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黃帝炎帝資料

黃帝炎帝資料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代神農部落首領的名稱,從神農開始至其後裔子孫,也是各部落聯盟公推的天下***主,因以火德王,故稱炎帝。

神農部落末代首領炎帝,姜姓,神農氏,距今約四千多年前生於姜水之岸(今陜西寶雞壹帶)。以後炎帝和黃帝兩大部落融合,形成華夏族

傳記

炎帝和黃帝同源,為神農之後。據載,“昔少典氏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炎帝後,姜姓國,今寶雞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部落在黃河中下遊流域發展,而當時在今陜西與河南交界處,居住著以蚩尤為首的九黎族(有說獨苗族),雙方因部落發展而發生長期沖突,炎帝不敵而退至今河北省壹帶。

據說因“炎帝欲侵淩諸侯”,後又與軒轅氏族姬姓之黃帝進行三次激烈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流傳記載下來的第壹場大規模的戰爭,稱為阪泉之戰。面對著統領熊、羆、貔、貅、?、虎為圖騰部落的強大對手,炎帝終告不敵,與之結盟並歸順之,黃帝代炎帝而為天子。

炎黃聯盟不斷擴展,歸順之部落越來越多,但蚩尤始終不服,大戰壹場在所難免。蚩尤帶領著九黎,與聯盟大戰於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村),是為傳說時代的第二場戰爭,稱為涿鹿之戰。最後蚩尤被打敗。從此姜氏族便與黃帝在中原安定下來了。“炎黃子孫”壹詞,則為人們對中華文明的始祖炎帝和黃帝的追溯和尊奉。

炎帝相傳姓姜,這或許顯示其曾以羊為主要肉食(有說因為生於姜水),並顯示仍依存有母系社會的傳統,羊加女合二為壹(另姬、姒、姚、嬴都有此特征)。炎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之壹。《帝王世紀》雲:‘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女登;為少典婦,遊於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得王,故號炎帝。初都陳,又徒魯。又曰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

神農炎帝

古籍記載,在黃帝之前,神農氏活了五百歲。神農氏是壹個氏族,為中國傳說歷史中的第壹個部落聯盟,由神農開創,首領又稱炎帝,由於以火德王,所以稱為炎帝。考古證實,在炎黃兩大部落融合之前,農耕文明在黃河流域已有數千年以上的歷史。《史記》雲‘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在黃帝時代,神農氏部落已經衰落。神農和神農氏最後壹代炎帝為兩人,炎帝為神農後裔。

根據傳說,神農氏部落有五個方面的貢獻:第壹,用木材制造兩種翻土農具,教民墾荒種地。第二,發明農業,種植糧食作物。第三,從前人們沒有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炎帝時才開始制造出來。第四,嘗百草,壹日而遇七十毒。嘗百草是為了知道百草的藥性,進而發展用草藥治病的技術,神農也因此貢獻了偉大的生命。第五,發明紡織,抽出麻絲,利用輪紡織布,發明養蠶的嫘祖便是神農氏的後代。神農氏族部落後期的傑出首領炎帝和黃帝兩部落融合以後逐漸形成華夏族,因而炎帝與黃帝***同被尊奉為華夏人文初祖。神農為三皇之壹,炎帝有時也被列為五帝之壹

黃帝,華夏族的締造者,五帝之首,有些說法被列為三皇之壹,是公認的中華民族的祖先。

‘黃帝世胄’、‘炎黃後裔’、炎黃子孫也成為中國人自稱的常見說法,而其中的黃帝又比炎帝更常被提及。炎帝及黃帝均為遠古神話中的部落聯盟***主。中國歷史傳說中三皇之壹的人皇[來源請求],以及《史記》中的五帝之首。黃帝姓公孫(壹說為姬姓),名軒轅。號軒轅氏、有熊氏和歸藏氏

簡介

據《史記·五帝本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黃帝居軒轅之丘”。“軒轅之丘”位置尚有爭議,壹般認為軒轅之丘在今日河南鄭州軒轅丘,古為有熊國都城,其父少典為有熊國國君,也有人認為在今日的山東曲阜等地。二月二,龍擡頭,相傳黃帝出生夏歷二月初二,其出生地,有說為位於今河南新鄭的軒轅丘,有說為黃土高原陜西沮源關降龍峽。在涿鹿之戰擒殺了蚩尤[1],獲得勝利,統壹了中原各部落。戰後,黃帝率兵進入九黎地區,隨即在泰山之巔,會合天下諸部落,舉行了隆重的封禪儀式,告祭天地。突然,天上顯現大蚓大螻,色尚黃,人們說他以土德為帝,故自稱為黃帝[2]。早前炎帝與黃帝結盟對抗蚩尤,蚩尤失敗後,炎帝不滿黃帝成為天下***主,企圖奪回失去的地位,起兵決戰。炎、黃二帝展開阪泉之戰,黃帝取得勝利[3]。從此,黃帝天下***主的地位最終確立。

據說,黃帝奠定天下後,制定國家的職官制度,如以雲為名的中央職官,管宗族事務的稱青雲,管軍事的稱縉雲,又設置了左右大監,負責監督天下諸部落。風後、力牧、常先、大鴻被任命為治民的大臣。他又經常封祭山川鬼神[4]。他以神蓍推算和制定了歷法。他定期巡視各地,了解人民生活情況,因此深得人民的愛戴。

此外,黃帝當***主的時候,去古未遠,人民生活簡陋樸素,故黃帝教人民生火做飯,吃熟食,又創制紡織技術,用以制作衣服冠冕,禦寒護體。他又命大臣負責不同的技術創造,如羲和與常儀分別負責觀測太陽和月亮,臾區觀測行星,伶倫創制律呂,大撓創立甲子,隸首發明算數,容成綜合以上六術,制作樂律和律歷。黃帝還讓伶倫和垂制造樂器磬和鐘,沮誦和倉頡造字,史皇作圖,雍父造舂和杵臼,夷牟造矢,揮造弓,***鼓和貨狄作舟。

黃帝有四妃十嬪。正妃為西陵氏,名嫘祖[5],她教人民養蠶縲絲,織出絲綢做衣裳,故有“先蠶”的稱號,次妃名嫫母,長相醜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黃帝敬重。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6]。這十四人***得到十二個姓,它們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而少昊、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

相傳黃帝亦通曉醫術,中醫《黃帝內經》是以黃帝與岐伯討論醫學問題的問答體裁編著的,分成《素問》與《靈樞》二部。但實際上可能是後人假托黃帝之名的作品。

黃帝崩,葬橋山,即今日陜西黃帝陵。自秦統壹中國,歷朝歷代每歲祭奠黃帝陵延續不斷,被稱為“天下第壹陵”。但實際上,黃帝陵只屬壹個衣棺冢,黃帝陵前碑亦有表明此事情,另外,根據文獻記載,黃帝離開之時有彩雲飛天,並乘搭彩雲離開,有不少專家將彩雲理解成飛船,同時亦相信黃帝是外星人,而此理論亦得到不少專家及學者承認,而類似內容亦出現於黃帝陵前碑。

後世對黃帝的神化是逐漸進行的。《莊子》中提到黃帝得道成仙;《史記·封禪書》記載“黃帝且戰且學仙”,“仙登於天”;《列仙傳》中的黃帝還能夠驅使群仙。黃帝在道教中被尊為道家開創者之壹,有特殊的地位。

黃帝被尊奉為“中華始祖”。柳翼謀評論黃帝時代是洪水以前最盛之時代:“自燧人以迄唐、虞洪水之時,其歷年雖無確數,以意度之,最少當亦不下數千年。故合而觀其制作,則驚古聖之多;分而按其時期,則見初民之陋。犧、農之時,雖有琴瑟、罔罟、耒耜、兵戈諸物,其生活之單簡可想。至黃帝時,諸聖勃興,而宮室、衣裳、舟車、弓矢、文書、圖畫、律歷、算數始並作焉。故洪水以前,實以黃帝時為最盛之時。”黃帝和炎帝時期逐漸形成華夏族,因而他們都視為華夏民族***同的祖先,故中國人有時自稱“炎黃子孫”。

2007年4月清明節在陜西舉辦了盛大的祭祀軒轅黃帝活動