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壹章·知病不病》翻譯與解讀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壹章·知病不病》翻譯與解讀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壹章 知病不病》翻譯與解讀

知不知,尚矣01;不知知,病矣02。夫唯病病,是以不病03。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04。

今 譯

知道而謙說不知道,這樣最好;不知道而卻說知道,這犯了不知而自以為知的錯誤。只有認識錯誤是錯誤,才不會犯此等錯誤。聖人不犯錯誤,因為他知道為何會犯錯誤,所以才不會犯錯誤。

評 議

本章是講“知病”而“不病”的辯證法。老子認為,人能知道會犯這種錯誤,而因平時多加小心,警惕不要犯這種錯誤,所以才不會犯錯誤。河上公為本章命題為“知病”,是符合老子本章所蘊含的深邃哲理的。但不如改為“知病不病”更能說明問題。

老子是從正反兩方面來闡明“知病”而“不病”的辯證哲理的。(壹)從正面而言,老子認為有智慧的人,雖然明明知道此事,卻謙說不知道。何也?怕說得太滿、太過,會出差錯,所以才說不知道。這正是防止出現自以為是的錯誤。(二)從反面而言,老子認為,有的人雖然自己不知道,為了彰顯自己,卻硬說知道。這就犯了自以為是的毛病。老子為了強調“知病”而“不病”的辯證哲理,所以,他強調說:“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老子發常人所不能發,此等極富哲理的名言,在先秦諸子中,只能出自老子之口。所以,林希逸絕口稱贊曰:“此壹章文字最奇!”

本章文字,諸抄本,自古以來即各不相同。現將帛書甲乙本與河上公本,錄之如下,供讀者參考。

帛書甲本:

知不知,尚矣; 不知知, 病矣。 是以聖人之不病, 以亓□□□□□□。

帛書乙本: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是以聖人之不□也,以亓病病,是以不病。

河上公本: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王弼本與河上公本相同。蔣錫昌說:“《禦覽· 疾病部》引作‘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較諸本為長,當據改正。”(《老子校詁》)陳鼓應先生根據蔣錫昌的看法,即將《老子》本章改為: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古人引用古籍中原句,有時也並非嚴格地逐字逐句的引用,甚至會有所增損。所以,不能據《禦覽》所引本章文字,即改動《老子》本章的原文和結構。何況《老子》第七章、第十二章、第四十七章的結構,皆與本章相似。盡管蔣錫昌列舉《老子》書中其他章節的文字,說明其改動本章結構也是有《老子》本身文字作根據的。但是,他卻忽略了《老子》各章的結構和句法,並非千篇壹律。因此,輕率地改動本章的結構,是缺乏確鑿的史料根據的。

本章表現了老子認識事物的辯證思想。與其“不出戶知天下”的唯心主義認識論,是完全不同的。這就說明老子的哲學思想,是比較復雜的。其他古代哲學家的思想,同樣也具有其復雜性。所以,具體問題,應當具體分析。人有多重性格,人的思想也是復雜的。其個性與***性***存,這是不爭的客觀存在。

註釋

01 “知不知”兩句:帛書乙本、傅奕本作“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河上公本、王弼本作“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尚:上也(奚侗說)。

河上公曰:“知道而言不知,是乃德之上。”

蘇轍曰:“知而不知者上。”

奚侗曰:“知而不自以為知,是謂上德之人。”按:此其壹解。

林希逸曰:“於其至知,而若不知,此道之上也。”

吳澄曰:“知而若不知,上智之人,聰明睿智,守之以愚,故曰上。”按:此其二解。

02 病:錯誤。“不知知”兩句:河上公曰:“不知道而言知道,是乃德之病。”

蘇轍曰:“不知而知者病。”

林希逸曰:“於不可知之中,而自以為知,此學道之病也。”

吳澄曰:“不知而以為知,下愚之人,耳目聾瞽,自謂有所見聞,故曰病。”

奚侗曰:“若不知而自以為知,則有道者之所病也。河上本、王弼本均作‘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文誼不顯,茲從《淮南· 道應訓》引改。”按《淮南子· 道應訓》引曰:“知而不知,尚矣;不知而知,病也。”又《文子· 符言篇》曰:“知不知,上也;不知知,病也。”

03 “夫唯”兩句:病病:前“病”字為動詞,後“病”字為名詞,即錯誤。

河上公曰:“夫唯能知病苦眾人,有強知之病,是以不自病也。”

林希逸曰:“人能病其知之為病,則無此病矣。”

吳澄曰:“病病,猶患其所患,以不知為知,病也。以為病而病之,則不復有此病矣。”

奚侗曰:“能知病之為病者,可以不患斯病矣。”

04 “聖人”三句:河上公曰:“聖人無此強知之病者,以其常苦眾人有此病,以此非人,故不自病。夫聖人懷通達之知,托於不知者,欲使天下質樸忠正,各守純性。小人不知道意,而妄行強知之事以自顯著,內傷精神,減壽消年也。”

林希逸曰:“聖人之所以不病者,蓋知此知為病而病之,所以不病。此壹章文字最奇!或以‘上’為‘尚’,又於首句添兩‘矣’字,誤矣!”

奚侗曰:“聖人之所以能不病者,無它,以能病其所病,故‘不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