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翁,古代醫家,西漢末東漢初生於富縣。後來,他給高程針灸,他也是壹位隱士醫生。郭玉(公元1-2世紀),東漢廣漢縣(今四川新都縣)人,漢武帝時期最著名的內科醫生,師從高程學習醫術。他和皇帝在壹起的時候是個大醫,醫德高明,非常重視醫德。生病的人雖然窮,但也會盡力診治。
傅翁擅長針灸治病,時間遠在華佗之前。因此,他也是繼扁鵲和臧宮之後,第壹個被正式文獻記載的針灸聖人。他深受當地人民的愛戴。歷代伏翁山、伏翁巖、伏翁村、伏翁路都以伏翁命名,後人為他題詩作畫,立碑紀念。傅翁的《針經》壹書,是他自己寫的,向弟子傳播的壹本專門用於針灸治療的醫學書籍。
傅翁的軼事典故:
郭玉年輕時拜伏翁弟子高程為師。"學習診斷六種跡象的技能和陰陽的技能."漢高祖時期(公元89 ~ 105年),他是太醫,他的治療有很多效果。皇帝覺得奇怪。為了測試郭宇的切脈技術,壹個手腕皮膚像女人的男人和壹個女人混在帳篷裏,郭宇問郭宇他怎麽了。郭玉把脈望色,診斷為因,曰:“左。
皇帝為之驚嘆,郭玉醫術高超,醫德高尚。診斷壹種疾病,“仁慈不是憐憫,雖然貧窮卑微,也會盡力而為”,但當妳治療壹個高尚的人時,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皇帝派了壹個貴人病人,穿上窮人的衣服,換了住處,請郭玉診治郭玉。當皇帝在壹封信中問郭玉時,郭玉回答說:“醫術以言意為主,理微乎其微。它巧妙的用了氣,針和石頭之間,很好。神明在手,心可解,無礙言。”
體現了他壹心壹意診治疾病,對病人負責的精神。郭玉在回復中分析了為貴人診斷疾病的難度。他說:“貴人之夫,臣敬之,臣不敢收。也是治病,有四難:臣難;如果不在乎,那就難了;關節不堅,三難也;愛閑恨工,有四難。針量好了,時不時有漏。重要的是對恐懼保持謹慎,而且還未完成。為什麽會生病?”
郭玉正確估計了東漢王公貴族的生活、思想、行為對疾病診治的不利影響。同時也科學地揭示了醫生在對待不同社會地位的患者時所存在的心理障礙。他是繼扁鵲之後又壹位研究醫學社會和心理學的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