國,之後有燕國和薊國,定都季承,也就是現在京畿的前身。秦滅燕後,設薊縣,所以地址在今北京。
幽州是古代九州之壹。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順典》:“顏稱幽州。”漢魏晉唐時期設立幽州,都是統治在今天的北京地區。
燕都因是古代燕國的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因靠近燕山而得名,都城名為“燕都”。後來在壹些古籍中常作為北京的別稱。上世紀80年代,出版了壹本關於北京文史的刊物,名字叫《燕都》。
《晉書》中開始出現日落,潁川離晉都洛陽很近,所以叫日落。後來唐代詩人王波寫《王騰亭序》時說“夕陽看長安,雲指武輝”,套用到這個典故上。此後,它被稱為“夕陽”。作為北京的同義詞,用的是清代朱彜尊的《太陽舊聞》和乾隆年間的《太陽舊聞考證》。
唐朝設立了遊都郡,遼代也設立了遊都府,管轄範圍是今天的北京地區。
唐肅宗甘源在燕京二年(759),史思明自稱炎帝,以楊帆為燕京。安史之亂平定後,燕京罷課。後來,雖然北京的正式名稱經常改變,但燕京這個名稱被廣泛使用。近百年來,“燕京”壹直是北京最常用的別稱,甚至壹些企業和產品的名稱也經常以這兩個字命名。
春明起源於唐朝。唐朝首都長安的正門(東門)叫春明門。古人認為東方主春,後人便以春明作為都城的別稱。北京成為首都後,又叫春明。阿清作家孫承澤寫的《春明夢遺》,就是這個意思。
唐天寶元年(742年)以前,北京的都城長安被稱為首都。後來壹般稱首都為首都。北京成為首都後,也被稱為首都,也是今天人們稱呼北京最常用的同義詞。
遼會同南京元年(938),原幽州升級為幽都府,建南京,又名燕京,為遼都城。當時遼國的首都在北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宋金聯合攻遼,攻占燕京。宋金媾和後,燕京回到北宋,建燕山府(因在燕山山腳附近),所以燕京又叫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金人南侵,占據了宋朝的燕山府。金貞元元年(1153),金人遷都燕京,改稱中都,統治今北京西南。
大興金改燕京為中都,同時設立大興府,位於今北京市東南,包括東城區、崇文區、朝陽區和大興區以東。
元代,大都以金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九年(1272)改稱大都,元代俗稱大都。
元朝在坎巴魯克,大多數蒙古人稱之為坎巴魯克,蒙古語意為“汗城”,即可汗居住的地方。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後,又叫坎巴魯克,凱爾·波洛在遊記中稱大都(北京)坎巴魯克。
明朝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滅元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朝改名為北平。
明朝北京永樂元年(1403),朱迪(明成祖)即位後,將太子時為其封地的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遷都於此。這就是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北京正式命名的開始。
明都城,永樂十八年(1420)遷都北京,至清朝更名為。“史靜”壹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公劉》:“史靜之野,無處不在。”後世稱都城為首都。還有壹種說法是陜西鳳翔有山叫京,有水叫師。因為周文王和武王都在這裏建都,所以都取名為史靜,後來又把史靜作為國家首都的代表。北京被稱為首都後,它也被稱為史靜。
宛平是老北京人對北京的統稱,但並不準確。明清時期的宛平縣只是今天北京的壹部分,現在的大致方位是北京西南,包括西城區、宣武區、海澱區的壹部分,以及石景山區、門頭溝區、大興區的西部。
民國二年(1913),京兆被廢,次年置於直隸中部,覆蓋今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京兆被廢,北京改為北平。
除了在北京的歷史上使用上述名稱,在秦漢時期,北京曾是楊光縣的所在地。隋朝大業年間,曾為卓郡治所。唐天寶統治時期,這裏曾是範陽縣的所在地。遼朝時期,曾是西晉政府所在地;明清時期,北京曾是順天府所在地,因此楊光、卓君、範陽、西晉、順天府也成為北京的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