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國古代藥物名著有哪些?

中國古代藥物名著有哪些?

1、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壹,作為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壹時,作者亦非壹人,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

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第壹次系統總結。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藥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藥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藥藥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

2、名醫別錄

《名醫別錄》,藥學著作。簡稱《別錄》,3卷。輯者佚名(壹作陶氏)。約成書於漢末。是秦漢醫家在《神農本草經》壹書藥物的藥性功用主治等內容有所補充之外,又補記365種新藥物。

由於本書系歷代醫家陸續匯集,故稱為《名醫別錄》。原書早佚。梁·陶弘景撰註《本草經集註》時,在收載《神農本草經》365種藥物的同時,又輯入本書的365種藥物,使本書的基本內容保存下來。其佚文主要見《證類本草》、《本草綱目》等書。

3、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本草著作,壹名《唐本草》《英公本草》,54卷。唐·蘇敬等23人奉敕撰於顯慶四年(公元659年)。計有正文20卷,目錄1卷;《藥圖》25卷,目錄1卷;《圖經》7卷。正文實際載藥850種,較《本草經集註》新增114種。

此書以《本草經集註》為基礎,增補註文與新藥。又將原草木、蟲獸2類,析為草、木、禽獸、蟲魚4類,序例亦壹分為二。新增註文冠以“謹案”二字,小字書於陶弘景註文之後。新增用藥用黑大字書寫,末註“新附”。

補註內容中,以記載藥物形態、產地為多,兼述藥效、別名等。書中糾正陶氏謬誤處甚多,為後世辨正藥物基原提供依據。《新修本草》是中國第壹部由政府頒布的藥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藥典。原書已佚,主要內容保存於後世諸家本草著作中。

4、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時珍(東璧)撰於嘉靖三十壹年(1552年)至萬歷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書采用“目隨綱舉”編寫體例,故以“綱目”名書。以《證類本草》為藍本加以變革。

序例(卷1、2)相當於總論,述本草要籍與藥性理論。卷1“歷代諸家本草”,介紹明以前主要本草41種。次輯錄明代以前有關藥物氣味陰陽、五味宜忌、標本陰陽、升降浮沈、補瀉、引經報使、各種用藥禁忌等論述,其中又以金元諸家之論居多。

5、植物名實圖考

《植物名實圖考》,植物學著作,38卷。清代吳其濬(瀹齋)撰於19世紀中(約1841~1846年),書未成而作者逝,初刊於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該書考訂植物名實,然涉及藥用植物甚多。***載植物1714種,仿《本草綱目》分谷、蔬、山草、隰草、石草、水草、蔓草、芳草、毒草、群芳、果、木12類。

附圖1805幅,絕大多數系寫生而成。書中壹般壹物壹圖,圖文對照。其文字內容介紹文獻出處、產地、形態、顏色或性味、用途等。所收植物以見於前人本草者居多,亦收有新增品519種。

作者辨認植物,註重實際比較觀察及采訪民間辨藥經驗,故對近現代考求植物品種甚有價值。其圖形精美,據此常可鑒定植物科屬。書中亦收載眾多采訪所得之植物功用,內涉及醫藥者較多,故於醫藥亦多裨益。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神農本草經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名醫別錄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新修本草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本草綱目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植物名實圖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